德国新生代女作家尤莉亚·弗兰克小说两篇

2009-03-27 04:34[德国]尤莉亚·弗兰克齐快鸽
外国文艺 2009年1期
关键词:弗兰克柏林文学

[德国]尤莉亚·弗兰克 齐快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语文坛发生了新的变化,涌现了许多青年作家,他们以多元化的题材和新颖的写作风格加入到当代写作者的行列,并作为一股“势力”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成为了一种文学现象,人们往往用“新生代作家”来概括这一年轻作家群体。他们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柏林墙的倒塌不仅诞生了一个统一的德国,也铺就了一个全新的文学舞台。在这些“新生代作家”中,现年38岁的尤莉亚·弗兰克(JuIia Franck)即是一位佼佼者。

尤莉亚·弗兰克1970年2月20日出生于民主德国东柏林利希滕贝格区一个艺术世家。父亲是德国人,电视导演,母亲是犹太人,剧院演员,祖母30年代在柏林艺术界有很高的声望,因犹太人身份受纳粹迫害,流亡到意大利,二战结束才返回德国。1978年,8岁的弗兰克随母亲及四个姐妹逃往西德,在马林费尔德难民营生活了近一年。作为当事人和目击者,她对难民营封闭、恐惧和不安的生活有着切肤之感,那里极端狭小的生活空间、无端受到怀疑的身份、刻骨铭心的心灵创伤,后来成为她的小说《营火》的素材。一年后,母亲带着女儿们迁到北德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的一个小乡村。由于做演员的母亲没时间照顾孩子,童年的弗兰克和姐姐像孤儿似的在“儿童之家”生活,此间她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养成了对文学的爱好。孤独、充满幻想、渴望大城市生活的她开始动笔倾诉自我,十来岁时完成的第一本书就展现了相当出色的写作能力。1983年,13岁的弗兰克独自离家搬到柏林,第一次见到了父亲。此后她曾短期在美国读书,后来又回德国,在柏林自由大学主修美国古代文学、德国文学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弗兰克从事新闻工作,先后担任过柏林自由广播电台的播音监制和《柏林日报》自由撰稿人,1995年短篇小说《伤口》在柏林文学社Open Mike文学比赛中获奖,此后逐渐将主要精力转向文学创作。1997年处女作长篇小说《新来的厨师》发表后,她在德语文学界崭露头角,并获得柏林一勃兰登堡州艺术院提供的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奖学金(1998年),成为职业作家,2001年成为联邦德国作家协会会员。

弗兰克1997年发表的《新来的厨师》讲述了一个凝重沉郁的故事。故事叙述者“我”是一个30岁的单身女人,正处于最渴望情感的成熟年龄,却从头到脚浸透着情感的孤独。母亲去世后,“我”继承了破败的小旅馆,由于对旅馆经营不感兴趣,也不懂经营之道,生意很快陷入困境。这时新来了个年轻英俊的厨师,以精湛的厨艺为旅馆招来了顾客。可他是个伪君子,不但觊觎旅馆女主人,还要将整个旅馆占为己有。他使出浑身解数笼络老顾客,同时百般讨好追求女主人。被撩乱内心的“我”坠入他精心编织的情网无以自拔,一种顺从和施暴的关系暗暗地铐住了他们。最终绝望的“我”订了飞往古巴哈瓦那的机票,在出逃之时将旅馆付之一炬。弗兰克细腻地描写女主人公因一直受压抑、情感缺失而感到孤独的心理,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傲、心理自闭且脆弱的女性形象,她对爱、激情充满饥渴,却无从寄托情感,无法走出自我隔离的困境,传达出作者对现代社会人们的生存状态和人与人关系的深刻思考。小说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和冷峻犀利的叙述视角都给评论者和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女主人公入木三分的心理分析和充分、细微的心理描写使弗兰克博得了“契诃夫传人”的美誉。

1999年,弗兰克发表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爱情俘虏》获得巨大成功,这是真正使她成名的作品,被《南德日报》评价为“游戏挑战着爱情和人性界限”的试验剧,登上了当年畅销书排行榜。小说从女主人公贝拉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扑朔迷离的大都市三角恋爱故事。90年代的柏林,住在临街地下室房子的贝拉无意中看到了一桩不幸的交通事故,她的邻居、年轻女子夏洛特在电车车轮下丧命,驾驶员阿尔贝特曾是夏洛特的男友,他似乎是车祸肇事者。葬礼过后,贝拉搬进了夏洛特住过的房子继续追踪调查车祸的真相,从窗口时时刻刻留意住在对面的阿尔贝特的举动,但在此过程中,贝拉渐渐了解了阿尔贝特,由怀疑和反感发展到不可理喻地爱上了他。在这部关于真相和谎言、爱情和死亡的小说里,擅长处理人物内心抽象世界的弗兰克透过一桩死亡事件,揭露出女主人公埋藏在心底深处的恐惧、冰冷和惊疑,展现了她的内心冲突与感情纠葛,引发读者对爱情和道德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与第一部小说《新来的厨师》相比,《爱情俘虏》更加凸现大城市所呈现的疏离和孤立,以丰富的人物感官描述和感觉语言图像勾勒出90年代大都市悬疑、不安的氛围,读者从中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无法沟通,心灵与心灵的隔阂和孤立。

2000年,弗兰克发表了短篇小说集《迫降》。“德语文学教皇”马塞尔·赖希一拉尼茨基和哈拉尔德·施密特在电视《文学四重奏》里的推荐,使它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影响。集子收录了八个散文化的短篇小说,《饭莱不合你们胃口吗?》讲述身患绝症的祖父与感情冷漠的孙女之间的关系,《家庭朋友》挖掘了母女间微妙复杂的情感,《俯卧》展现的是蒙上了一层嗳昧色彩的姊妹关系,《管它三七二十一》则看似一个典型的三角恋爱故事。八个短篇除了《家庭常客》,都从第一人称“我”(一个年轻单身女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营造一种丰富、微妙的感情氛围。本期介绍的两篇小说,《乘火车旅行》讲述“我”不坐飞机而是选择乘火车独自前往意大利参加女友的婚礼,就是渴望在缓慢的旅途上邂逅一个心仪的男子。《管它三七二十一》在克拉根福“德语文学周”(2000年)获奖,讲述被男友欺骗的爱米丽一大早伤心地到最好的朋友“我”那里寻求慰藉,却不知和男友共度一夜的人其实就是“我”,“我”一面心有愧疚,一面又隐瞒真相,追求自己的情欲。弗兰克聚焦的不是两个女人和男人的三角关系,而是两个女人之间爱恨交加的矛盾心理。这部集子的共同点是叙事强调人物感官感受,善于通过细微之处塑造人物,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充满了身体感觉和欲望的叙事里表现爱的艰难与不可能、爱的尴尬与暖昧,以此来解构当下种种爱和欲望的神话。

2003年,弗兰克的具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营火》一经推出,迅速在文艺界引起反响。在这部流淌着深深的忧郁和悲伤色彩的作品背后,隐伏的是作家童年的经历,大胆触及了德国统一后官方和文学始终忌讳的一个历史、政治问题:来自东柏林的难民潮。冷战时期,东西德是对抗的前沿地带,1953年4月西德在美占区建立了一些难民营,专门收容从东部逃来的德国人,至当年6月17日,每月有近5万的东部人申请避难。然而,这些渴望西方自由的东德人到了以后却发现这里没有真正的自由,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极端的不自由。《营火》从四个逃到西柏林的难民的视角展开叙述,讲述了他们在西方受到的种种磨难和难民营里充满着不安、恐惧的生活,以及没有交流、害怕交流和惶恐焦虑的内心世界:虽然得到基本生活供给,但生理心理都受到封锁和隔离,遭到协约国和西德安全部门的怀疑,经受着审讯的折磨,同时又担心东德国家安全部特务的注意。难民既无法回到过去的世界,对西方自由世界的幻想也最终彻底破灭。

难能可贵的是,弗兰克对原东德不是冷嘲热讽,也不是感伤怀旧,而是力图真实展现东德人的生活百态。作为柏林墙倒塌后登上文坛的新生代作家,弗兰克深受东西德分裂所带来的文化与政治的影响,作品呈现出复杂的文化情感,但她熟悉德国东西部,在探讨两德问题时不会有失偏颇,而是如实地反映两地人民生活、心理的差异和演变。

2007年弗兰克发表长篇小说《午间女人》,在法兰克福书展上获第3届“德语图书奖”,被誉为本年度最佳长篇小说。每年评选一次的“德国图书奖”同英国布克文学奖和法国龚古尔奖类似,在德语区是一项倍受推崇的文学大奖,评委会对作品的评价是:“语言上通透明晰,心理描述细密而富有张力,是一本长对话类型的小说。”《午间女人》以两次世界大战为历史背景,纵跨大半个世纪,从女主人公海伦妮的童年一直讲述到成年后的生活经历,涉及一个半犹太血统家庭(女主人公的母亲是犹太人)三代人的家史。海伦妮因为犹太人身份而命途多舛,遭受接二连三的打击,最终从一个真诚善良的女孩变成了一个绝望冷酷的女人,抛弃了自己的儿子。读者从中看到了一个在苦难中挣扎、被迫作出选择的灵魂,看到了纳粹统治以及其后的政治如何彻底改变人的命运,以及给人造成的心灵伤害。弗兰克在接受德国电台采访时说,《午间女人》其实是以她犹太血统的祖母的真实人生经历为蓝本创作的。小说故事生动曲折,感情真挚动人,文字洗练流畅,体现了弗兰克出众的故事叙述能力。

弗兰克迄今一共写了六部题材、风格各异的长篇小说和小说集,获得了巴赫曼文学竞赛奖(2000年)、罗斯维塔奖(2005年)和玛利亚·卡施尼茨文学奖(2004年)等多项文学奖。她童年孤独,父亲在她17岁时去世,成年后因为生活工作的变动常常搬家,为生计做过清洁工、餐馆跑堂和保姆,这些经历使她对生活有着很强的感受力。她这样评价自己的生活:“我独居多年。有时会突然对自己独住的房子、独用的冰箱和桌子感到不可思议的紧张。比如说,有时我会极度不安地煮饭,就算有人和我一起用餐也是如此。或许就是因为这种独处的不安,我想要个小孩。”孤独带来的冷静和神经的敏锐使她捕捉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细微变化,作品也往往流露出人物的孤独、冷漠和疏远。她说,只有写作才能使她摆脱内心的孤独,感到安宁。现在,身为人母的弗兰克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在柏林的弗里德瑙。

译者

猜你喜欢
弗兰克柏林文学
汽车冲进柏林闹事酿惨剧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They Are Not Allowed to Fight
答非所问
文学小说
废弃柏林
弗兰克与滑板
柏林
蒙弗兰克奇遇记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