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资源引发民众参与

2009-03-27 04:33文/玛西娅·斯特帕尼克译/董小光
环球慈善 2009年3期
关键词:慈善机构非营利民众

文/(美)玛西娅·斯特帕尼克 译/董小光

非营利机构纽约交响乐团在曼哈顿中心公园举行了年度音乐会,此次音乐会的举办方式有别于传统方式:乐队指挥布朗威尔·托维还没走下舞台,他们就号召经常听音乐会的观众到户外草坪,选出自己喜爱的音乐编码。很多人参加了那晚的活动。

在当今很多慈善机构都深切感受筹款难的时刻,它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民众资源”——运用互联网及社会在线传媒,号召民众协作参与,这对21世纪慈善事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社会传媒工具的发展,从移动电话到全球在线网络再到当今的数字视频共享,使得越来越多的慈善机构不得不利用网络发展、吸收更多人参与慈善并提出宝贵意见。“我们需要民众真正参与进来,这是前所未有的。”交响乐团新媒体主管文斯·福特说,“我们需要彻底改造曾经构建的运营方式。”

巴拉克·奥巴马新媒体主任乔·罗斯帕斯说,在经济不景气时期通过互联网筹集1亿美金,这种筹集资金的能力是非营利组织最需学习的。

倡导者取悦并吸引民众的另一种方式是呼吁制作简短的数字视频。民众可以将家庭制作的小短片上传到非营利网站,在那里你还可以链接到其他的视频共享网站。曼哈顿非营利组织号召民众制作并上传视频短片,倡导在纽约骑自行车出行。自行车爱好者尼古拉斯·惠特克拍摄了两分钟短片,并上传到网站上,记录的是他骑车穿越城市狭窄道路的转弯过程。在狭窄路面行驶时,他会将摄像机挂在自行车手把上。惠特克希望通过这个视频说明骑自行车穿越曼哈顿区是安全的,以此呼吁民众骑车出门。

网络公司经理西蒙·帕蒂尼雅说,如今手机都拥有摄像功能,人们利用社会媒介捕捉生活瞬间并与公众分享,不仅有他们感兴趣的事,还有使他们恼怒的社会不公正的事。民众既可分享拍摄到的生活信息,又可以帮助非营利组织突破传统的宣传方式。

连线杂志的撰稿人杰夫·豪说,我们低估了民众参与和支持活动的能力。同时他又提出了“民众资源”的这个概念,并以“民众资源”为名写了一本书。“以前,人们要建立一个组织,必须进行实际接触。但是,随着因特网时代的到来,以前的说法不再正确。如今,我们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在虚拟网络上建立组织机构,把感兴趣的事情与他人共享。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空前的,也是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它的存在,对现存组织也许是振奋的消息,也许是一种威胁。

纽约大学新传媒系教授克莱·舍齐同意上述观点。“公众参与工作的程度是决定他们能否成为你的朋友的关键。如果组织得当,民众协作会对你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他说,“聪明的组织会使用这些策略,利用社会传媒使社区的民众带着钱夹来参与活动,为了持续保持这样的效果,你必须让他们持久地感受到他们参与了你的事业。”

布鲁克林博物馆,将艺术展览求助于公众,发布电子信函寻求对展览感兴趣的个人,民众可以将适合展览主题的高质量图片邮寄到博物馆。博物馆收到389幅图片。随后,博物馆又发布征召组织者的信息。这次,有3344名民众响应,六个星期后,经过对图片的筛选,最终于2008年6月27日至8月10日举办了展览。这是一次很精彩的由公众导演的展览。

完全的网络资源及网上组织,此次展览是慈善组织首次以这样的方式利用公众资源。利用新媒介构建并扩展社区,让社区外更多的人参与到行动中来,这个创意受到了《公众的智慧》这本书的激励。书中讲,来源于网络的大范围、不同种类的群体作出的判断和决定,会比少数精英作出的决定更加明智。

公众选送的图片有很多符合专业性要求,这说明民众合作在某种程度可以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使公众参与进来,还可以避免员工过大的工作量,要将所有的作品、意见进行协调后做决定,提升了几千人对博物馆的兴趣和了解。

事实上,公众资源引发不同程度的公众参与已经不可阻挡,因特网变革也将是不可避免的,这对于寻求持久发展机会的机构来说是空前的、至关重要的。纽约大学的保罗·莱特说:“只有能成功地应对变革及试验的慈善机构才能在时代中生存。”

猜你喜欢
慈善机构非营利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英国慈善制度对我国慈善机构内部控制的启示
义务教育民办学校“非营利”是一大进步
台湾城市更新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启示
基于法治视角探析我国慈善机构监管法律制度
“营利性与非营利”不能再混沌下去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
俄罗斯修订《非营利组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