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对中学生议论文写作观念的反拨

2009-03-27 04:34徐颖瑛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过秦论篇幅论点

在中学阶段,学生普遍感到议论文写作非常困难。这使得他们的议论文写作停留在模仿探索阶段,对一些基本的议论文写作模式和方法亦步亦趋,不能有些许创新。学习贾谊的《过秦论》,教师不能仅满足于课文文言字词句的掌握和文意的疏通,还应该结合其艺术特点的分析,提升学生对于议论文写作的观念。

《过秦论》对中学生议论文写作观念的反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于“提出论点——论证分论点——总结”这种内容结构模式的反拨

“提出论点——论证分论点——总结”是议论文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结构模式。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学生作文的范文,大部分都属此种模式。这种模式层次清晰,结构明了,又简单易学,理所当然成为了中学生写作议论文的首选。但这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个错误认识,以为议论文只能这么写。

《过秦论》的结构不同于此。它一开头并没有提出论点,而是叙述秦由盛极而骤亡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发生这种骤变的原因,在文章最后才点出中心论点。这就使得这个论点格外醒目,也格外警策。教师应该让学生试着在文章开头加上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的话,然后体会两种写法效果有什么不同。加上之后,读者在阅读叙述秦由盛极而骤亡这一大段时,就知道作者要说什么,不会再有悬念;而这一大段叙述又跟前文的中心论点没有直接关系,显得前面加上的那段多余。通过比较,应该让学生明白,中心论点不是非得要在开头提出,而是应该根据内容和表达需要,无论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只要是合适的地方提出来,都是可以的。

二、对于“议论文主要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比例模式的反拨

什么是议论文?很多学生以为,议论文就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就是文章中的大部分篇幅都是议论,叙述只是为了列出事实论据,从属于论点,不能占过大的篇幅。

《过秦论》却并非如此。全文六个自然段,不足一千一百字,只最后一段二百余字用了议论。叙述与议论部分的比例是8:2,十分悬殊。然而这却是一篇很典型的议论文。由此要让学生明白,决定一篇文章文体性质的并不仅仅是某种表达方式所占的篇幅,更重要的是看其写作宗旨。议论文是对某个议论对象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至于是用的什么表达方式多并不重要。叙述、抒情、描写,只要需要,都可以用,篇幅多少不是问题,只要保证是为议论服务的就可以。

三、对于“直线式”“并列式”和“递进式”论证结构模式的反拨

“直线式” 指只有一个论点,论证过程是简单的直线型。“并列式”指几个分论点之间存在并列关系。“递进式”指几个分论点之间存在递进关系。这是学生最常接触到的三种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模式。

《过秦论》不属于这三个中的任何一个。它的论据部分分成秦的盛极和骤亡两段,两部分构成强烈的对比。人们运用对比,有时候并不是为了比较两者的不同,而是用一方去衬托另一方。这时被衬托的一方就是表达的重点,在篇幅上就占得更多一些。但往往差别不大,而且由于作者的表达重点正落在篇幅多的部分,符合读者的阅读预期和经验,所以读者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过秦论》中的对比显然是不均衡的。文章用四个自然段极力夸说秦之强大,却只用一个自然段说秦亡之快易,但作者的表达重点并不在前者,而在后者。这就超出了读者的阅读预期和经验,让读者产生一种新鲜、惊奇甚至震撼感,并被推动着去思考原因。由此应该让学生明白,论证结构模式除了“直线式”“并列式”和“递进式”之外,对比也是一法。而且,运用对比也不必一对一,二对二,还可以“四两对千斤”,造成一种特别的不均衡美。

《过秦论》写作方法上的这些特点,中学生想要掌握是很困难的。但不管怎么说,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能力,让学生明确“文无定法”的观念,应该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的写作指导任务。

(徐颖瑛 陕西渭南师范学院714000)

猜你喜欢
过秦论篇幅论点
Britain's“Shark House”
评《过秦论》之弊病,析议论文之写法
关于教科书《过秦论》中对“相与为一”“与”字解释的讨论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in proximal and distal nerve segments of rats with sciatic nerve injury during Wallerian degeneration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延期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