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规模学校的发展之“道”

2009-03-30 09:46韩大勇
天津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河东区教科书德育

近年来,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许多地方充分利用当地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或兼并“薄弱校”,或扩大名校的办学规模,使得一些名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这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一定难度。如何让这些名校在规模扩大的同时,还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质量,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是大规模学校需要探讨的问题。

拥有49年历史的天津市河东区实验小学就是一所大规模名校。学校目前是天津市办学规模最大的小学,有两个校区,教学班125个,在校生4456人,在岗职工320人,其中仅语文教师就有108人。这样一所大规模学校,却能像一台精密仪器那样高速、良好地运转,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教育教学水平,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其成功的背后的确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管理篇

2009年2月19日清晨,天津市内普降大雪。在河东区实验小学,六点刚过就有许多教师陆续来到学校自觉地清扫积雪。上课期间,那些没有课的教师也都自觉地出来扫雪,虽然是扫了下、下了扫,但教师们没有一句怨言。课间休息时,许多学生也加入到扫雪的队伍中,校园内的主要通道一直保持无雪畅通。清扫积雪的活动没有人组织,也没有人招唤,一切全靠自觉。这一天,校长不在学校,但学校的各项工作都井然有序,丝毫没有受到大雪的影响。这件事情虽然很小,却能充分体现出这所大规模学校管理上的高效与有序。这得益于学校奉行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和推行的“日清周结”制度。

精细化管理

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说:“管理好的企业,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早已被预见,并将它们转化为例行作业。”这是现代企业管理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河东区实验小学充分体现这一思想,为做到让教学、管理归于“平淡”,学校通过切实贯彻精细化管理,让平时可能出现的教学、管理问题转化为“例行作业”。

学校结合办学实际,在“系统管理学”和“行为科学”的指导下,经过不断探索和科学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校精细化管理思想和操作方法,要求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绩”,这是学校奉行的管理理念;“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人人用心管”,这是学校采取的管理方法。精细化管理是“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在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其目的就是把平时看似简单、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地做好。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涉及师资培训、学生管理、教学控制、后勤保障、基础建设等方面。

学校实行精细化管理,首先是让全体教职工认识到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学校采用“党政合力、分层管理、责任到岗、重心下移”的管理体制,旨在将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凝聚在一起,在同一作用点上,朝同一方向同时发力。

制度是学校目标在工作规范上的具体体现,为此学校制订、完善了各项制度,引导教职工遵循日常工作规范,约束教职工个体工作行为,明确奖罚措施,保障学校各项制度政令畅通。

制度制订以后关键是执行,没有人去执行或执行力度不够是没有用的。为此,学校建立了精细的考核制度。精细的考核制度体现在各个管理层面,具备可操作性,体现了奖罚分明的特点。同时,校长放权给中层管理者,明确其责任,从而有力地提高了学校整体工作的效率。

谈到精细化管理,河东区实验小学的杨军红校长说:“精细化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一个成熟的管理境界。在‘无为的前期,‘有为是一个必要的行为过程,通过“有为”来完善管理架构,然后才能水到渠成,达到‘无为。在这个时候,管理的内在运行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随时掌控着学校的运转和人员的行为模式,规范着学校运行的方向,‘顺畅就成为学校可以预期的良好外在表现。”

通过“扫雪”一幕我们不难看出,河东区实验小学正朝着“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前行。

“日清周结”

“日清周结”是河东区实验小学为保证各项工作“顺畅”进行而采取的具体举措。

“日清”,就是本着“今日事,今日毕”的原则,每天由两名中层干部和4名值勤教师组成值勤小组,对学校进行全天候的检查和管理。下午学生放学后,值勤小组及时汇总检查情况,然后填写《日清检查记录表》。《日清检查记录表》的项目主要包括:学生进校、学生仪表、晨读、午休、课堂情况、课间情况、学生值勤、两操、课外活动、放学(路队、静校)、门卫值班、教师出勤、教师仪表、车辆摆放、卫生、财产节约、好人好事、重大问题、建议等。第二天早晨,负责带队的中层干部将《日清检查记录表》打印后于十点之前发放到各办公室。

“周结”,就是本着“每周总结,不断提升”的原则,每周五由学校领导负责汇总本周发生的大事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由德育办公室写出每周《工作简报》,并印发给各办公室,其内容主要包括:本周大事记、本周各项工作情况、温馨提示。

“日清周结”的实行大大提高了师生的责任感。学校规定同一个问题在《日清检查记录表》上不能出现3次以上,如果一个教师的同一类过错出现3次以上,就取消该教师本学期评选“优秀教师”的资格;如果一个班的同一类过错出现3次以上,就取消该班评选“文明班集体”和“三好班集体”的资格。所以,每个教师对《日清检查记录表》特别关注。每天上班,教师问的第一句话往往是:“《日清检查记录表》发下来没有?”看到受表扬了,自然高兴;看到因出现问题而被点名了,便马上处理和改正。因《日清检查记录表》要点到一些教师的名字,所以不向学生公布。但是,涉及班内的问题,班主任还是要在班内讲的,所以学生对“日清”工作也很重视,每天都问教师“《日清检查记录表》上记了我们班什么事?”学生们纷纷表示:“不能给班集体抹黑,不能因为我们而让老师受批评。”

“日清周结”的实行,大大提高了全体师生的主人翁意识。由于“日清”检查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因此发现了许多以前注意不到的细节问题,同时也使许多问题得到了非常及时的处理。例如,以前如果在校园里发现果皮、纸屑可能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由于上了《日清检查记录表》,教师们会在班里讲,能引起广泛的关注;以前教室的灯管坏了,可能要几天之后才会更换,现在上了《日清检查记录表》,当天就会修好。有些事情,过去需要较长时间处理,现在都能得到及时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过去,由于学校面积大、人员多,教职工都在忙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时间和机会了解别人在做什么,同事之间沟通较少;现在,大家轮流担任值勤教师,就都有机会了解学校一整天的运转情况,还可以了解到其他部门、教师的工作情况,便于同事之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

刚过去的这个寒假前,杨军红校长给教师们布置了一项名为“校长,我想对你说”的作业,希望教师们为学校的未来发展献计献策。由于“日清月结”的实行,教师们对学校各方面的情况了如指掌,于是提出了近百条有实际意义的建议。例如,徐荣老师提出:“下楼梯时人多拥挤是很大的安全隐患,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建议在墙壁一侧安装楼梯扶手,扶手要适合学生的身高。”刘三好老师提出:“能否建立一个类似‘感动中国的‘感动实验(指河东区实验小学)奖项,表彰那些为学校做出贡献的教师。”还有的教师提议学期末的评价实行学科组捆绑式评价,这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有利于加强组内教师间的合作。出现概率最高的建议是希望学校多提供一些外出学习的机会,多提供学习资料,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这表达了教师们自我发展的强烈需求和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实行‘日清周结管理,教师们由最初的不理解、抵触到现在的自然接受、高度关注,这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提升过程,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站在‘我和学校同呼吸、共命运的角度来关注学校的发展。”杨军红校长深有感触地说。

德育篇

教育,只有涉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会创造出生命的奇迹。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还需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行为习惯、过硬的心理素质,使其成为合格的公民。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过于宠爱,造成许多学生事事以“我”为中心,不懂礼貌,不守规矩,自律意识差。父母大多“望子成龙”心切, 只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完全忽略道德教育。这是学校德育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河东区实验小学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德育为先,润物无声

河东区实验小学时刻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责任”为德育目标的关键,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和“责任”意识,使学生明确“我的责任是什么”、“我应该承担哪些责任”,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实践中内化,在学习中创新,在实践中成长;让学生清楚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自己的责任、权利、义务,愿意为集体服务、为他人服务,主动承担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提高教育教学管理中德育实效的关键不是教师愿不愿育人,而是能不能做到“善于育人”。在河东区实验小学,德育是通过榜样示范、情感陶冶、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种方式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淡化教育痕迹,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在学习生活中、在真实情境中获得体验,受到感染,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学校将德育工作与课程、教学有效整合,进行整体设计,让学校的每项活动都成为德育有效的组成部分,让学校的每一个教师都成为德育工作者,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蕴含教育的关怀。教师教育学生“慢步轻声靠右行”,自己先要做到;教育学生爱护学校的环境卫生,教师自己先做到看见地面有杂物主动捡起。正是由于教师们“身教”的力量,河东区实验小学的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都很强。

河东区实验小学强调德育不分学科,注意将德育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中丰富的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其学科特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善于观察、乐于动手”的教育等。在河东区实验小学,德育润物无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育。

“三院一中心”

生动活泼、寓学于乐、形式多样、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是培养学生特长、有效实施德育的载体。为此,河东区实验小学成立了“三院一中心”,即“少年科学院”、“少年文学院”、“少年艺术院”和“奥林匹克中心”,由学生管理、教师指导、专家做顾问,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少年科学院”中有趣味数学、茶文化探索、计算机、魔术、科技制作、智能机器人、影音乐园等活动内容;“少年文学院”中有诗词朗诵、写作、古文诵读、小记者等活动内容;“少年艺术院”中有泥塑、沙画、创意画、素描、中国画、手工制作、合唱等内容;“少年奥林匹克中心”中有田径、健身操、足球、篮球、羽毛球、棋类等活动内容。学生可以自由申报,自主活动。

学生们被社团的活动内容深深地吸引了,他们兴高采烈地讨论着自己的爱好和新学期想申报的社团。四年三班的龚凡轩说她最喜欢健身操,喜欢在那优美的音乐中跳跃,如果每周二下午课后能去跳健身操,真是一种身心的放松。五年四班的李悦寒说他最喜欢写作,他要申报参加“少年文学院”,今后要提高写作能力,创办河东区实验小学校刊,为同学服务。三年三班的何婷婷说她最喜欢儿童画,她要跟教师一起用画笔去描绘学校的美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参考家长和教师意见的基础上,认真填写社团申报表,参加自己喜欢的社团。

“三院一中心”的成立,让学生们在社团活动中找到乐趣,潜能得到开发,兴趣爱好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练,同时也为学校提供了德育的平台,寓德育于活动之中,从而大大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教学篇

教学水平是最能衡量一所学校办学实力与质量的标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多种选择。但是,教师们若真想拿来“为我所用”,则必须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否则必会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状况。河东区实验小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中央电教馆、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教科院、天津市电教馆等单位合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学校结合教学实际和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说教科书”与画“知识树”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教师能熟练地把握教科书,二是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二者缺一不可。为了帮助教师掌握新课标下的教科书体系,河东区实验小学从2008年暑假开始了“说教科书”活动,暑假说单册教科书,寒假说双册教科书。“说教科书”不同于“通教科书”。所谓“通教科书”是教师拿到一册新教科书后要从头到尾梳理一遍,基本知道教科书的结构,扫除知识的障碍就行了。而“说教科书”是整合教科书,把握教科书。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弄清编者的意图和教科书的编排体例,要把握整个学段或一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线索等。由于课程改革以来实行“一标多本”,即一个学段的一个学科全国只有一个课程标准,但教科书却可以多种多样,每套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和编排体例不同,所以教师要领悟编者的意图。

在放假前,全体教师把下学期的新教科书拿到手,首先要对照课程标准熟读教科书,然后画出“知识树”,写出对教科书的分析。开学前,教师集中备课,分学科开展“说教科书”竞赛活动,人人登台演讲,把自己画的体现教科书知识脉络的“知识树”投影在大屏幕上,依据教科书进行分析、演讲,看谁能把教科书的体系和内容说得最清楚。为了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还设计了《说教科书评价表》,各科选出“说教科书能手”,参加全校的“说教科书大赛”。通过这些方式,促进了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新教科书的把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团团坐”与“四环节教学模式”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学校在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开始了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的实验。在学生座位的排列上,由过去秧田式的“排排坐”变成了小组“团团坐”,学生2人为一小组,6人为一大组,围桌而坐,便于相互讨论与合作。“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验,感觉效果非常好。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加强。”谈到小组合作学习,语文学科组的朱广英主任如是说。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不能代替教师的讲解。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河东区实验小学构建了“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即“单元导入、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寻规律—变式练习、拓展提高”。这一教学模式有其突出的特点:一是注重单元整体教学。课改前的教科书编排一般是线性结构,课改后的教科书编排一般是模块结构。一个单元、一组文章就是一个主题,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把一个单元看作是一个整体。教师在备课时要改变过去那种一节节、一篇篇备课的习惯,而把一个单元整合起来进行设计。在每个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师不急于讲第一篇文章或第一章节,而是导入单元的主题,把整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和编排意图告诉学生。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不是急于讲解,而是通过“自学指导”引导学生自学。自学指导时做到“四明确”,即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与能力。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学生在自学中不明白的问题先通过相互讨论来解决,解决不了的再请教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发者。四是注重教给学生规律和方法。学生经过自学和讨论,真正不明白的问题已不多,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知识的方法。五是注重学生“堂堂清”、“人人清”。“堂堂清”是指当堂所学知识必须当堂掌握,不留“尾巴”,不能变成课后作业加重学生的负担。“人人清”是指本堂课所学基础知识每个学生都要掌握,要体现教育的公平。学生是否人人会,单靠教师一个人很难监测,主要是通过小组和大组的相互检查和帮助来解决。这样就避免了“学困生”的出现并有利于转化“学困生”。六是注重拓展教科书,开发课程资源。新的课程标准“保底不封顶”,如果一堂课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前提下还有余力,教师就要给学生拓展知识。超出教科书的前提是用好教科书,学生只有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拓展。

课例分析

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河东区实验小学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提倡教师写课例分析,将写课例分析作为教学反思的基本要求。规范的课例分析包括:一个前言、三大部分、三个附录。

一个前言主要说明何时何地给几年级学生上的什么课,目的是便于存档和检索。三大部分包括:第一部分是“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教师在备课时虽然对教科书研究过了,但上课后还需听听专家的意见,听听同行的意见,听听学生的反映,自己反思一下:“对教科书的理解准确到位吗,如果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反思要结合课程标准,反思自己是否领悟了编者的意图,是否落实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二部分是“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了若干教学环节,这是“预设”,上课结束后要认真地反思一下:这些环节是否合理高效,有没有多余的环节、无效的环节。有些教学环节仅就本身来讲是个创新,但放到整节课来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来看,可能就是多余的、无效的环节。第三部分是“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一节课结束后要认真反思,这节课是否成功,亮点是什么,不足是什么,学生收获了多少,三个附录包括:上课时的教案(或修改前的教案)、修改后的教案(课后根据大家的建议和个人的反思及时修改的教案)、“知识树”(包括单元“知识树”和本课“知识树”)。

每学期学校评选出优秀课例分析,同时把优秀课例分析结集成册,供教师们备课参考。这样能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

人人参与管理,人人爱岗敬业,人人追求创新,河东区实验小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大规模学校的发展正途。像河东区实验小学这样的大规模学校还有很多,我们希望能通过他们的成功办学经验,给广大教育管理者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责任编辑韩大勇)

猜你喜欢
河东区教科书德育
我是风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肖怀远主任深入河东区专题调研图片报道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河东区地志办到市地志办学习二轮修志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