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变动传递效应的文献综述

2009-03-30 01:36罗建华
中国经贸 2009年2期

胡 进 罗建华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各国货币汇率的变动更加的频繁,国际贸易受汇率风险的影响愈加严重,因此,汇率传递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影响汇率传递强弱的因素的角度系统梳理了国外已有的研究文献,以期获得对汇率传递问题更加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汇率传递;生产者货币定价;消费者货币定价

汇率传递问题是开放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传统的观点认为,汇率变动可以传递至消费者价格,从而通过改变相对价格,产生支出转换效应。因此通过本国货币的贬值,可以改进贸易盈余。在最早的弗里德曼那里,在价格名义刚性等的假设下,汇率变动与进口价格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他力挺浮动汇率制,以避免本国经济受外部经济波动的冲击。这是的完全汇率传递效应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后来将微观基础融入宏观分析中,研究表明汇率是不完全传递的。依据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汇率传递效应与PPI,CPI,进口价格等的相关性是很明显的。但相关程度如何的确定关系到支出转换效应的强弱。但汇率波动对国内经济完全没有影响时,就产生了“汇率失联”。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不管是第一阶段,即对进口价格,还是第二阶段,即对CPI,汇率传递效应都是不完全的。已有的研究认为其原因包括价格名义刚性,消费者货币定价,价格歧视,市场分割,成本加成的调整,分销成本,运输成本,竞争压力等。

汇率传递效应不同对应着不同的最佳货币和汇率政策的选择。汇率传递效应的大小和速度对应正确预测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的价格传导效应是必不可少的。Devereux,Engel(98)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对最佳汇率制度的选择进行研究,认为最佳汇率制度的选择取决于企业生产者货币定价(PCP)还是消费者货币定价(LCP)。当用消费者货币定价时,在浮动汇率制下,本国消费的变化不受外国货币供给量变化的影响。当用生产者货币定价时,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的调整使消费的变动小,但汇率变动本身导致平均消费水平的降低。因此,在按市定价(PTM)下浮动汇率制优于固定汇率制;在PCP情况下,没有明显占优的汇率制度。当风险厌恶程度很高时,从福利角度,汇率变动的成本是很大的,这时固定汇率制更有优势。国外关于汇率传递方面的文献是非常多的,下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重要文献进行简单的梳理。Knetter(1995)研究了6个美国出口产业和10个德国的出口产业,认为美国的出口价格对汇率变动的涨跌不敏感。但发生价格调整时,它会放大汇率变化对消费者货币价格的影响。德国出口价格对汇率涨跌更敏感,价格调整能稳定目标市场的消费者货币价格。Goldberg(1995)通过对1983—1987年美国汽车产业的分析,结论是进口产品的美元价格对汇率的变动的反应不敏感。这种价格惰性反应了不完全竞争市场有差异产品的按市定价行为(PTM)。汇率传递效应对进口价格的影响是不对称的。美元贬值对进口价格的影响程度大于美元升值时的影响程度。进口的日本汽车价格传递系数比德国汽车的传递系数小,主要是德国和日本汽车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及其波动率不同所致的。同时,他认为贸易限制会影响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同时模型显示居民过去的消费习惯影响现在的购买行为,当生产者考虑这些因素,并且认为汇率的变动是暂时的,在汇率变动的成本冲击时只会部分提高价格,即不完全传递效应。Goldberg,Knetter(1996)认为一价定律不成立和不完全价格传递效应都是由三级价格歧视造成的。不同产业之间有很大差异,但多数情况下汇率变动的大部分影响被目标市场的成本加成调整所抵消。各国商品市场应看成是分割的而不是一体化的。McCarthy(99)对9个工业化国家1976-1998的样本区间内研究了汇率波动对进口价格指数,PPI,CPI的传递效应。汇率波动对进口价格指数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PPI,对CPI的影响程度最小。9个工业化国家之间的传递效应也是不同的。比利时和挪威的传递效应最大,瑞士和瑞典的几乎没有传递效应。他认为与进口份额的高低,汇率变动率,GDP波动率和竞争程度相关。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结果认为汇率和进口价格冲击对后布雷顿森林时代的低通货膨胀的影响是微弱的,但对通货紧缩有显著的作用。Taylor(2000)认为传递效应即企业定价能力的降低是与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程度的下降直接相关。他运用有微观基础的定价模型指出可觉察的成本变化的低持续性导致了低的传递效应。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的持续性正相关,表明低通胀造成了低的传递效应。因此,定价能力即传递效应与产出和低通胀处于动态良性循环中。因为当企业预期成本和其他企业的价格变化是不稳定的,即非持续时,他们只对价格做很少程度的调整。但是当预期货币政策和成本的变化是长期持续性时,这种良性循环关系就会即可消失,即预期在低传递效应中起到重要作用。汇率传递效应对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影响程度小于对进口价格指数的影响。一个解释是当地分销成本。本地企业进口中间投入品然后在组装加工成最终产品,用国内货币定价以避免其价格相对其他消费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在外国出口商用生产者货币定价(PCP),国内企业面临来自包括非贸易部门的巨大竞争压力时,而且非贸易部门占比足够大,它会倾向于用国内货币定价,这样汇率波动对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是完全的,而对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影响是完全被隔离了。汇率波动对CPI的传递效应小于对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取决于产业竞争压力(Bacchetta,Wincoop(2002))。Elke Hahn(2003)运用VECM模型分析了外部冲击对欧元区通胀的传递效应。他分析了分销链中不同阶段价格对外部冲击的反应,包括非能源类进口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协调的消费者价格指数(HICP)。实证结果表明,进口价格冲击对通胀的传递效应最大,其次是汇率波动和能源价格变动的冲击。外部冲击传递效应的大小和速度伴随分销链条长度的增加,对处于分销链不同阶段的价格的影响会下降。传递效应阶段的数量决定价格调整的速度和程度。分销链即传递阶段的增加意味着不同阶段不完全传递的累积和各个阶段时滞的累积。模型稳定性研究表明汇率传递效应是在样本区间是稳定的。Devereux,Engel,Storgaard(2004)在开放经济宏观模型中将汇率传递作为内生变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汇率变动率与经济结构的关系受到汇率传递的影响。汇率传递的程度与一国货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有关。货币增长量变动率相对较低的国家拥有相对较低的汇率传递效应。反之,则汇率传递效应较高。传递效应取决于货币增长率方差的相对水平而不是方差的绝对水平。当两个国家的货币政策的不稳定性增加同样的水平时,汇率传递效应不受影响。汇率的波动率与汇率传递效应是双向作用的。当汇率的波动性比较大时,促使企业遵循PCP定价,导致传递效应的增强,而这可以减缓汇

率的波动。

同时,当国内与国外商品的替代弹性系数越低,边际成本越稳定,传递效应越高。Campa,Goldberg(2005)运用1975—2003年的季度数据对23个0ECD国家汇率传递效应对进口价格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在短期内大量事实表明汇率变动对进口价格是部分传递的,特别是在制造业更明显。长期内汇率变动对大部分进口产品的价格传递更接近完全传递。汇率变动率高的国家汇率传递弹性系数大,而影响各国问汇率传递效应的宏观经济变量包括通胀率,货币供给的增长,名义汇率变动率等。与Taylor,Devereux和Engel他们的结论一致。在进行模型的稳定性检验时,发现传递效应的弹性系数在样本区间内下降,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在样本期间内进口篮子中商品组成成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能源类所占比例下降,工业制品类比例提高。Faruqee(2006)运用VAR,根据欧元区1990—2002的月度数据,研究了汇率变动对欧元区价格链的影响,包括对进口价格,出口价格,贸易条件,PPI,CPI,工资等。实证结论是短期内汇率冲击对所有价格链的影响都低。随时间的推进,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在增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进口价格,对工资和CPI的影响相对较小。汇率变动对进口价格和C PI的影响由当地零售部门很分销成本决定。汇率变动对进口价格和出口价格传递效应的不同,显示了欧元区本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定价行为的不对称,即进口价格是消费者货币定价,出口价格是生产者货币定价。Mwase(2006)运用S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1990—2005年汇率传递效应对坦桑尼亚通胀的影响。发现汇率传递效应对通胀的影响在降低,尽管在此期间货币在贬值,从90年代早期的低传递效应到自中期起的完全没有传递效应。其原因是货币政策的改变,中央银行积极干预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私人部门对通胀预期的改变,伴随经济结构改变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竞争压力的增强,进口关税的下降以及CPI篮子中进口商品所占比重的下调。Gopinath,Itskhoki,Rigobon(2007)认为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与定价货币的选择有关。他们运用BLS(Bureauof Labor Statistics)的数据研究了美国和其他11个主要贸易伙伴以美元标价进口商品价格和非美元标价进口商品价格的汇率传递效应。实证结论是美元标价商品的汇率传递效应平均为25%,非美元标价商品的价格传递效应为平均95%,而且这种差距在价格可调整的情况下仍然存在。定价货币的选择不能仅通过汇率冲击对长期传递效应或所期望的传递效应的影响来推测,它由动态的期望传递效应的路径和价格刚性的持续期所决定的中期汇率传递效应(medium-run)决定。他们运用Calvo和菜单成本模型分析影响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因素:需求偏好引起的变量成本加成和生产中的进口投入品。成本加成的弹性和生产成本中进口投入品所占比例越小,企业越倾向于用生产者货币定价。而按市定价能力足够强,即使企业成本全部以生产者货币形式发生,它也会选择消费者货币定价。这与把定价货币的选择作为外生变量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