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2009-03-31 02:53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2009年3期

苏 众

一、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损/叉/柴玩/堂穴居野/大着眼

B.桎/没/美/灭/

C.涟/罗/道/怂欠/

D.笑/梦决/极泰来掇/级而上枪/力能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来到了这个阔别十三年的大青小镇,真是今非昔比,小镇令人耳目一新。

B.大青路两旁店里传出的叫卖声振聋发聩

C.就连地摊的吆喝也颇有瓦釜雷鸣之势。

D.以前的小青面馆阳春面味同嚼蜡,现在翻盖成6层楼的大青海鲜菜馆。

3.下面的文字说某电子集团裁员了。请用一句话(不超过15个字)说出其裁员的原因。(6分)

拥有巨大市场的某电子集团,在美国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沉重打击如雪上加霜般作用于今年以来已经不景气的世界信息产业时,也不能不做出裁员的反应了。

4.仿照下面诗歌首节三、四行的句式,在下一节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句子。(6分)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①,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日:“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②,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③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日:“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

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佗日:“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高后遣将军隆虑侯灶往击之。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④。岁余,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⑤,称制,与中国侔。

(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杨越:禹划九州,越地属古扬州,故称“杨(扬)越”。②新道:秦实行“书同文,车同轨”时修筑的通越道路。③被:颁授。④岭:阳山岭。⑤黄屋左纛(dào):帝王乘坐的黄盖车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时已并天下,定杨越 略:大略

B.召龙川令赵佗日 语:告诉

C.争天下,中国扰乱 虎:像老虎

D.嚣死,佗即檄告横浦…… 移:传递

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赵佗能够在南越称帝的因素的一组是(┆)(3分)

①秦为无道,天下苦之

②恐盗兵侵地至此

③番禺负山险,阻南海

④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

⑤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

⑥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④⑥D.①③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初,赵佗只是南海郡龙川县的县令,因任嚣的赏识,而被委以重托。后来通过他自己的打拼又做了南越王。

B.刘邦做了皇帝后,本来想诛杀赵佗,但因“中国劳苦”而不得不封佗为南越王,以保持南方的安定。

C.在高后主政时,赵佗借口朝廷禁止南越在边关设市从事铁器的贸易活动,发起战争,但在攻打几个县城失败后就撤回去了,据险与朝廷抗衡。

D.赵佗在高后死后,用财物来收买百越各部落。使他们归附自己,进而扩展疆土,自称皇帝,发号施令。

8.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10分)

闻鹊喜吴山①观涛

宋•周密

天水碧,染就一江春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数点烟鬟青滴,一杼②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注释:①吴山,在今天的杭州,是历代观看钱塘大潮的胜地之一。②杼,织布机的梭子。

(1)这首词将“观涛”的全过程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请至少指出一种表现手法并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隔江闻夜笛”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试作简要赏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今年欢笑复明年,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2)_______________,不悱不发。(《孔子语录》)

(3)他山之石,______________。(《诗经•鹤鸣》

(4)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5)舳舻千里,旌旗蔽空,_________, _______,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6)使天下之人,_____________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杜牧《阿房宫赋》)

(7)独学而无友,____________。(《礼记•杂记》)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结合时代背景完成11—14题。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1.本文写了一物一人,人中有物,物中有人,说说散文常用的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4分)12.作者夜间看到狂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伺“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分条请加序号)(6分)

相同:_____________不同:____________

13.读文章尾段,简答。(6分)

(1)出现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

(3)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旧书上”意在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

14.“闲读梧桐”,你从散文里体会到作者在“闲读”中感悟到什么?(7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15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5分)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瞡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ヮ”,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三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我们江苏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文汇报》2007,l1,l8)

15.下列对“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谐天人,对自然的亲近。

B.和谐人事,对人情的呼唤。

C.和谐欲望,对神灵的崇拜。

D.和谐身心,对生命的关怀。

16.根据文章内容,归纳西方的“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异同。(6分)オ

17.“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这句话如何理解?(6分)オ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一17题。

感动南京的背影

——两民警为救自杀母女被烧成重伤

网上一张民警烧伤后拖着烧焦的警服光着半个身子跑动的照片,深深地感动了一名网友。他说:“看到那衣服被烧成碎片的背影时,我哭了。那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最伟大的背影。”

“里面还有人,快去救人”

7月2日中午12时许,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南京市鼓楼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民警孙伟华、王昭勇接到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指令,湖南路裴家桥单元楼内有人要自杀,接警后,二人迅速赶至现场。经初步了解,一楼徐家母女因家庭房产纠纷欲在家中自杀。

由于徐家门窗紧闭,无人应答,院子的铁门从里面反锁着。于是孙伟华和王昭勇从隔壁的院子翻墙进入院内,叫母女俩开门。听到喊话的母亲徐秀珍随后打开了屋门。顿时,一股浓浓的液化气气味扑面而来。

意识到情况十分危急,两民警毫不犹豫地冲了进去。这时屋门口烧水的火炉引燃了液化气,火苗一下子蹿出来。孙伟华一把将徐秀珍拉了出来并交给王昭勇保护。当得知屋里还有一人时,孙伟华不顾液化气发生爆炸的危险,又义无反顾地冲进了屋里。

就在这一瞬间,由于浓度过高,液化气突然发生爆燃,两民警顿时咸了“火人”。由于用背保护徐秀珍,王昭勇的警服被烧成孔状,后背大块皮肤脱落,而孙伟华则被烧得只剩下皮带和腰间的警具。当二人将屋里的女子救出并带到隔壁院子后,身受重伤的孙伟华再也没有力气翻出院墙了。王昭勇忍着剧痛翻出大院呼叫救人。

随后赶来的民警和群众将孙伟华救出的时候,他全身衣服早已被烧光,发出惨烈的喊声。而他此时还不忘告诉同事:“里面还有人,快去救人!”

经江苏省人民医院专家诊断,孙伟华全身95%面积严重烧伤,其中45%是三度烧伤,其余是深二度烧伤。而王昭勇浑身烧伤的面积也达60%,其中11%是三度烧伤。目前,二人虽已平稳度过休克期,正在接受植皮手术,但病危通知单仍未撤销。

“我还能不能上班?”

两位民警身受重伤,还牵挂着被救的母女和工作。在医院,两位民警见到大队领导后的第一句话,竟分别是“人救出来没有?”和“我以后还能不能上班?”。听到这些,鼓楼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大队长袁志刚眼泪一下予就冒出来了。

孙伟华今年才23岁,去年才从警官学院毕业。31岁的王昭勇是今年6月26日才转业到鼓楼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的,上班还不到一周。他妻子孔志英告诉记者,丈夫转业前其实有很多机会去政府其他部门,但他就喜欢警察这个职业。“手术前他担心毁容了不能继续工作,我就在病房外让护士递纸条鼓励他会回到大队的。”孔志英一边说一边流泪。

“妈妈,对不起您,我是在做好事”

出事当天,休克的孙伟华醒来后,看到坐在床边的母亲,艰难地吐出几个字:“妈妈,对不起您,我是在做好事。”第二天早上,孙伟华的眼睛已经肿得睁不开了,他又小声对母亲说:“妈妈,你帮我把眼睛扒开,让我看一下。”听到这里,母亲已泪流满面。

两位民警救人受伤的消息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市民自发赶到医院探望。由于英雄民警仍未脱离危险期,不能探视,他们就在过道里不断张望,有的就在休息室等消息。

9日,记者在医院抢救领导小组的,临时会议室,看到了一大堆花篮和水果,都是素昧平生的市民送来的。事发小区的30多位居民执意要见两位民警的家属,在医院大门口被拦了下来,最后只好派了几位代表。“他们是英雄。要不是他们俩,我们小区要遭殃了。这样的警察,我们需要!”小区居民唐业华说。

“穿上制服,他是警察,脱下制服,他就是个孩子啊!”一位市民这样说。

“我以前对民警了解不多,他们不要命地去救人,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警察。”“祝两位英雄民警早日康复!”市民们用各种各样的话语表达对民警的敬意和祝愿。

15.文章第一段说“那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最伟大的背影”。指出对这句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3分)

A.民警的事迹感人,作者表示由衷的敬佩。

B.这个背影将警察视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职业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

C.下面三部分是对背影“伟大”之具体阐述。

D.这个背影将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人格升华到极致。

16.作者以人物的三句话作为文章的三个小标题,试选其中两句分析,说说分别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6分)

17.文末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英雄的敬意和祝愿,形成又一道美丽的风景,这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时代心理?(6分)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2008年的震撼太多,从南国的冻雨暴雪,到蜀地的地动山摇;从同一个梦想的北京奥运,到上九天揽月的神七归来。事事都感动着我们,牵动着你,牵动着我,牵动着他。有辛酸,也有狂欢;有激动,也有沉思。我们一回回流下来眼泪……

请以“泪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宇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200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加题(40分)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抵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19.用斜线(/)给下面的划线文言文断句。(6分)

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20.说说苏秦外交策略的名称和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苏秦相赵取得怎样的成就?(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家》中三个主要人物觉慧、觉民、觉新,其中觉慧是高家的长房长孙。在小说中,巴金着重刻画了觉慧这个形象,把他塑造成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典型人物。

B.林黛玉多愁善感,常常暮春时节为落花而悲伤流泪。“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特点,花开花谢本是自然现象,但她却由此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令人同情。

C.《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生活信念象征的是一种“硬汉”精神,作者借此歌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并希望这种力量代代相传。

D.同样出自小说集《呐喊》,但《狂人日记》不像《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故乡》等作品侧重刻画人物性格,而是以展示人物的内心及精神意识倾向为主。

E.巴尔扎克在《欧也妮•葛朗台》中通过典型环境塑造人物,运用细节描写、对比、讽刺与幽默、漫画式夸张等手法,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生动传神。

23.简答题(10分)

(1)简述《复活》聂赫留朵夫性格发展的三个阶段(5分)

(2)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一个运用例子。(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5题。

奶奶,我们回家过年

救助队员/苏 亚

在我家生活的第一天,奶奶多少还有些拘紧。话也不多说,坐在沙发上看了一整天电视。给她准备的水果、点心什么的,每次都要在我们再三提醒后,才吃那么一点点。但到了第二天,可能是见我和我的家人都实实在在地拿她当自家人看,奶奶自在轻松起来。早起,用早餐。看一会儿电视。说说话。晒晒太阳。中午午休。看着老人躺在床上安然入眠,并发出轻微的鼾声时,我内心说不出的难过,我能为她提供的,仅仅只是短短几日简单普通的居家生活为什么她会如此满足?

突然之间,我想起前几日张先平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安思乔采访时所说的那一番话:我真的是非常幸运,我到北京,一天地下通道都没有睡过,就被老王他们接到了流民公房。我还想起了老高,那天,他从天安门广场回来,刚好我们都在流民公房。他告诉我们他的二十五枚小国旗今天被城管没收了。我们听了都很生气,骂城管没有人性。谁知,老高却挥了一下手,说:不怪他,不怪他。只怪我不长眼睛,人家都走到了我面前,我都没注意到。城管也有他的苦衷,这是他的工作。

面对这样的感恩和满足,我们怎么能不自叹弗如?

晚上吃年夜饭,问奶奶要喝点什么?她说:白酒可以喝一点。我给她倒了一小杯二锅头。她端起来慢慢地喝。她的样子看上去那样安详。她置身我们中间,和世上任何一个安享晚年的老祖母毫无差别。

我为此倍感欣慰。2009.1.27

24.助人为乐,苏娅在文章中说她的乐在什么地方?(7分)

25.文章第二段用的是什么叙述方法?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8分)

参考答案:

1.D(A.mó/mò pǐ nòng/lòng chǔ/chù B.ɡù yān pì/pī jiān/qiān

C.yī/qǐ jiān yǒnɡ shē D.yè/yǎn fǒu/pǐ shí/shè káng/gāng)

2.A(B.振聋发聩: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用在此句对象不合。C.瓦釜雷鸣:比喻庸才、庸事等声势显赫。D.味同嚼蜡:形容文章和讲话枯燥爆无味,不用来指品尝食物的感受.E.“如花似锦”形容衣着华丽或前程风景十分美好,错在望文生义。)

3.受美国“9•11”事件影响。

4.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的春天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的海洋(本题应注意取材于自然景物,扣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不准确、不通顺者酌情扣分)

5.A(略,攻取)

6.D(②是任嚣对当时局势可能出现情况的判断;⑥是赵佗自立的借口;①③④⑤均是赵佗能在南越称帝的重要因素。)

7.C(“在攻打几个县城失败后”错误,原文是赵佗在攻下了几个县城后就离去了。)

8.(1)趁机逐渐依法诛杀了秦朝所设置的官吏,而用他的党羽为代理长官。(3分)

(2)高祖皇帝平定天下后,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放过赵佗不加讨伐。(3分)

(3)帝立我做南越王,互通使者和货物,如今高后听信谗臣的意见,歧视蛮夷,断绝器具物品的交易,这一定是长沙王的主张,(4分)

参考译文: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国已经吞并了天下,攻取并且平定了扬越,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将判贬谪罪的人以及迁徙的百姓,和越人杂居了13年。赵佗,秦朝任用他做南海郡龙川县令。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患病快死了,召来龙川令赵佗,告诉他说:“听说陈胜等人叛乱,秦朝政治无道,天下人都为他所苦。项羽、刘邦、陈胜、吴广等人都在各自的州郡同时建立军队、聚集民众,像猛虎争夺食物一样争夺天下,中原动乱,不知道何时安宁。豪杰们背叛秦朝,互相对立,南海郡地处偏远,我担心强盗的军队侵夺土地到这里。我想发动军队切断秦朝通往南海的新通道,自己防备,等待诸侯的变化,可是碰巧我病得很重。况且番禺背靠着山势的险峻,有南海阻隔,东西几千里,有不少中原人辅助我们,这也能当一州之主,可以建立国家。郡中的长官没有谁值得我同他讲这些话。所以召你来告诉你这些。”就颁授给赵佗任命文书,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任嚣死后,赵佗立即传递檄文告诉横浦、阳山、湟溪关说:“强盗的军队将要来,火速断绝道路,聚集军队来守卫自己!”趁机逐渐依法诛杀了秦朝所设置的官吏,而用他的党羽为代理长官。秦朝灭亡后,赵佗就攻打吞并了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祖皇帝平定天下后,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放过赵佗不加讨伐。汉高祖十一年,派陆贾(传诏命)让赵佗因袭他自立的王位为南越王,和他剖符定约,互相通使,协同安定百姓,不要成为汉朝南边的祸害,约定边界和长沙接壤。

高后时期,有关部门的官吏请求禁止南越在关市上购买铁器。赵佗说:“高帝立我做南越王,互通使者和货物,如今高后听信谗臣的意见,歧视蛮夷,断绝器具物品的交易,这一定是长沙王的主张,他想倚仗中原,攻打消灭南越而一并统治它,为自己建立功业。”于是赵佗自封尊号为南越武帝,派兵攻打长沙国边境城邑,打败几个县后就离去了。高后派将军隆虑侯周灶前去攻打赵佗。适逢暑热淫雨天气,士兵很多都得了重病,军队无法越过阳山岭。一年多后,高后去世,汉军就撤兵了。赵佗因此凭借军队扬威于边境,用财物贿赂闽越、西瓯和骆人,并使他们归属南越,东西有一万多里。于是赵佗乘坐黄盖旄饰的车舆,仪制如同皇帝。和汉朝平起平坐。

9.(1)动静结合。“鳌戴雪山”“龙起蛰””“吹海立”“白鸟”等动景,“天水碧”“数点烟”“一杼霞”等静景。(答比喻、对偶、摹色等均可)

(2)末句以静结动,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的视觉描写,颇为别致;

①且全词此句以前均写景,至此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极具余韵。

②另外,此句运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隔江能听到笛声,可见波平风静,万籁俱寂,使全词从极喧闹写到极寂静,达到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艺术效果。(答出其中一点即得5分)

10.(1)秋月春风等闲度(2)不愤不启(3)可以攻玉(4)剑阁峥嵘而崔嵬(5)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6)不敢言而敢怒(7)则孤陋而寡闻

11.以物写人,托物言志。这种写法使人物形象更有美感,精神世界更丰富,文章思想内容更深邃更含蓄更能打动人。

[解析]以梧桐写祖父,梧桐中有祖父的影子,祖父是梧桐的实体,两者交合互相渗透,便于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使用,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意境更深远,散文也更美丽动人。

12.相同:①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

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解析]借物喻人,这“人”与“物”之间定有相似点,当然也有不同点。相同点①在“契合”一词之后,比较好找。相同点②见第3、4自然段,“暴风”一指自然界的现象,一指“史无前例的岁月”(指“文化大革命”)(注意题目上有“结合全文”的暗示)

13.(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暴风雨后,充满活力的新生命让世界更美好。

(2)表现前辈对后代的托举和祝福。

(3)应以正义必胜的信心去看待历史的生活。

[解析]本题主要测试对形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及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4.作者在几十年后从新审视特定时代的人物,认识祖父辈的形象和精神世界,并与典型形象对比其可贵和不足。从新审视历史,讴歌新时代,憧憬美好未来。

[解析]梧桐是这篇托物言志散文描写的形象,第2自然段有对梧桐外形特征的描写,第7自然段有对梧桐内在精神特征的揭,也就是作者对“梧桐的寂寞”所作的诠释。以物喻人,感悟人生,感悟历史。

后三题都是要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细节和语言等方面探究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5.c

16.(1)西方的“节”含有神圣的意味,不如中国传统节日形象生动;(2)西方的“节”多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3)中西方节日都有和谐人的身心的特点。

17.“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国家意识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寄予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

15.A(这里直接指的是“网友”敬佩)

16.“里面还有人,快去救人”:关键时刻,孙伟华考虑更多的不是个人的生命安危,而是他人的生命,群众的利益。

“妈妈,对不起您,我是在做好事”:作为儿子,已经长大成人,还让母亲操心,心里感到歉疚;但自己做的是好事,希望得到母亲的理解。道出了一个儿子的孝心、爱心。

好处: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以人物语言作标题能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英雄的伟大人格。

17.(1)表现人们对人民警察的信任和热爱

(2)体现人民群众对“救死扶伤,助人为乐”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可与颂扬。

(3)呼唤从英雄身上体现出的职业道德不断发扬。

19.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20.苏秦使用的是合从(纵)策略(或约从散横、约从离横策略)。

策略的内容是:建立合纵,拆散连横,即六国从南到北连合起来,缔结盟约,与秦对抗的一种政策。

21.六国诸侯,闻风服从,使赵国的地位十分显要。

参考译文

(苏秦)读书困倦想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脚上。一年的工夫,钻研成功,于是在华丽的殿堂中博得赵王的赏识(拜见游说赵王?)。亲密交谈,赵王非常高兴,封他为武安君,授给相印,缔结合纵离散连横,来抑制强大的秦国,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函谷关封闭(六国不跟秦沟通)。六国诸侯,闻风服从,使赵国的地位十分显要。

22.A、D(觉慧应为觉新;《祝福》选自《彷徨》)

23.(1)答:聂赫留朵夫的性格经历了纯洁、堕落、复活三个阶段。大学时代他是个善良有理想的青年受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他把土地分给农民。后来他在军营中腐化堕落,思想发生了巨变。法庭上与玛丝洛娃的巧遇,他的心灵受到猛烈撞击,开始灵魂大扫除,对自己十年的堕落生活进行反省,从而走向精神上复活。

(2)答:卡西莫多外形奇丑却有着最高尚,最完美德灵魂,有着最真挚德人类感情。他的形象逐渐由丑变美,由矮小变高大的。人们对他也由嫌恶变得喜欢,崇敬。他是处于社会底层地位卑微的广大人民的代表,他那闪光的心灵是作者心目中善与美的象征。

24.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她从奶奶、老王和老张身上看到他们容易“满足”,认识到自身的差距。知足常乐,找到“乐”的源头。

25.用插叙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加进老王老张,意在说明他们都容易满足,这是老百姓共有的特点,是值得她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