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美丽的嬗变

2009-03-31 09:29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工作

孙 波

寄语:

信息技术需要创新,信息技术教师更需要创新。祝愿大家不断学习,共同成长!

孙波,男,山东省教研室信息技术教研员。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现兼任山东省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信息学奥赛山东赛区委员会副主任等。为人善良、诚恳,长期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工作,在本职工作中仍需要不断学习。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帮助和指导。

前几天,偶然从旧书堆里面翻出一本科学出版社的《怎样使用计算机——DJS—6机算法语言及使用说明》,是25年前买的。翻开来看,觉得容易了许多。感慨于当年如看天书般的感觉。同时吃惊地发现,原来我对计算机的兴趣居然这么久了!

那时我还在上初中。现在已经记不清在哪里买的这本书,然而对科学知识的热情依旧充盈心中。记得当时为了熟悉键盘,还专门用许多药瓶的小盖儿做了个键盘!当然这个粗糙的仿制品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后来上了大学,学校开设了Basic,我终于可以接触到真正的计算机了。就是在这些没有硬盘、只有几十K内存的计算机上,我知道了DOS、操作系统、子目录等。电子产品彻底地将瓶盖儿挤出了历史舞台。还有一次,我在学校的计算机房敲了整整一个下午的Basic程序,马上就要调试运行的时候,机房老师要下班了。从那以后我知道了程序原来要存储在一定介质上,这种介质当时的名称叫5英寸软盘。

我大学时的专业是化学制药,毕业后也就顺理成章地进了一家省级的研究所(那时候大学生还比较抢手,找工作没有问题),进行药品研发工作,整天与烧杯和试管为伴。然而,对于计算机的痴迷使我最终选择了辞职,进入了一家新成立的外资IT公司,任计算机部和质检部经理。这家外资企业的规模就算在今天来说也不小。那是在1994年,公司拥有500余名员工,180多台4M内存的486,NetWare局域网。我用的计算机还是540M的硬盘呢!从组网到维修维护是计算机部的职责,而质检部每天都需要编制许多不同的程序来处理数万个使用类似HTML语法规范的文档。当时的我可以说对计算机只是略知一二。安装服务器,制作同轴电缆的T型头,地板上打孔,安排桌椅,安装强电、空调,每样工作都要我亲自去做。为了编程,我花了足足两个月的时间把Turbo C 2.0的英文帮助从头到尾看了好几遍。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还要在半夜调试Modem,打国际长途到美国,在专家的指导下逐个调试命令!辛劳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忙碌了半年左右,公司的业务终于正常开始了。我也体会到只有经过努力耕耘才能有收获,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学会。

后来的工作相对来说轻松多了。助手培养出师了,有人干活,我就轻松了许多。在公司里可以上Internet。吃惊吧,在1994年啊!拨号到上海,ATDT 021-xxxx,用户名,密码,登陆,世界的大门敞开了!不过那时的世界没有图形界面,最多也就是Lynx。说到这里,我想说一点我自己的看法。首先是Internet的中文名,“国际互联网”多贴切啊,而“因特网”就显得有些别扭,更别说“伊妹儿”了。还有就是“命令行形式”。现在的很多人都在说DOS时代已经过去,命令行过时了。然而微软刚刚推出的只带命令行形式的服务器产品Windows 2008 Server Core 安装模式,以及之前推出的Power Shell,使这一说法不攻自破。其实,微软在方便用户使用方面的确走在前面,但更多的服务器产品却只支持命令行,如原先的NetWare、Unix、Linux等。哪种更好,我不便评论,但千万不要轻易否定自己不了解的事物。

当时我在Internet上加入了好多mailing list 和news group,还知道了一个最长的英文单词:antidises-tablishmentability,据说是莎士比亚用过的词。前不久收到钟柏昌老师的邀请,加入Google里的 “全国信息技术教研员群”,进去一看才知道原来就是以前的news group。看来新瓶装旧酒也是很好喝的。现在最重要的通讯方式不还是e-mail吗?

大学的经历让我知道了生活中原来不止是高考,而在公司的这段经历让我丰富了知识和阅历。首先,做工作乃至做人要肯吃苦、要能吃苦、要兢兢业业、要勤勤恳恳、要诚实守信用。其次,我的IT知识和技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无论是硬件维修、网络维护,还是服务器安装、复杂的编程。最后,公司是工作和赚钱的好地方,而不是学习和深造的理想场所。

因此,最终我还是选择了离开,准备考研,专职学习计算机。我个人对于考研成绩很是得意,数据结构和离散数学两门专业课满分200分,我考了190分。我的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但不是十分系统。在读研期间,我知道了编译原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正则表达式、人工智能、计算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区别等。原来手工作坊真的比不上生产流水线啊,又一个崭新的世界在我面前敞开了。

研究生毕业后,我到了山东省教研室工作,担任信息技术的教研工作。因为我以前教过中专、大专、本科,也给研究生带过课,但却没有接触过中小学的教学工作,所以在工作的最初几年,我一直是在努力地进行中小学教学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中小学和大学的教学方式方法有相当大的区别。基础教育的教学理念方面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万变不离其宗,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山东省是首批进入新课改的四个省份之一。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也是相当不错的,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一年比一年提高。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实践,我有几点想法,在这里和大家共享一下。

作为老师,首要的是积极的工作态度。我接触的绝大多数教师的工作量都比较大。因为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多数还要维护机房和学校的教师用机,还要帮助其他学科教师制作课件等,承担了许多繁杂的事务。但也有个别信息技术教师不够敬业,连信息技术课标(当然确切的说应该是技术课标的一部分)也没有通读过一遍,对于新课程理念也是一问三不知,更没有走出校门去听课交流学习。还有的教师不注重自身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抱怨,领导的不重视,同事的不理解,工作的繁重等。这说明信息技术作为新兴学科,在某些学校的地位还是非常令人担忧的。更让人担忧的是这些教师还没有找到恰当的工作方式。对于这些问题,其实每个信息技术教师都会遇到。只有自己重视自己,做好本职工作,才能提升其他人对自己和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程度。

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具备本学科的认知水平。前几年,多数教师偏重于将知识技能灌输给学生,方法生硬、老套,没有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这主要是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的缘故。而现在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新课程理念,动不动就要分组探究,还要情感态度价值观。可是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课堂容量偏小,有些知识点讲得不够到位,有些甚至是错误的。我认为这主要是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内涵理解存在偏差。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工具性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一场革命,是可以和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相提并论的信息革命。人们的观念已经和几十年前有了巨大的变化,世界变小了,距离更近了。除了物质和意识,信息也有了一席之地。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撑,高度文明的人类社会将不复存在。对于其他学科老师的不理解,我们可以去解释。而如果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也不理解,那就说不过去了。信息技术是一门变化和发展创新极快的学科,新的知识、概念、思想和方法层出不穷。这也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比其他所有学科教师更高的要求,必须不停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要与时俱进。

同时,信息技术教师还必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我认为在教学中首先是教学目标,也就是教师要让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按照新课标的说法,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其次才能确定教学内容。如果目标是买菜时会算账,那我们上信息技术课时就该教给学生讲四则运算,而且主要是乘法和加法以及减法。再次,只有确定了目标和内容,我们才能确定教学方法。教师使用的方法再好,如果目标和内容错了,那只能是南辕北辙。古语有云:法无定法,术有定术。针对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方法,而这些不同的方法之间又有共通之处。优秀的教师能灵活恰当地使用这变和不变。最后,还要有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的评价。这四点既有先后关系,又有即时反馈;既相互独立,又是一个有机整体。

在教研工作中,我也存在很多的困惑,也一直在思考,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现在很多人分不清Free Ware和Share Ware的区别,没有人知道美诺悖论、奥坎剃刀、二律背反,甚至中文屋问题也好像是外星语言。学生从基础教育阶段毕业后,仅仅学会操作计算机的各种软件,这就够了吗?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中的美和艺术性了吗?他们是不是在面对各式各样的没有见过、没有听过的事物时还会手足无措呢?我们的教育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啊!

猜你喜欢
计算机信息技术工作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一体式,趋便携雅兰仕AL-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