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组织中的人格

2009-04-02 05:00
消费导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人格个体

冯 茜

[摘 要]本文试图分别从人格与正式组织的特质出发,试图运用个人组织匹配推导出正式组织中存在组织人格的结论。

[关键词]人格 个体 正式组织 组织人格

一、人格及其决定因素

(一)人格

人格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根据Gordon Allport[1]的定义,人格指个体的心理结构及其成长和发展的动态过程,它决定着个体调节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以适应周围环境的方式。人格是“动态的”,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经历着发展、变化,但是人格特质的各种变化在时间上具有连贯性。

(二)人格的决定因素

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成年人的人格是由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构成的,同时还受到情境条件的调节。[2]

1.遗传。遗传指的是由基因决定的因素,比如外貌、性别、生物节律等生物的、生理的、内在组成方面。

2.环境。环境因素是指影响人格形成的外部压力,比如文化背景、价值观、早年的经历等。此外,个体的人格在不同情境下会表现出不同的侧面。

3.情境。情境由影响个体行为变化(产生行为或改变行为)的各种刺激构成。虽然个体人格从总体上看是持久而稳定的,但仍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并且,情境对人格影响的作用机理与遗传和环境的作用机理是不同的,在特定情境下展现出的人格特质和展现程度会有不同。尽管,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情境因素对个体人格特质的影响有明确而系统的划分,以了解各种不同情境类型对于人格的具体影响。但是,情境因素影响个体人格具有内在逻辑基础,并且我们已经知道某些情境因素的作用比另一些更大。

二、个体与正式组织

(一)个体

从自然存在的角度看个体,每个人都是个别的、实实在在的存在,我们关注的是拥有名字、地址和声誉的人,强调的是个别的、特定的、独特的、单一的人。上述对人格及其决定因素的阐述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

但是,从其他角度或者更广泛的角度来看,人作为个体又有不同于一般生物的特点。个体之间的互动有别于有机体之间的简单相互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以微分方式发生变化,即个体会受到他人的评价影响而改变自身,并且这种改变是持续的,因而,这种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着相互适应和汲取经验的过程。巴纳德将这种两个人类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作“是对可适应行为的意图和内涵所做出的一系列反应”。[3]这种关系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

(二)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共同目标,明确规定成员之间职责和相互关系结构的一群人,其组织制度和规范对成员具有正式的约束力。正式组织本质上是“具体的社会过程,社会活动主要就是在这种社会过程中完成的,即在社会组织中完成的”,这种“社会过程”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社会条件或社会情境因素”。在正式组织中,人们进行着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合作,并且这种合作无处不在、不可避免。

巴纳德给出了他对正式组织的定义:“经过自觉协调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和力量所构成的系统。”[3]在存在合作的任何一种具体情境之下,都可能包含着物质的、心里的、社会的等多种系统,而这些系统组合而成的具体合作整体,则构成了其定义的组织。由此可知,正式组织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关系,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一群人和他们之间各种关系的集合。在此基础上,巴纳德进一步指出,当存在能够彼此交流的人,他们愿意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做出贡献时,组织就生成了。

(三)正式组织视角下的个体

当从整个组织的角度看待个体时,此时个体已被视作组织中很小的一部分,是通过协调、合作实现整体目标的群体中的个人。毫无疑问,此时对于个体的关注将不再是其作为生物存在的特质,而是将其视作一般物质要素的一个方面,或者一种职能的表现。举例来说,当我们谈到一个经理,关注的不是他作为一个自然人的存在,而是他作为一个经理在所属组织中的权、责、利。这就给个体在组织中所需具有的人格特质提出了要求。

需要补充的是,这两种考察个体的不同角度并不是在时间上相互交替的,并不是在一段时间内将个体视作一个自然的存在,而在另一段时间将个体视作某种要素或职能,相反,它们会同时出现在合作系统之中。选择的角度取决于考察的领域。

三、正式组织中的人格

由上述可知,当个体进入一个正式组织,个体就失去了其个性,非个性因素就成为关注的重点。一方面,个体进入了一种组织情境,其人格也会受到这种情境的调节,进而表现出与其在组织外时不同的人格特质。另一方面,由于正式组织有其特定的构成要素,它也会从一般要素或职能角度对其中个体的人格特质产生要求。

正式组织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等方面表现出的特质相互联系、作用下便会构成特定的“组织情境”,这种组织情境能被个体感知,具有个体的情感的认知色彩。因而,在正式组织中,个体的个人人格的某些特质将被弱化、隐藏,而另一些人格特质将被强化、凸显。由于这种“情境人格”是个体感知组织情境,产生认知后对组织情境做出的反应,带有个体的情感色彩,因而,这种“情境人格”,可能与组织的要求相符,也可能不符合组织特质的要求。根据个人-组织匹配模型[4],当“情境人格”与组织要求不相符合时,可能表现为工作绩效低下、员工满意度低等情形。另一方面,当个体的“情境人格”与组织特质相符合时,则可能表现为员工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工作效率较高等情况。在后一种情境下个体所表现出的人格特质不妨称为“组织人格”,它是在组织,特别是正式组织中高频率出现的个体人格特质的总和,并且这些个人特质的总和与组织特质相匹配。

根据巴纳德的组织理论,有人提出“组织人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5]

(一)认同组织的共同目标。共同目标是成员愿意协作的基础,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组织的整体绩效才会超过单个个人绩效简单相加的总和。尤其是当组织人格要求个人人格与组织人格发生冲突时,以组织人格为重。

(二)有协作的意愿。既然正式组织本质是建立在合作关系基础上的,组织成员必须有协作的意愿才可以保证合作关系的稳定与合作的绩效。

(三)善于沟通。组织人格要求成员 能够沟通,并且善于沟通,这是组织成员间有效合作的重要条件。

(四)服从组织的制度性安排。

当个体进入一个正式组织后,其原先的个人人格将会受到组织情境的调节,并有可能发展出“组织人格”。由此可知,一个正式组织,其组织行为所反映的并未组织成员个体人格的简单叠加,而是个体人格受到组织情境调节并相互作用、影响后形成的群体人格的体现。此时,个体的个性被组织的共性所取代。个人有意识的发展和维护自己的组织人格,将会使自己在组织中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劳伦斯·R,詹姆斯,米歇尔·D,马兹勒,工作组织中的人格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M],2005

[2]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05

[3]切斯特 I, 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机械工业出版社[M],2007

[4]赵慧娟,龙立荣,个人组织匹配的研究现状和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1),111-118

[5]杨兆宇,个人人格VS组织人格[J]人力资源:2007(1),70-71

猜你喜欢
人格个体
组织合法性的个体判断机制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浅论孟子“浩然之气”与人格养成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