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三批新试验区的探索看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改革方向

2009-04-03 06:43刘传江冯碧梅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两型社会

刘传江 冯碧梅

[摘要]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两型综改区”,从2005年6月上海浦东获批综改区至今的两年间,共有6个地区加入了“综改”行列。这些典型地区不同的改革重点,在于发挥中国内部不同地区各自的比较优势,使各地区获得不同发展,取得不同的改革成果,可以分别产生示范效应,彼此取长补短。该文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进行了比较,并借鉴其他地区综改建设的经验,得出武汉城市圈“两型综改区”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

[中图分类号]F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20(2009)01—0085—08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汉及湖北省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周边城市,是我国京广铁路经济带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交汇中心。根据资料汇总统计,武汉“1+8”城市圈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约4600亿元,总人口约2900万人,分别占到整个湖北省的61%和49%,是湖北省核心经济区域。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两型综改区”),这对于武汉市、武汉城市圈、湖北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发展,都是一次重大机遇,但也隐含着挑战。“两型”社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保护资源、节约资源,而是应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建设“两型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转变发展观念,设计出各种生态友好的政策,并借助强大的制度能力把它们推行下去,才能真正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式,引导可持续消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综合措施,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须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通过对生产和消费过程的有效监控,将人类活动规制在环境容量限度之内,减少污染产生量,实现排放无害化,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做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前三批新试验区的特色性探索与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态势

从全局看,国务院已批准了东部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西部的重庆、成都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一次又将中部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体现了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意图。另一方面,这是国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进程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探索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道路。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湖北已逐渐成为承接发达国家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武汉城市圈是一个重工业和制造业相对集中的老工业基地,紧扣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有利于探索走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全国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发挥示范作用。前三批新试验区不同的改革重点,在于发挥中国不同地区各自的比较优势,使各地区获得不同发展,取得了不同的改革成果,可以分别产生示范效应,彼此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一)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7年6月批准的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为了探索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希望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统筹城乡一体化战略背景下,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成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为此,重庆和成都在促进土地流转上展开了积极的探索。

1、重庆的探索与实践

重庆长期作为中国改革的试验区,特别是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在中国改革过程中是其他城市无法替代的。随着中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为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保证三峡百万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1997年3月14日,重庆划为直辖市,人口由当时的1530万增加到3023万,并形成了辖19个区、21个县的现行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当前重庆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规模效应,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7年7月重庆市《深入贯彻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服务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文件发布,允许重庆市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直接入股,以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典型的农村土地入股模式。

第一,农户与企业共同兴办股份公司的“长寿模式”:采取“股权+红利+工资”形式。该模式以长寿区石堰镇麒麟村最为典型。2005年10月由恒河农业科技公司拿出10万元现金入股、长寿区石堰镇麒麟村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每亩250元作价入股,估价253.42万元(共筹集514.3亩土地,按入股土地剩余27年的使用期进行评估)由508户农民和恒河公司共同投资,双方共担风险,于2006年3月成立了重庆宗胜果品有限公司。公司利润按股权分红,此外,以土地入股的农民在放弃自己土地的经营权后,即可外出务工,也可以在公司就业,获得劳务性收入。

第二,“九龙坡模式”:“承包地置换社会保障、宅基地转换住房”。九龙坡区作为重庆市这项改革的先行示范区,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瓶颈。规定凡拥有稳定的非农收入来源,又自愿退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可转变为城镇居民。能够享受到市民所享有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培训、低保等有关社会保障以及就业扶持等相关政策。并对户籍制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打破了农民成为市民的户籍障碍,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本地投资创业骨干农民工家庭,有条件、分步骤地转为市民,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体系,促进农民就业型向居住型转移的转变。其目的是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在就近的农业园区或进入城市务工,并以企业为依托,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

2、成都的探索与实践

成都市2003年提出了以“三个集中”为核心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总体战略部署。成都市被列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探索试验区的经验有着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积极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成都市积极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支持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土地规

模经营;积极探索发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为主的股份合作经济,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社,建立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适应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需要。

(2)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交易市场。

集体建设用地按照先整理集中再流转使用的原则,在保持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交易市场,实行使用权有偿、有限期流转,允许通过出让、转让、出租、作价入股、联营、抵押等形式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3)创新失地农民的补偿与安置制度,实现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平稳转移。

成都市在对失地农民的补偿与安置方面,创新了土地补偿办法,保障了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

第一,把失地补偿与农民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宅基地出让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行一元化户籍制度后,对农村中仍有承包土地的农民,其土地经营承包权可保留。自愿让出原农村宅基地进入城镇购买住房的农民,按照“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要求,结合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用农地(包括宅基地)指标置换城市建设用地。进入新社区后,自愿放弃在农村宅基地的,给予一次性补偿,并可享受相邻区位经济适用房的优惠政策。对区外的农民采取以宅基地置换城镇社区住房,保证他们享受迁入地居民的各种待遇。

第二,出台了新的社会保障政策,实行“土地换保障”的制度安排。新的社会保障政策针对不同的年龄采取不同的补贴和社保政策,将鼓励就业与保障农民的生活和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并举,把老龄人口直接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范围。新的社保政策为农转非人员提供了进入城镇社保体系的机会。

第三,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成都市在制定土地补偿、安置目标中也充分考虑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并把它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安置一起置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通盘考虑,系统决策,从城乡统筹的战略高度,特别强调农村失地农民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

(二)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求浦东新区在试点中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着力改变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这些要求对浦东新区深化建设透明政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上海在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过程中,聚焦重点,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了积极进展。

1、按照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深化社会领域改革

在加强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管理中,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利益问题,深化社会领域改革,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上海浦东新区以郊区为重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小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将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小城镇社会保险。二是实行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目前这项保险制度已基本覆盖了各类外来从业人员。三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探索提高统筹层次、建立养老金合理增长机制,不断完善农村低保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深化金融、科技、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水平

浦东新区按照“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与国内外通行规则接轨”的要求,以推动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为重点,深化金融、科技和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1)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为载体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一是增强金融机构集聚功能,配合做好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落户浦东服务工作;二是加快金融市场发展,进一步丰富了金融市场层次;三是加强金融环境建设。重点是实施金融人才战略,创新人才引进制度和人才激励机制,优化金融法制环境,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推进金融信息化,形成了适应金融机构集聚和发展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2)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载体,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一是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建立了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投融资和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对风险投资的引导作用,目前海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已在浦东投资14个项目;三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建立全国首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探索与知识产权产业化相关的新体制、新标准。

(3)提高浦东口岸的国际竞争力,推进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开展服务外包试点,进一步完善“大通关”制度建设。

3、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重点,推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的改革

浦东新区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出发,重点围绕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1)在张江功能区进行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推进“村改居”工作,探索在农村实现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模式。深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完善农民保障和提高医疗水平为重点,不断推进农村社会事业改革。围绕提高农民素质,加强郊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实现郊区公共文化设施网格化。

(2)探索区镇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开展“区镇合一”试点,成立川沙功能区和川沙新镇,实行区镇合署办公,对区域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统筹管理;二是选择唐镇和北蔡镇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试点,精简行政机构,调整经济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三是在唐镇推进联村管理改革,精简了领导职数,整合了工作资源,优化了队伍结构,明确了岗位职责。

(3)把城市管理社区的先进理念引入到农村。选择川沙地区试点建立社区共治机制。川沙地区共撤销6个镇建制,通过建立了7个社区,大幅度精简机构和人员及管理费用,建立社区委员会以及下属的各专业委员会,探索社区共商共治机制和社区代表会议制度,充分发挥了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

(三)天津滨海新区

天津滨海新区地处天津东部临海地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包括天津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3个功能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3个行政区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对新建项目实施严格的环境评价,杜绝高污染企业在新区落户,使滨海新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型新区。天津市滨海新区认真研究、综合部署、积极推进,在多个方面取得了进展。

1、金融体制改革有所创新

一是总规模为200亿元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于2006年底正式挂牌成立,首期由6家公司募集的60.8亿元的投资基金已到位,目前正在遴选项目;二是滨海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已经初步建立,20亿元财政资金已经到位,其运作将采用“引导基金”的模式;三是中国保监会已确定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保险改革实验区,争取在保险企业、保险业务、保险市场、保险开放以及金融综合经营和保险资金运用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创新措施在天津先行先试;四是渤海银行设立了投资银行部,银行业务将逐步扩大;五是天津港财务有限公司去年年底开始营业;六是滨海新区将进行征信体系试点试验。有关征信体系建设

的新思路、新措施在新区先行先试,建设全国征信体系示范区。

2、新区区域空间规划引入主体功能区概念

一是滨海新区构建了科学合理、效应聚集、城镇与功能区相配套,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功能区布局,即“一轴、一带、三个城区、八个功能区”的空间布局;二是天津市编制了《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建设与“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明确了生态区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主要内容。

3、探索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

探索和创新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制是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大任务。滨海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探索大体上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以电子信息、汽车等高新技术较为集中的开发区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探索;另一个方向是以高污染、高消耗产业为主的石化类产业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探索。今年滨海新区将首先在两个方面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一是重点打造四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二是通过有目的地引进产业链条中的空缺企业,不断完善汽车、石化、冶金、电力和海水淡化4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二、“两型”社会建设典型地区对武汉城市圈的启示

如果说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着重探讨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希望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结合起来,探索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天津滨海新区的改革目标则是深化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金融改革创新。而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为了探索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希望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在各个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平等的权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同质化的生活条件。那么,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其名称围绕“两型社会”,希望在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上有所探索,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发展内生性经济。这些地区都正在从围绕经济发展向更看重和谐社会建设转变,各区域经济发展趋于一体化。目前,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各大区域之间的合作日趋密切,相互之间的种种“壁垒”正在被打破,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将随着分工合作的深化和经济资源的整合而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第26页)。“两型”社会建设的难点之一是: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问题,为此,需要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行政管理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推进。这些均在浦东和滨海等“综改任务表”中有所体现。难点之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存在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急需进一步解决。

武汉城市圈要跃上“两型社会”的发展轨道面临着一些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困难。武汉城市圈进一步发展面临着差异性大、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趋同,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体制机制性障碍尚未实质性破除的严峻挑战。体制机制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最有效、最持久的促进因素。“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建立,必然会吸引国内外的目光,吸引国内外大量资本、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集聚。但这些只是发展的“燃料”,体制机制才是“发动机”。只有制造好发展的“发动机”,“两型社会”的燃料才会推动湖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认为,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各项改革,力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走出一条新型城市化的路子,须在以下几点着力:

(一)探索建立统筹区域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武汉城市圈在产业发展方面,由于地方政府考虑到GDP、财政收入及担心税收流失等等,存在一定的低水平竞争,产业结构上既重复布局,又缺乏配套性、延伸性。目前,武汉城市圈已初步建立起有效的组织协调、规划引导和合作联动等机制,但进一步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尚待实质性突破。所以武汉城市圈应重点优化产业布局,改善产业配套环境,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实现产业一体化发展。

1、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引导圈内各市依托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围绕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产业群,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形成产业发展一体化格局,提高区域竞争实力。

2、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吸引国外战略投资者、民间资本和其它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造、兼并重组,优化企业产权结构,增强企业活力。

3、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放宽市场准入,改善发展环境,培育一批民营大企业、大集团,优化区域经济所有制结构。

4、积极探索区域一体化的财税政策,突破行政壁垒,对武汉圈内跨市域流动的各种税收按“属地征收、利益共享”原则,实行税收分成制,建立和完善圈内各市税务部门跨行政区协调的工作机制。

(二)探索建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武汉城市圈在自主创新方面,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教资源整合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风险投资机制,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促进机制,都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重点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区域科技创新优势变成强大的经济发展优势。进行产业发展体制改革,促进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所体现的体制创新,比方说打破不合理的条块分割,整合现有经济资源,整合现有的产业,把各个城市各自分散的优势变成城市群综合的优势,在市场竞争当中,谋求更高的地位和更强的竞争力等值得武汉城市圈借鉴。武汉城市圈应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造条件,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壮大,为武汉城市圈高新技术发展提供良好载体。

(三)探索建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体制机制,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结构

武汉城市圈在金融、土地、劳动力、产权转让等方面,还有待形成区域统一的大市场。浦东新区按照“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与国内外通行规则接轨”的要求,以推动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为重点,深化金融、科技和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为载体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经验值得借鉴。武汉城市圈要建设“两型社会”就应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深化金融、科技、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水平。参照各地区经验,武汉城市圈要大力推进物流业发展,加快保税物流园、服务外包产业园等物流园区建设,增强区域物流服务功能;创新信息服务、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机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发展和完善各类专业市场和要素市场,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实现服务业在城市圈的繁荣与发展。

(四)探索建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完善区域公共服务功能

武汉城市圈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有待进一步创新,城际公共交通、电信运行机制等体制障碍尚需破

除,重点是推进现代城市规划、建设、营运、管理体制创新,加快城市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内外城市群的经验都证明,基础设施的重大推进是城市群产业推进的首要基础。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另一焦点,在区域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上。武汉城市圈的空间布局更趋科学,区域、城乡分割将被打破,区域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将得到改善。武汉城市圈电信优惠政策,将在2008年初从武汉~鄂州推广至“1+8”(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的所有城市。武汉至城市圈内的孝感、鄂州、黄石、仙桃等地的城际铁路专用线亦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武汉城市圈电信优惠政策和城际铁路专用线建设正向着打破城乡分割迈步,实现城市圈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五)探索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武汉市及周边部分城市属于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型化,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能耗较高,排污压力较大,节能减排的任务重。所以,应重点改革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管理体制,加强制度约束,加大环保投入,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的市场运作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要着力解决试点中反映出来的体制机制问题,建立健全6个体系和1个机制:即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撑体系、组织实施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标准规范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垃圾专业化利用和垃圾资源回收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武汉城市圈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时,应改进废物处理设施,投资节能设备的改造,实施清洁生产方案。上马一系列治污工程,兴建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工业废水,实现废水循环利用。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改造,要加大实施清洁生产的整合力度,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对农村和农业的污染。

武汉城市圈投产了武钢二硅钢、神龙二期、东风本田等114个重点项目,并引进了富士康、中芯国际、8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了武汉信息港和东湖科技企业孵化器,汉口、中南路两大金融密集区已经成型。

2007年底,武钢向武汉市政府立下主要污染物减排10%的“军令状”,决定“十一五”期间投资40亿元,上马一系列治污工程。投资1700万元的焦化公司两台焦炉新除尘设备投入使用后,每年可减排粉尘1100吨。投资1.4亿元的武钢电厂脱硫设施投入运行后,每年将削减二氧化硫4000吨、烟尘600吨。年内武钢还将建成北湖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工业废水。焦化废水处理系统完成改造,实现废水循环利用。活性石灰窑的电除尘系统升级为布袋除尘器,确保粉尘排放量远低于国家标准。武汉百威投入34万元改进废酵母处理设施,一年可节省污水处理费100万元;武船投入10.5万元用于水、电、蒸汽等节能设备的改造,每年减少支出205万元。据统计,8家企业共实施237项清洁生产方案,投入资金922万元,实现年新增经济效益2100万元,年节煤4300余吨、节电175万千瓦时、节水4万吨,减排二氧化硫66吨、化学需氧量1517吨。

(六)完善城市圈土地资源管理体制,探索节约和集约用地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重点是统筹工业化、城市化进展,加大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建立工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人口转移、农业农村用地减少平衡机制,促进集约用地。因为在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实质就是土地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成都与重庆在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为中部的农业大省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武汉城市圈要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创新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方式,开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一级市场,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平台。探索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多种途径和方式;完善失地农民保障制度,安排好失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努力走出一条土地得到集约使用、农村劳动力得到有效安置的新路子。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应节省土地资源。

(七)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重点是推进户籍、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武汉城市圈要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改革,以政府资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培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与统筹农村劳动力就业,其前提就是要逐步取消农民的“农村户口”身份,打破原有户籍制度的约束。2007年成都市全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统一为“居民户口”。其意义在于农民不仅能继续享受现有政策条件下的权利,而且还能逐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设施与就业政策等权利。武汉城市圈内的壁垒拆除也将加快节奏,城市圈将在近期建立起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而在不久的将来,持一本“通用户口本”,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居民可自由流动。在武汉打工的城市圈农民,也可像武汉市民那样享受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障及福利。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重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通过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带动城镇化发展,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不断加快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来源。利用“两型社会”试验区具有的先行试验的政策优势,积极探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推进城乡一体化及区域协调发展。真正做到,武汉城市圈强,县域经济就强;县域经济强,武汉城市圈更强,使武汉城市圈及湖北成为我国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责任编辑于华东)

猜你喜欢
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视角下中职教育免学费的必要性研究
基于“两型社会”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图书馆治理
“两型社会”视角下区域绿色创新能力评价及对策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长株潭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株潭金融支持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加快发展长株潭“两型社会”绿色经济的问题研究
两型学校建设是一项长远战略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