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而不同”想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的有效性

2009-04-03 04:19洪晓艳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2期
关键词:和而不同有效性

洪晓艳

【摘 要】新课程倡导“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而历史与社会课由于自身的课程特色更加需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不能流于形式,怎样才能有效落实是每个教师都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 和而不同 有效性

《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作为君子,要善于与别人和谐相处,要善于调和矛盾冲突,但与此同时,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一致,不讲求原则,与别人却不能保持融洽的关系。这本是孔子提倡的在处事为人方面的准则,但却使笔者想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它要有效地落实是否也应追求“和而不同”,而要抛弃“同而不和”呢?当然笔者无意把学生比喻成君子更或小人,只是借用它们的后半句来描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状况。那怎样才是“和而不同”的状况?怎样又是“同而不和”的状况呢?就让我们先来看两则案例:

案例1:在《义务:在规则中履行》这课教学中,教师引用了《背起爸爸上学》这部影片,想用小主人公石娃背着他爸爸上学的事例来教育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石娃在他爸爸残废后所做的事情中,哪些是他的权利,哪些是他的义务呢?

生1:我觉得继续上学受教育是他的权利,同时这也是他的义务,因为他还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师:讲得不错。

生2:我觉得照顾爸爸、承担家庭重任是他的义务。

师:是的,每个人对自己的家庭都有承担责任的义务,都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履行家庭义务方面石娃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总结,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

生3:老师,我觉得石娃还是一个未成年人,他没有能力也没有义务承担照顾家庭的重任。

(下面的学生议论开了,教师有点慌。)

师:你这样想就不对了,难道石娃就这样看着爸爸死也不管不顾吗?

(教师转入下一环节)……

案例2:教师在上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郑和下西洋》这一课时,拿前面学过的哥伦布航海与之相比较。突然,有一位学生问道:“老师,你说郑和伟大,还是哥伦布伟大呢?”教师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回答,于是就反问其他学生:“同学们认为谁伟大呢?”

生1:我方认为郑和要比哥伦布伟大。从航海目的来看,郑和下西洋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因此,无论从航海目的、航海规模、还是航海影响来看,哥伦布都是无法与郑和相比的,所以我们认为郑和要比哥伦布伟大。

生2:我方认为哥伦布要比郑和伟大。我们认为航海目的、航海规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航海结果。哥伦布航海最大的成果是发现了美洲,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而在历史上,资本主义应该是比封建制度要先进的,所以从这一点来看,郑和是没办法与哥伦布相比的,哥伦布要比郑和伟大。

生3:哥伦布是发现了美洲,但是他带给美洲人民的却是无尽的灾难……他是十足的殖民掠夺者,而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印第安人的痛苦之上的,没什么好稀奇的。

生4:哥伦布是给美洲人民带去了痛苦,但他毕竟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而郑和下西洋是没有任何利润的,他带给明朝的只有巨大的负担,假设郑和向哥伦布学一点,也许今天我们中国就不会贫穷了,所以哥伦布与郑和谁伟大呢?

生5: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美德,更何况我们国家也曾经遭受过被人侵略的痛苦,所以我们怎么可以用这一点来评价郑和与哥伦布谁伟大呢?

……

师:郑和与哥伦布谁伟大,我也说不上来,但我希望同学们从今天这节课中学会一分为二地来思考问题,既要看到他积极的一面,也要注意到他消极的一面。

从以上两个案例的片断来看,案例1中教师课前设计是利用影片来创设情景,通过提问使学生既了解了公民在家庭生活中的权力和义务,落实了知识技能的目标,同时又教育了学生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要履行义务,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从实际效果来看前面两个学生的回答基本符合了教师课前的预设,并且顺理成章形成了统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也感到比较满意。可学生3却提出与前面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观点,显然这个问题跟教师课前的预设是不一致的,也是教师课前所没有预料到的,教师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就一句“不对”草草带过,并未作进一步的评价和引导。笔者认为这位教师在这部分处理得不够妥当,虽然迫于教师的威信,学生3没有说什么了,但他心里肯定不服,而且这样的学生肯定不只他一个,所以这节课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上只能用“同而不和”来描述,它的有效性是大打折扣的。

案例2中学生就“哥伦布与郑和到底谁伟大”这一问题的提出显然也是超越了教师的课前预设的,至于评价哥伦布与郑和到底谁伟大,笔者认为这涉及价值判断问题,由此而来的是情感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案例2中的教师处理得很好,他并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也没有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只要适当地给予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同时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使学生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在探究过程中,也使学生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关注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这节课到最后也没有辩出是哥伦布伟大还是郑和伟大,从表面上看好象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每个学生心里肯定特服,所以这节课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上可以用“和而不同”来描述,它是有效的。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入了一个价值多元化时代,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和外来价值观纵横交织。我们的学生思维活跃,接收新生事物特别迅速,他们首当其冲的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再加上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不一样,知识储备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自然产生的想法也不一样。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有自主权,也允许学生在道德上有逐渐成长的时间,所以教师在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时不应该也没有必要追求整齐划一,如果过于追求整齐划一将会出现“同而不和”的状况。“同而不和”追求的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而内在并没有达到和谐统一,所以这种“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表面上看起来很成功,学生都顺利地接受教育,但在整齐划一的背后是学生没有经过大脑深思,没有与以往的行为产生冲突,那教育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导致的后果是学生的言行不一致。我们要追求的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追求的是使学生从内心形成基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在无关原则性的问题上可以让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它追求的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要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形成“和而不同”的境界,达到真正的有效,笔者认为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上要爱护

教师爱护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教师不光在生活上爱护学生,在学习上也要爱护学生。学习上爱护学生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的落实,还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这也是本着对学生发展负责任的态度,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的一生来说,有时可能比知识技能的掌握来得更为重要,所以教师爱护学生就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形成,而不是一切从分数出发。教师在情感上有了爱护之心,才会对学生付出真心。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心,才会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情感沟通,这样师生之间才会奏出和谐的曲调,才能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形成“和”的氛围。

要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达到有效,教师的爱护除了有真心之外,还要有一定的爱护技巧。例如,教师在落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教学目标时,假如班中有学生的父亲是踩三轮车的,那就千万不能拿踩三轮车的职业与其他的职业进行比较,否则这位学生不但不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反而会加重这位学生的自卑感,教师无意间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又如学生性格各有不同,有外向型的,也有内向型的,教师在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时候也要区别对待。如果教师一定要让内向型的学生当众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想,结果可能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导致他们由恐惧走向自闭,反而不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其实这类学生教师只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自己静静地思考就好了。所以教师要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要有爱,还要学会因材施爱。

二、态度上要尊重

教师在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时要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哪怕想法有点离谱,甚至有点错误,但这些毕竟都是学生的真实想法,是教师教育的起点。只有尊重学生的想法,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形成心与心的交流,教师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上才能形成“和而不同”的境界。

尊重学生教师首先要创建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发言,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其次,教师要学会倾听,真诚倾听学生表达的想法,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讲话,也不要以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评价的标准直接去评判对或错,要让学生有被尊重感和成功感。至于评价,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肯定上,肯定他们积极思考问题,肯定他们敢讲真话的勇气,对学生观点的正确与否教师不要过于苛刻,教师应该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允许他们保留一点自己的看法,甚至允许他们保留一点落后,允许他们有时间成长,这才是保证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效落实的生命力所在。

三、价值观上要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价值观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我们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要把教材里的价值观作为唯一的真理,这样才不被学生和社会淘汰。同时,教师也必须承认学生的差异,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道德认知、思维方式、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都影响着他们对某个问题的判断和认知,影响着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中不同的价值观,尤其是不同于教师自己的价值观,教师要学会包容,做到求同存异,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形成“和而不同”的情景。

当然,教师的包容决不是无原则的包容,尊重学生的想法也不是学生说什么都对,在重大思想和政治原则问题上教师不能采取放任的态度,否则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容易造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混淆。对初中学生,教师应该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坚持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引导,这样才能塑造心灵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而不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追求的“和”就是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教师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确立学生以人为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总之,教师要努力让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中都得到碰撞,然后又各自找到方向,形成“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周骊.由“和而不同”所想到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8).

[2]方长明.有效对话:智慧与真情[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6).

猜你喜欢
和而不同有效性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谈判要追求“和而不同”
谈判要追求“和而不同”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有效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