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齐梁故里之争中若干问题辨析

2009-04-05 14:44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武进故城兰陵

雪 峰

(常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江苏 常州 213002)

在齐梁故里之争中,“齐梁故里丹阳说”的早期论据是齐梁帝陵大多在丹阳。因为帝陵所在不代表故里所在,这是历史常识,此论不能成立。近年来,少数学者又提出“武进兰陵丹阳说”,在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2004年编辑出版的《镇江研究丛书》《文选名篇》附录(三)中,推出镇江刘建国先生的《萧统籍贯考》(以下简称刘文)一文,作为“最新观点”,把历史上的武进县、兰陵县说成是今丹阳市,把“武进县之东城里”搬到丹阳县东城村,把武进故城、兰陵故城也圈到今丹阳市境内,并出书制图宣传。在《文选名篇》附录(四)中还推出《关于齐梁萧氏籍贯在丹阳的文献资料》三段。一是《南齐书·高帝纪》介绍萧道成时,擅自给正文加注,把武进改为丹阳。二是《梁书·武帝本纪》“幸兰陵”祭祖巡视一节,把兰陵说成丹阳。三是引清光绪《丹阳县志》“皇业寺”一段,把丹阳“皇业寺”套上萧梁祖宅。此说引起学术界和常武地区的关注。对此,有必要加以辨析,“以还历史本来面貌”。

一、历史上的武进县就是(南)兰陵县,武进县、(南)兰陵县不是曲阿县

齐梁故里在常州武进,还是在镇江丹阳,首先要弄清历史上武进、(南)兰陵与曲阿(今丹阳)的关系。

1.武进县、(南)兰陵县不是曲阿县、丹阳县

历史上武进、(南)兰陵与曲阿有着亲密而复杂的分合废置的关系。

武进县始建于吴嘉禾三年(234年),孙权改丹徒县为武进县(治所今镇江),改曲阿为云阳(今丹阳)。当时武进、云阳、毗陵三县均属毗陵典农校尉管辖,治所设在毗陵(今常州)。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太康二年(281年),建郡统县,改毗陵典农校尉为毗陵郡,复以武进为丹徒,云阳为曲阿,并分丹徒、曲阿两县东部地区设置武进县于毗陵县西北,县治在阜通镇(又称东城,原武进县万绥镇,今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万绥一带),同属毗陵郡管辖,郡治设在毗陵(今常州)。西晋末年北方战乱,北方士民大批南下,东晋初年在当时的武进县境内侨置南兰陵郡和兰陵县,在曲阿县境内侨置祝其和襄贲二县。到南朝梁武帝时,侨置郡县被撤销,所有北方迁进的居民都编入当地户籍,归当地郡县管辖。而晋陵郡(时毗陵郡已改为晋陵郡)内侨置的兰陵县独不废,于天监元年(502年)把南东海郡改为南兰陵郡,把武进县改为兰陵县,(南)兰陵由侨县成为实县,其原因是齐梁两代开国皇帝都是(南)兰陵人。其时兰陵县、丹徒县属南兰陵郡,曲阿县与延陵县仍属南徐州晋陵郡。隋时改郡为州,隋开皇九年(589年),把兰陵县并入曲阿县。到唐武德二年(619年),“原兰陵地分出复置武进县”(1992年《丹阳县志·行政建置》,第65页),与晋陵县同属常州,曲阿县属润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曲阿县改为丹阳县。

从以上武进、兰陵与曲阿的分合废置中可以清楚地看出:(1)历史上武进县于晋初从曲阿县中分出,于隋时并入曲阿,唐初又从曲阿分出重置。武进县与曲阿县除隋唐合并30年外,从西晋至唐朝及其后都是独立建置,互不隶属。(2)兰陵县于东晋初侨置晋陵武进县界内,梁初改武进县为兰陵县,又称南兰陵县,与曲阿县分属两个郡,所以兰陵县又称南兰陵县就是武进县,不是曲阿县。这些在《晋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志》和常州武进、镇江丹阳两地地方志中均有记载。所以《镇江研究丛书》中称“东晋在今镇江辖市丹阳境内侨置兰陵郡”、“南兰陵县(今丹阳市)”的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

2.梁初改武进为兰陵,未改曲阿为兰陵

刘建国先生在《萧统籍贯考》一文中,引用清光绪《丹阳县志》(卷一)称:梁天监元年“又改曲阿、武进为兰陵,治所在曲阿县城(今丹阳市区)”。以此为依据,于是把武进、兰陵说成是今天的丹阳市。这与史实不符,历史上曲阿县没有改为兰陵县。

查《丹阳县志》(1992年版)称:“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改从曲阿分出的武进县为兰陵县,属兰陵郡。曲阿、延陵仍属晋陵郡。”《镇江市志》(1993年版)称:丹阳县在“西晋、南朝和隋朝时均为曲阿”。就在《萧统籍贯考》一文引用的光绪《丹阳县志》中,该文作者却无视该志卷七“补遗”中所附的考证:“梁时丹阳为曲阿”,已将该志卷一中梁改曲阿为兰陵的说法更正了 。

3.武进、兰陵在今丹阳境内的说法没有依据

栾广高先生在《千年龙飞地,两朝帝王乡——(南)兰陵地望辨析》一文中提出,历史上武进县是从西向东推进的,地域在今镇江市东南黄墟到丹阳陵口、窦庄再到武进小河夹江。于是认为历史上武进县在今丹阳境内,侨置的(南)兰陵也不在武进境内。所以,他认为历史上的兰陵县就是今天的丹阳市。

经查史籍和两地(镇江、常州)地方志书发现,该文说法亦难成立。(1)史载晋初分曲阿、丹徒东部地区别置武进县于丹阳县东五十里(《元和郡县志》),明明讲武进县是从曲阿、丹徒东部分出,县治距丹阳县城五十里,约在今常州市西北万绥镇一带。(2)《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武进,“武德三年(又说二年)以故兰陵县地置”。栾先生对此提出质疑,并称《新唐书》作者“欧阳修在此是百密而一疏”。这连丹阳市自己在1992年版《丹阳县志》中也承认唐武德二年(619年)“原兰陵地分出复置武进县”。那么,栾先生提出的武进县境范围又有何依据呢?有文献记载还是有古代地域图可阅?如果有的话可以拿出来展示,如果没有的话则是作者本人的臆测和对历史的想象。历史上,县域会有变化,而且也没有现今这么清楚。但唐初以故兰陵地复置武进县后,武进与晋陵时有分合,与丹阳虽有调整,但基本稳定。所以说历史上武进县、兰陵县在今丹阳市境内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

二、帝王陵墓不代表故里所在,齐梁萧氏祖居地在常州市西北万绥一带

齐梁故里丹阳说的主要依据是齐梁帝陵大多在丹阳。对此要做分析,对史志上的一些记载也要联系当时情势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

1.帝陵不代表齐梁故里所在

齐梁帝陵大多在今丹阳各地,这是事实,但也要分析。(1)历代帝王陵墓所在地大多不在祖居地,如西汉帝王祖籍江苏徐州地区,而帝陵则在陕西。清代帝王祖居地在东北,入关后的帝陵则在北京。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祖居地在广东中山市,而陵墓则在南京紫金山。(2)齐梁两代帝王陵墓也不独在丹阳一地,目前地面也仅见陵前石刻,而且散布在江宁、句容、丹阳、武进、江阴等地。在今句容市石狮乡有梁武帝四子南康简王萧绩墓及石刻。在今江阴市有梁敬帝萧方智的萧天子墓和公主墓。在常州西北万绥镇也有两处皇坟遗址,一在孔村,清光绪《武进阳湖县合志》记有齐高帝泰安陵在此,现尚存遗址;一在严桥村北,于1975年平整土地时皇坟遗址被挖毁,出土铜器二百余斤,因时在“文革”,遗物不存。(3)齐梁两代定都建康(今南京),帝王死后墓葬在政治中心附近的南京、镇江到常州西北一带,本属自然。而且从南京、镇江到常州西北部为丘陵地带,地势高,风水好,符合旧时墓葬“背依山峰、面临平原”的要求。(4)南朝石刻是国家的艺术瑰宝,但石刻只是陵墓的一部分。据考古资料显示,现今列入保护的南朝石刻,能找到陵墓所在和确定墓主身份的并不多。这些石刻的认定是根据一些考古文献推断的年代和主人身份。最可靠的方法就只有找到陵墓,进行考古发掘,如果从墓志铭上找到姓名或印章之类实物,那当然才能真正确定墓主身份。所以,有些石刻墓主还有待考古的进一步发现和重新认定。

2.梁武帝“幸兰陵”不独到丹阳一地

《梁书·武帝本纪》记载:大同十年(544年)“三月甲午,舆驾幸兰陵,谒建宁陵。辛丑至修陵。壬寅,诏曰‘朕自违桑梓五十余载,乃眷东顾,靡日不思。今四方款关,海外有截,狱讼稍简,国务小闲,始获展敬园陵,但增感恸。故乡老少,接踵远至,情貌孜孜,若归于父,宜有以慰其心。并可锡位一阶,并加颁赉。所经县邑,无出今年租赋。监所责民,蠲复二年。并普赉内外从官军主左右钱米各有差’,因作《还旧乡》诗”。“己酉幸京口城北固楼,改名北顾。庚戌,幸回宾亭,宴帝乡故老,及所经近县奉迎候者少长数千人。夏四月乙卯,舆驾至自兰陵。诏鳏寡孤独尤贫者赡恤各有差。”

对《梁书》上这段记载有不同解读。“兰陵丹阳说”解读为“幸兰陵”,就是到丹阳。于是,就把古代兰陵县说成是今天的丹阳市。其实对这段文字可作这样的解读。第一,梁武帝“幸兰陵”,应理解为是一个过程,不独到曲阿一县,至少到过当时的曲阿(丹阳)、京口(镇江)、兰陵(武进),即文中所讲“所经县邑”、“所经近县”,从三月到四月,“舆驾至自兰陵”,到达当时兰陵县(即武进县)祖居地。根据武进县、乡志书的记载,当年梁武帝“幸兰陵”,到祖居地(武进县万绥一带)祭祖,然后登黄山(今武进万绥镇北孟河镇),俯瞰长江,见黄山九峰有九龙之势,回京后即传旨誌公禅师在黄山督造九龙禅寺。近代历史学家屠寄在《黄山旃檀禅寺碑记》中讲:“至梁武帝萧衍,崇信佛法,造寺兹山,供佛庇僧,名九龙寺。厥山临江绝高,而回九龙之势,故名。”此寺为萧衍家祠,在今孟河黄山,至今保存完好。第二,“幸兰陵”,所经各县邑,可解读为古南兰陵郡地域。据史载,东晋初侨置(南)兰陵郡,郡治逐步东移至(南)兰陵武进县境内。梁时(南)兰陵郡、县治所均在武进境内,“(南)兰陵”名称用于江南前后共270多年,其间或为郡或为县,因(南)兰陵县是齐梁萧氏祖居地,又加上(南)兰陵郡从西向东延伸,所以出了建康(今南京)就通称(南)兰陵地域,在《中国古代地图集》梁代的地图上,在建康与吴郡(今苏州地区)之间只标上“南兰陵郡”。梁时曲阿与兰陵是两个县,而且分属两个郡,史官不会糊涂分不清,《隋书·五行志》中就记有“曲阿县建陵”字句。只因兰陵是皇帝祖居地,曲阿为兰陵近县,所以把“所经县邑”统称为兰陵,把当时的曲阿县也包括进去了。说句笑话,倒是曲阿沾了兰陵的光。今人把梁武帝到曲阿祭陵,就解读为“曲阿就是兰陵”,更延伸到今丹阳就是兰陵。这种解读有违史实,是不能成立的。

3.“武进县东城里山”不能解读为今丹阳百亩山

《梁书·皇后传》记太祖张皇后“宋泰始七年,殂于秣陵县同夏里舍,葬武进县东城里山”。“高祖郗皇后,齐永元八月殂于襄阳官舍,……其年归葬南徐州东海武进县东城里山。”《梁书》中“太祖张皇后”指梁武帝的母亲,死后与其父萧顺之葬建陵。“高祖郗皇后”又称德皇后,是梁武帝的妻子,死后葬修陵。建陵、修陵在丹阳荆林乡(今丹阳市城区)。其郗皇后宗祠又名九龙禅寺,在武进孟河镇黄山(今常州新北区孟河镇黄山)。

对此记载如何解读。有人认为《梁书》讲两个皇后死后葬“武进县东城里山”,其陵墓石刻在丹阳,所以认为历史上武进县就是今天的丹阳市。其实不然。第一,兰陵、武进是齐梁萧氏祖居地,其后裔对武进、兰陵怀有深情,虽葬邻县曲阿,仍统称祖地武进,在封建王朝,又是王族作为,并不奇怪。这类记述,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南齐书·本纪一》称南兰陵萧氏先祖“居东海兰陵县中都里乡中都里”(今山东峄县东),“中朝乱,淮阴令整字公齐,过江始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今江苏常州西北万绥镇一带)。萧衍为萧整五世孙,祖宅在今江苏武进故城万岁里。而《梁书·本帝纪上》则称萧衍为“南兰陵中都里人”。“中都里”是古代山东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是萧衍先世祖居地,称萧衍为“南兰陵中都里人”,是为了追念先祖,北名南称。所以,郗氏葬曲阿,而称其萧氏祖居地“武进东城里”就可以理解了。第二,历史上曲阿、武进、兰陵有着分并离合的复杂关系,不少志书中称“从曲阿分出的武进县”、“曲阿有武进,梁改曰兰陵”、“武进县,曲阿、丹徒旧境”,到唐代修撰《梁书》时把曲阿、武进混称,或以武进旧属曲阿(今丹阳)并记之,也是可以理解的。第三,东城里山,是山名。东城里为地名,“亦曰东城,以在武进县东也,齐四世祖淮阴令萧整侨居之地。”(见《方舆纪要》卷25和宋《咸淳毗陵志》、清道光《武进阳湖县合志》)东城里在武进,今常州西北万绥镇,附近亦有山岗,《南齐书》记载“旧茔在焉”,至今尚存几处皇坟遗址。有人指称东城里山在丹阳。经实地勘察,在丹阳市修陵西北附近有一小土山,名百亩山,而丹阳修陵附近并无“东城里山”名。所以不能把百亩山指认为东城里山。

4.武进泰安陵在何处还需进一步考证

《南齐书》记载:齐高帝萧道成死后“葬武进县泰安陵”。泰安陵在何处,后世说法不一,至今未有定论。

丹阳县称在丹阳胡桥和陵口两处。1992年版《丹阳县志》记载:在丹阳县胡桥乡赵家湾“旧有齐高帝萧道成泰安陵,现已平”。后又指称在丹阳县陵口镇。武进县称齐高帝泰安陵在武进县通江乡即今万绥镇皇坟遗址。清道光《武进阳湖县合志》(陵墓卷)记载:“泰安陵在武进通江乡彭山,南齐高帝及昭后刘氏所葬。”清《武进县志》卷首“舆图”第39张“通江乡图”标“泰安陵”于“万岁镇汛”南,今指在万绥镇孔村皇坟遗址。

彭山在何处,清光绪《丹阳县志》地图上标在丹阳县东与武进县西部万绥镇交界处,在今万绥孔村之西仍有彭山墩名。《南齐书》上讲“武进县彭山,旧茔在焉,其山岗阜相属数百里”。从武进西部到南京为宁镇丘陵山区,武进、丹阳,岗阜连绵。彭山有哪些齐梁“旧茔”,齐高帝陵墓究竟在丹阳和武进何处,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从以上分析可见,齐梁萧氏故里即祖居地在“武进县之东城里”即今常州境内西北万绥镇一带,而不在丹阳市境内。因为在武进县侨置过(南)兰陵县、南兰陵郡,梁武帝即位后才改武进县为兰陵县,梁敬帝才改东城(武进故城)为南兰陵镇,梁武帝才把万岁里的祖宅“舍宅为寺”。如果按“齐梁故里丹阳说”者所理解,既然齐梁帝陵在曲阿,曲阿为齐梁萧氏祖居地,为何梁武帝不改曲阿为兰陵县,梁敬帝不改曲阿县城为南兰陵镇呢?如果武进县万绥镇一带不是出皇帝的地方,又怎么理解宋初改南兰陵镇为万岁镇,万岁镇上有万岁街、万岁里、万岁湾等名称?这些在封建社会是不能随意称谓的。

在今常州市西北万绥镇及其周边地区,仍保存有很多齐梁遗存。《南史·齐本纪》记载,齐高帝萧道成的住处,就在武进东城的天子路,在今万绥镇西。史籍记载梁武帝萧衍祖宅在兰陵故城南面的万岁里,萧衍称帝后“舍宅为寺”,把自己的祖宅命名为“慧炬寺”,在今万绥镇仍保存有萧衍祖宅地和慧炬寺遗址,后改名为智宝寺。在今万绥镇上还有吉祥寺、皇坟遗址、罗妃桥、兰陵桥、誌公井、皇家花园、万岁街、万岁湾等古迹。改革开放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齐梁萧氏后裔都把萧整作为南兰陵萧氏始祖,年年组团到万绥镇萧衍祖宅“智宝寺”和黄山九龙禅寺祭祖。于唐末避居今江西婺源的萧江氏源出武进兰陵萧氏,在其萧江氏宗谱中也称武进为齐梁萧氏祖居地,萧整为武进南兰陵萧氏始祖。

三、武进故城和兰陵故城都在今常州市西北境内

在史籍中经常提到武进故城和兰陵故城,于是就产生了多种说法,有人说有两个故城,一个在武进,一个在丹阳;有人说,两个故城都在丹阳;更有人称有三个兰陵故城,一个在丹阳,一个在武进(万绥),一个在常州(市区)。

1.历史上武进县与兰陵县是一个县,兰陵县侨县在武进,实县亦是武进,县治所当在同一县城或同一地域

武进故城在何地?《元和郡县志》称:“晋武帝改武进为丹徒,别置武进县于丹阳县东五十里。”《江南通志》称:“晋武分立之武进今县西北七十里武进故城是也。”(此时武进县治已附常州市区,故称县西)清道光《武进阳湖县合志》记载:“晋太康二年析曲阿、丹徒地置武进县于千秋乡即今通江乡阜通镇,为古万岁街即武进故城址,今尚广数里。”“大兴元年兰陵萧整率族人归南处之武进,侨置兰陵郡于此,后遂为齐梁兴王地,时城倚浦河。”浦河在今常州西北流经罗溪、西夏墅、万绥、孟河进孟渎入长江。按照以上史志记载,武进故城即历史上武进县治所在今常州市西北万绥镇。

兰陵故城在何地?宋《咸淳毗陵志》记载:“兰陵城,在县北八十里千秋乡万岁镇西。南齐四世祖、淮阴令萧整侨居之地。”元《大德毗陵志》记载:“武进县故兰陵,在今通江乡阜通镇之北,有兰陵城故基,去常州城治所凡八十里。”清光绪《武进阳湖县合志》记载:“兰陵故城在阜通镇即宋万岁镇也。晋大兴初置南兰陵郡兰陵县于武进界内,宋因之亦曰东城,以武进县东也,齐四世祖淮阴令萧整侨居之地。”《明一统志·常州府》和《清一统志·常州府》古迹部分,也都是这样记载的。

1988年版《武进县志》根据历代史籍记载和实证,认定“晋太康二年(281年),析丹徒、曲阿(今丹阳)以东之地,置武进县,县治今万绥附近”。晋“大兴年间(318—321),经永嘉之乱,北方士族南迁,占地群居。于今万绥附近,侨置南兰陵郡和兰陵县”、“兰陵县治在今万绥附近”。

万绥为何地呢?据《武进县志》、《武进万绥乡志》记载:万绥镇古称阜通镇,又名东城,自汉朝形成集镇。所谓阜通,阜即土山,如山如阜,万绥历史上属高亢地区,地势高高低低,俨如土山。通即四通八达之意,即由此及彼,中无阻碍,水陆交通发达。历史上这里有古渠七里井(由今浦河江桥至今万绥东岳庙前至兰陵桥一段,古称七里井)。《风土记》云:“七里井有孟渎,汉光武初,潜尝宿井旁,民为指途达江浒,即命开此渎。”广五丈,深七尺,成为浦渎,南通运河,从老孟渎北入大江(长江),西通京口(今镇江),东达毗陵(今常州),南到吕城(今丹阳吕城镇)。浦渎、孟渎成为南北水上交通要道。东晋初年,淮阴令萧整率族人南迁,就是从今长江口武进孟河入境向南侨居武进故城东城里。武进故城又名东城。东晋初,朝廷在武进县境内侨置兰陵郡和兰陵县。萧整定居东城后,常以北方地名南称,遂称东城为兰陵,为有别于山东兰陵,亦称东城为南兰陵。梁武帝萧衍为追念先祖,于天监元年(502年)改武进县为兰陵县,县治仍在东城。到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正式改东城为南兰陵镇。到北宋初,因兰陵出了齐、梁二代开国皇帝,赵匡胤遂于建隆元年(960年)正式改南兰陵镇为万岁镇。直到太平天国时期,老百姓求安定,盼太平,才称万岁镇为万绥镇,一直沿用至今。宋、元时期万绥、小河、孟河一带为武进县千秋乡,明清时为通江乡,万绥一带就在千秋乡和通江乡内。《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称:“万岁镇,古镇名。即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西北万绥。为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和梁武帝萧衍出生地,故名。明末清初为阜通镇,北宋为武进三大镇之一。”

从以上记载可见,历史上武进县、兰陵县县治都在武进县万绥镇附近,即今常州市西北境内万绥一带。

2.武进故城在今丹阳吕城之说是不可信的

刘建国先生在《萧统籍贯考》一文中称,武进故城在今丹阳市吕城镇,并把武进故城圈到今丹阳市地图吕城镇位置上,其依据是《元和郡县志》记载六朝武进的治所位置:“晋武别置武进县于丹阳东五十里”,即指晋太康二年(281年)划曲阿、丹徒两县东部地区别置武进县于毗陵(常州)西北。《嘉定镇江志》卷一有一个“按语”,引南宋卢宪判断:“以《元和志》里数计之,在丹阳东吕城镇上下。”于是刘文仅凭按语中一个人的判断,就把武进故城划到今丹阳市的吕城镇上。

吕城为何地?1992年版《丹阳县志》记载:吕城镇“因三国吴将吕蒙在此屯兵并筑城而名,距县城18.8公里”。地理位置在丹阳城东南,东临武进奔牛镇。熟悉丹阳、武进地理位置的人都知道,丹阳城东五十里的位置,按里数计之,应在今常州西北境内万绥镇附近,而不是在距丹阳城东南的吕城镇。刘文仅凭志书中的一个“按语”和某人一个“判断”,就认为“此论是可信的”,并把丹阳城东五十里的武进万绥镇搬移到离万绥镇几十里外、距丹阳市城区18.8公里的吕城镇。此论是不可信的。

有人为把历史上的武进县说成在今丹阳市境内,竟称武进县“治今丹阳市东北”。此论既无文献记载,也无实证可指。自西晋至今,武进立县1700多年,唐初之前县治在今常州西北万绥镇几百年。最近笔者特去镇江、丹阳与持“兰陵丹阳说”的学者交流,他们说,这只是一种推想,因为武进万绥也在丹阳市东北部。可见说武进故城在丹阳市境内是没有依据的一种推想而已。

3.兰陵故城在今丹阳市内的说法也难以成立

关于兰陵故城在何处,常州、武进地方志中记载,在今常州市西北境内万绥一带。刘建国先生《萧统籍贯考》一文中把兰陵故城标在丹阳市东北部与常州市孟河、万绥交界处。该故城究竟在丹阳市东北部何处,见于何种记载,均未论及。另有一青年教师撰文认为兰陵故城有三个,一个侨置的兰陵故城在梁武帝修陵地丹阳荆林乡(今丹阳市城区),一个改武进县为兰陵县时的兰陵故城在武进故城即今常州市西北万绥镇,还有一个于唐时迁到常州市区。以上两位作者都认为有一个兰陵故城在丹阳市境内,只是位置一个在今丹阳市城区东,一个在今丹阳市东北部,但距离则相差几十里之遥。

称兰陵故城在丹阳市境内,其依据一是齐梁帝陵在丹阳,二是萧梁帝陵附近有东城村、皇业寺,三是宋《咸淳毗陵志》上有一个“按语”称万岁寺西去30里有兰陵故城。帝陵不能代表故里所在,这是历史常识。至于仅凭宋《咸淳毗陵志》上一个按语和帝陵附近有东城村、皇业寺,是否可以认定兰陵故城和萧氏祖居地就在丹阳境内,有必要加以分析讨论。

宋《咸淳毗陵志》记载:“兰陵城,在县北八十里,千秋乡万岁镇西。南齐四世祖淮阴令萧整侨居之地。”该文下有一个按:“按万岁寺旧有伪吴天祚中石刻云:寺西去萧梁帝祖宅三十里;东城村初名皇基,更曰皇业寺,后百七十五步即其城也。”

对宋《咸淳毗陵志》中的“按语”,可以有不同解读。有人解读为在万绥镇西三十里有个兰陵故城。其实宋《咸淳毗陵志》介绍兰陵城一段话无可挑剔,与古籍记载相符,兰陵城在今武进万绥镇一带。元《大德毗陵志》记载“兰陵城在通江乡阜通镇(今万绥镇)市北”。清道光《武进阳湖县合志》记载:“古兰陵城即孟河城。”1983年武进县文物普查时,在万绥镇西北茶场挖到古代故城遗址。齐梁先祖始居武进距今已近1 700年,沧桑变迁,村舍兴废,所以古代记载或而镇西,或而镇东,或而镇北,现代出土实物又在西北,是可以理解的。有人对宋《咸淳毗陵志》不看正文,只凭一个“按”来解读,是难以作为依据的。历来,对古籍注释有错是屡见不鲜的。我国历史名著《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八《梁纪十四》记载梁武帝于大同十年(544年)三月至四月“上幸兰陵”,到梁时曲阿(今江苏丹阳)、京口城(今江苏镇江)、兰陵(今江苏武进)祭祖巡视。这些地方都在今江苏南部境内,而《资治通鉴》“注释:(1)兰陵:今山东峄县”(2006年版,北京燕山出版社),真是一错千里。连这样的名著都出现如此错误,又何况地方志在时隔千年之后的后人注释呢。而且“按”也有矛盾和难解之处。吴天祚间刻石已不存在,也无原碑文可以查考。“按”语中所称万岁寺是梁武帝祖宅,在武进县万岁镇,没错。人们只在寺西三十里上做文章。那么寺西三十里在何处呢?古今镇江、丹阳、武进志书中均无记载。

有人说兰陵故城在今丹阳市东北“常州与丹阳交界处的丹阳市境内”。最近持此论的学者讲,兰陵故城在丹阳东北的万绥附近,因万绥与丹阳交界。还有人讲兰陵故城在“丹阳市东北部”,这也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具体所指。

有人说在丹阳市梁武帝陵墓所在地,那里有东城村和皇业寺,这也不能成为依据,因为在武进万绥一带也有多处这样的村名、寺名。

关于东城村名,经查1992年版《丹阳县志》,在丹阳县胡桥乡张巷村有东城自然村,在荆林乡有三城巷自然村,在折柳乡有东城村和东城巷自然村。在武进万绥镇,晋时为武进故城,又称东城。在万绥镇今东邻西夏墅镇,古今都有东村、东城巷村和西城巷村。在万绥镇北孟河镇,古为孟城,至今亦有东村、东巷之名。

众所周知,大凡城市和乡镇,都有城东、城西,或东城、西城之名。刘先生把齐梁萧氏祖居地“武进县之东城里”说成是“曲阿东城村”,并声言丹阳帝陵附近的东城村是由武进东城里演化而来。怎么演化而来,见于何种记载,均未论及。论者见到一个“东城村”就套上相距几十里的武进“东城里”,怎能叫人“确定无疑”呢?

关于皇业寺之记载,丹阳、武进都有皇业寺。

清光绪《丹阳县志》卷十一:“皇业寺:县东二十五里萧塘港北,一名皇基,又名戒珠院。梁天监中,刺史王僧辨建。按《建康实录》:‘大同十年,武帝幸兰陵,于皇基寺设斋。丹阳弘民自湘江买巨木东下,王僧辨诬之以盗,没入上方,为武帝建此寺。’父老云:‘武帝墓在其下’,唐改皇业,宋改今名。”丹阳皇业寺又名戒珠院,在梁武帝陵附近。

在武进县地方志的古今记载中,有两个皇业寺,一是武进万绥镇东城天子路,原为齐高帝萧道成祖宅,称帝后改为皇业寺(又名皇基寺),今已无存。二是武进万绥镇万岁里,梁天监七年(508年)梁武帝萧衍“舍宅为寺”,初名慧炬寺,后改为智宝禅寺,又名南寺、万岁寺、兰陵寺,亦称皇业寺,唐时将萧衍祖宅一部分改建为东岳庙,至今保存完好,为海内外萧氏宗亲祭祖之场所。

关于东城天子路,在《南齐书·祥瑞志》中记载:“宋泰始中,童谣云‘东城出天子’,……苏亻品云:‘……乃是武进县上所居东城里也。’熊襄云:‘上旧乡有大道,相传云秦始皇所经,呼为天子路,后遂为帝乡焉。’”这个记载已经指明,实际童谣说的东城是指武进县皇上所居的东城里。皇上的故乡有条大道,相传是秦始皇经过的,称作“天子路”,后来成为帝王之乡。这在常州、武进古今地方志书中均有记载,地在今常州西北万绥镇西。今有栾广高先生又在《南齐书·祥瑞志》这段话后加一个注:“按天子路,实系秦‘南极吴楚’之驰道,与曲阿‘截直道使曲’相合。”于是把史书明载的武进县东城里的天子路又搬到丹阳县城,并作为丹阳市为齐梁皇帝祖居地的依据。经查丹阳市古今没有“东城天子路”的记载,而且秦时开驰道通全国,也不是只通丹阳,而不到武进、毗陵等吴楚之地。

通过以上对“齐梁故里丹阳说”一些主要论据的辨析,可看出,历史上武进、兰陵、曲阿虽然关系复杂,但武进县、兰陵县并不是曲阿县,更不能说是今天的丹阳市。山东兰陵萧氏南迁“始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为南兰陵”,即今常州市西北万绥一带,常州西北为齐梁萧氏祖居地,有史籍记载和古迹佐证。两个故城应在今常州市西北境内,至于说兰陵故城在丹阳市境内,可以提出依据,存疑待考。

四、关于齐梁故里争论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学术态度

关于齐梁故里之争,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故里、桑梓、籍贯问题。什么叫故里?辞典上讲,故里就是故乡。故者,旧也。里,旧时指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单位,“以县统乡,以乡统里”。《毛传》称:“里,居也,二十五家为里。”古代另有五十户、一百户为里之说。今称在城市者为“里弄”,在乡镇者为“乡里”,也特指故乡,老家。桑梓,《诗经·小雅·小弁》里讲:“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与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人用来比喻故乡。籍贯,是指一个人的祖居地或个人出生的地方,也有将世代祖居地称为乡贯。

按照上述解释,故里就是一个人祖居故乡和个人出生的地方。这个地方,一般按习惯算法是指祖父的籍贯或出生地,也就是指县以下的乡镇或城市街道。但也有大、小范围之分,大范围指某县、某市,小范围指某乡镇、某市区街道。如齐梁萧氏“始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为南兰陵”,其故里应称为武进县,或武进县东城里,齐梁萧氏遂为南兰陵人即常州武进人。

历史上行政区域范围有一个较为复杂的演变过程,我们现今研究历史,考察地域范围,既要尊重历史,看到历史上地域范围的演变,又必须以现今国家划定的行政区域为准。国与国之间是这样,省与省、县与县之间也是这样。如果今人不看历史上地域的演变过程,混淆疆域界限和地域归属,那就会引起国际纷争和省、县之间的矛盾。如果为争抢历史文化资源,炫耀市县实力,而不弄懂历史上行政区域、建置沿革,也不经学术界论证,就随意搬迁地理位置,乱套地方名称,自出市县地图,这种行为是极不严肃的。

历史是公正的、严肃的,研究历史必须尊重史实,以史为据,并重视实地考证,不可随意编造虚构。考证历史,一要靠文献,二要靠实物,以文献和实物证史。这是非常严肃的科学态度。从研究齐梁故里的属县问题来看,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要注重正史,如各地地方志书记述有矛盾,应以钦定正史和国家权威出版物为准。地方志书是重要的历史资料,但也有“地志之旧习”,特别是现今有的地方为争抢历史文化资源,把一些未经考证或不实的东西也记进地方志中,或给旧志随意加注,给后人研究带来疑难。二是对史志和地方志书的注释,要做分析,不能“各取所需”。这些注释,有些是正确的,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理解原著原文;有些是不正确的,“画蛇添足”,给人模糊印象;有的是错误的,后世的注释人不了解历史和事实,未经考证,误解误释,甚至胡乱编造,横添是非。三是对地面遗存,要认真考察,科学探索,但不可胡乱推测,编造历史。四是对待历史问题、学术问题,要严肃认真。研究历史,要“史必证实”,不能像写历史小说那样臆测或想象。对史料的引用要全面,不能仅以一个地方的志书为依据,应该联系更多的资料做些综合分析。对史籍记载的解读,要展开学术讨论,倾听多方面、各种意见。现今有的地方以编地方“丛书”名义,把本地作者的文章以“附录”放进名人著作之后,随意给正史加注和修改国家出版物辞条,这是不负责任的学术态度。

诚然,历史久远,境域变迁,而且各地方志书记述不一,或注释有误,这是在所难免的。对历史上已有定论的东西,就不必再去争辩。对一些历史疑点和记述上的矛盾之处,进行考证分析,也是值得提倡的。但少数人为提出“最新观点”或为某地方“讲话”,便片面引证,随意解读,乱加推想,“戏说”历史,以致以讹传讹,乱人耳目,这种做法是应该反对的。

五、结语

根据文献记载和佐证材料,以及对争论问题的辨析,笔者认为齐梁萧氏祖居地在“武进县之东城里”,即今常州市西北万绥一带;历史上的南兰陵县就是兰陵县和武进县,其治所亦在今常州市西北境内;齐梁萧氏为南兰陵人,即今江苏常州武进人。齐梁故里在常州武进。

南朝齐梁两代,在历史上是有影响的时代,特别是齐梁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对后世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今天的镇江丹阳有南朝石刻和萧统读书处,常州武进有众多齐梁古迹遗存,这些都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鉴于历史上丹阳、丹徒、武进之间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从大的范围讲故里,可以各讲各的,但不应去随意篡改史籍。镇江丹阳和常州武进应该携起手来,共同研究、开发、利用齐梁历史文化资源,做好遗迹的保护开发,整理研究齐梁萧氏在历史上的文化成就,和齐梁文化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力,为弘扬祖国历史文化和发展两地经济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高帝本纪上[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2](唐)姚思廉.梁书·武帝上[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3]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范文澜.中国通史[M].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白寿彝.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6](清)李兆洛纂.武进阳武县合志[M],道光二十二年(1842).

[7](宋)史大能.咸淳毗陵志[M].(清)赵怀玉,校勘,嘉庆二十五年重刻本.

猜你喜欢
武进故城兰陵
Listing Tables:a Strategy of Problem Solving in Maths from Image Thinking to Logical Reasoning
立足武进 侨连海外
费县故城勘探报告
山东兰陵县鲁城地区BIF型铁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中东省兰陵县尚岩镇初级中学红色文峰文学社
山东省兰陵县庭院经济研究所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武进甲先生飞澳洲,是夜雨
兰陵∶圣王高地的精神气象
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航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