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旅游内涵辨析

2009-04-09 07:30翟光华罗明春陈奉伟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期
关键词:计划性社会效益显著性

翟光华 罗明春 杨 曦 陈奉伟

摘要公益旅游源于国外,目前在国内迅速发展,受到了很多旅游者的追捧。然而,目前对于什么是公益旅游还没有形成共识,公益旅游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研究公益旅游必须深入挖掘公益旅游的内涵。在符合旅游活动定义的基础上,从公益旅游中参与公益活动的计划性、公益活动的显著性和公益旅游的效益方面对公益旅游内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公益旅游;计划性;显著性;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1-0271-02

1公益旅游的兴起发展概述

1.1国外公益旅游概况

公益旅游这一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校园。1991年,美国田纳西州范德比尔特大学的校友们发起了一个非价利性组织,这个机构专门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不同地点参与一些公益性社会服务活动。随后,更多的不同年龄层的美国人加入到公益旅游的行列中,2005年前后,“公益旅游”(Vol-untourism)作为一个全新的词汇见诸于美国各大媒体,它是由志愿者“Volunteer”和旅游“Tourism”组合而成,后逐渐成为众多旅游方式中的潮流词汇[1]。人们利用假期前往需要帮助的地方公益旅游,无论是在遥远的非洲和南亚地区,还是在社区附近的孤儿院和贫民窟,帮助难民和孤儿院中的人建房、加入考古队帮助收集有价值的资料、参加保护濒危物种的行动等义务活动都能让旅游者体验到满足感和成就感。除了普通百姓外,诸多名人也积极参与其中,“人类栖息地”国际项目正是其硕果之一[2]。

除美国外,公益旅游也在许多欧洲发达国家得到了蓬勃发展。在英国和法国,公益旅游发展模式多样,公益旅游的概念外延扩大至海外留学、职业爱好和逃逸机制等内容,其产品也趋向多元化。非价利性公益组织与旅行社的加强合作,使公益旅游的行程安排更为轻松合理;专价公益旅游公司的成立,使其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多彩。由此可见,国际公益旅游已逐渐摆脱了边缘化的旅游形式。基于其公益性与休闲性的完美融合,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必将更积极地扶持其发展。

1.2国内公益旅游概况

在我国,由于公益旅游发展起步的较晚,其活动形式还不足为大众所广泛了解,但随着网络论坛、公益网站等形式的宣传,已经开始在民间迅速发展。“多背一公斤”公益旅游网站、华声论坛、豆瓣网等网站均有专题的公益旅游项目,参与者主要通过单位自行组织或者网友之间组成团队到落后的地区进行捐赠、支教等公益活动,受到了多数网民的欢迎。2007年12月9日,上海正式推出了首条国内公益旅游线路,公益旅游作为旅游产品正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但由于起步较晚,至今我国尚无一条完全意义上的国际公益旅游线路[2]。总体而言,中国公益旅游在国际上还鲜为人知,市场促销意识也不够强,公益旅游在国内的发展空间很大。

2公益旅游内涵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目前国内外对公益旅游研究较少,关于公益旅游概念的界定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在国外,公益旅游被看作为强调可持续性、负责性和教育性的可替代性旅游和生态旅游的一种形式[3](Moskowitz 1995;Wearing 2001);是一种生态旅游要素、志愿者要素和热衷休闲要素互相作用前后联系的平台[4](Stebbins 1992;Wearing 2001)。美国学者Stephen Wearing(2001)将公益旅游定义为:旅游者为了各种原因,以一种被组织的方式作志愿者活动来度假,它包括援助和减轻社会中某些群体的物质贫穷,某些环境的恢复,对社会或环境问题的研究[3]。宋聪(2007)通过整合国外学者对公益旅游的定义指出,旅游者离开常住地到外地旅行,自愿利用旅行的部分时间不计报酬地为当地社区、自然资源及社会提供能产成价值的劳动或其他行为,但不作为固定职业的行为[5]。

总结公益旅游在国内外发展的模式及部分学者对于公益旅游这一新概念的解释,目前对于公益旅游应该理解为公益旅游活动的简称,公益旅游必须符合旅游活动的基本定义,且具有公益目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有参与公益活动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说,公益旅游的概念内涵必须从旅游活动基本定义、公益旅游的计划性、公益旅游的显著性和公益旅游的效益4个方面来探讨。

2.1符合旅游活动的基本定义

公益旅游属于一种深度旅游活动,是对旅游活动定义的一种补充,其概念、内涵和外延都与许多新兴的词语有较为密切的关联,如果不对这些概念进行梳理的话,就很难对公益旅游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因此,对公益旅游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是十分必要的。公益旅游是旅游活动的一种形式,首先必须符合旅游活动的基本定义,即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6]。所以辨别公益旅游的首要出发点应该建立在旅游活动定义的基础上,主要包括:具有异地性,即居民在当地进行的公益活动不属于公益旅游;具有时间的限制性,公益旅游者在旅游中所花费的时间应该符合“在国内半年以内,国外1年以内”;非军事性、非赢利性,公益旅游不能是为了军事需要或是为了赚钱,那种专门派到某地支边或援助的行为也不属于公益旅游。

2.2公益活动的计划性

公益旅游者公益活动的计划性也即公益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由于旅游形式、内容的多样性,旅游者自身的旅游动机也不尽相同。根据罗伯特w麦金托什的分类方法,旅游者出游的动机大致可分为身体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人际方面的动机及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7]。公益旅游者出游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寻求公益活动体验,通过参与旅游目的地的公益事业,获得他人的尊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更高精神层面的动机。具体表现形式可包括去目的地进行捐赠、志愿者行动、义工、支教、慰问等活动。

公益旅游中参与公益活动的计划性是体现一次旅游活动是否是公益旅游的很重要的标准,因为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会出于多种目的或计划,如果旅游者没有明确将参与公益活动列入出游前的计划,则一般不能算公益旅游。在特殊情况下,比如在旅游过程中改变行程计划,将参与目的地公益活动列入了下一步旅行计划,虽然具有一定的临时性,但也可以归纳到公益旅游活动中去。

旅游者的旅游计划始于旅游活动的实现之前,并在旅行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实现。而如果旅游者到了旅游目的地,在游览的过程中因为看到某种现象,只是出于一时兴起,没有计划地参与当地公益活动,则不应该属于公益旅游的范畴。

2.3参与动机的显著性

旅游者旅游动机作为旅游行为的内部推动力量,它具有强度特性,即不同个体的旅游动机或某一个个体的几个旅游动机有强弱不同的表现[8]。旅游者在一次旅游活动中可以有多种旅游动机,但必然有某一种或几种动机是其进行旅游活动的主要动机,决定了其旅游活动的性质。在公益旅游中,旅游者的公益活动动机应该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公益旅游活动的实现中,参与公益活动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应该占有较高的比例,否则不应该属于公益旅游。基于此角度,根据公益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参与公益活动动机的显著性不同,又可以将公益旅游分为2种,即严格的公益旅游和普通的公益旅游。

严格的公益旅游,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完全将参与旅游目的地的公益活动作为其旅游动机,或者说是出于参与该目的地的公益活动而进行的专题旅游。例如,旅游者有组织、有计划地到经济、文化落后地区进行的捐赠、短期支教、到灾区做志愿者、参与环境保护事业进行环保宣传等。

普通公益旅游,即旅游者将参与旅游目的地的公益活动与观光、休闲、度假、探险等旅游目的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活动。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将参与旅游目的地的公益活动作为其旅行主要目的之一,或者说旅游者到达某个旅游目的地的目的除了参与该地的公益活动之外还有其他的游览需要。例如,到森林公园进行环保宣传并参观当地自然景观、到异域社区去做义工并体验当地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等。

2.4公益旅游活动的效益

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将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9]。从旅游活动效益的角度来看,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都将对旅游目的地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一般的旅游活动是以经济效益为主,生态旅游以环境效益为主,而公益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公益行为则明显决定了公益旅游活动的效益是以社会效益为主。

从公益旅游的动机来看,这种以参与旅游目的地公益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为旅游目的地带来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公益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或者专程参与旅游目的地的公益事业,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体现,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好评,并产生了带动整个公益活动进步的效果。据统计,在著名的“多背一公斤”公益旅游网站上,热衷参与公益旅游的注册用户已经达到了14 905人,与公益旅游相关的帖子达到了23 842个。同时,旅游者通过参与旅游目的地的公益活动,为当地居民或社区在经济、教育、建设等方面带来的各种形式的帮助,有助于促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旅游目的地快速发展。公益旅游者通过深入参与,同当地社区居民之间营造了良好的互动关系,缓解了普通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这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

3结语

通过总结国内外对公益旅游的研究和对其内涵的深入分析,笔者认为,公益旅游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旅游者以参与公益活动为主要目的,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公益旅游是一种极具社会价值的旅游形式,近年来在国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通过对公益旅游内涵的剖析,笔者分析了公益旅游必须是在符合旅游活动基本定义的基础上,具有明确计划性和显著性。公益旅游分为严格的公益旅游和普通的公益旅游,公益旅游产生的效益以社会效益为主的结论并提出了公益旅游的概念。公益旅游的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公益旅游的需求必将增加,公益旅游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必将受到各界的重视。目前看来,由于公益旅游在国内尚属于新的课题,对其研究还不深入,其发展理论还有待探讨。

4参考文献

[1] 董翠珠,宋艳萍.我国公益旅游发展研究[J].江苏商论,2008(3):57-58.

[2] 查艳华.国际公益旅游的兴起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理论研究,2008(11):54-55.

[3] W EARING S.Volunteer tourism:experiences that make a difference[M].CABI Publishing:Wallingford,2001.

[4] STEBBINS RA,GRAHAM M.Volunteering as leisure,leisure as volun-teering an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M].Oxon:CBI,2004.

[5] 宋聪.中国志愿者旅游开发研究——以广西百色地区为例[D].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2007.

[6]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7] MCHNTOSH,GOELDNET.Tourisn[M].Grid Publishing:Inc,Colu-mbus.Ohio,1984.

[8] 秦明.旅游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计划性社会效益显著性
医学学术期刊在媒介传播生态系统中的发展研究
浅析农村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布置的策略和方法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浅谈商标的显著性对于商标应用的影响
商标显著性的司法判断(一)
图书馆财务管理与社会效益分析
文化资源与青少年校外教育结合的几点思考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
变电技改大修项目储备工作的管理探索
要有计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