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可借鉴性

2009-04-09 03:17翁路英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2期
关键词:实用主义杜威思想

翁路英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它在美国风行一时,对美国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如此,它也对全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理论和活动都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1919年5月,杜威来华讲学,宣传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很快,胡适、陶行知等便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追随者。此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便在中国广泛传播,影响深远。一直以来,国内教育界对这一思想不断地进行讨论。有学者认为杜威的这一教育思想面向社会,强调学校教育的社会性,有利于改变学校的“象牙塔”局面,因此极力提倡借鉴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来改革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也有学者认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论,是错误的、片面的,因此我们应摈弃这一学说:讨论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褒贬毁誉、各执一说。

一、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看其产生的合理性

美洲原是印第安人世代生息的土地。自1492年哥伦布“地理发现”之后,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的殖民者先后侵入美洲。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的贫苦农民、工匠为逃避政治、经济和宗教的压迫和迫害,也潮水般地涌入美洲;到美洲去的还有被殖民者贩卖去的黑奴。因此,美国除印第安人之外,其余都是外来民族。由于民族杂乱,宗派众多,在一片未开发的大陆上生活又十分艰苦,自给自足是他们面临的现实和生存的先决条件。拓荒者如果没有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甚至冒险的移民精神,是很难生存下去的。所以,自我依赖和个人主义一开始就注入了美国人的血液。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非常重视个人自主精神的培养。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正是在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美国人生活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它也是美国经济发展发生巨变的产物。1894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一位,到一战时,美国已和欧洲的先进之邦并列了。经济的发展,大工业社会的出现,客观上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大机器工业的发展,家庭手工业的瓦解,靠艺徒制训练工人的制度开始衰落,而美国工业的发展仍十分需要熟练工人。这样,培养劳动者的任务自然转变为专门教育机构的任务。同时,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也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适应社会生产不断发展的变动的多方面的才能。但是,当时美国的教育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是很不适应的,殖民时期从欧洲大陆沿袭过来的旧教育传统,宗教色彩浓厚,学校制度宗派性强,课程设置陈旧,教学方法呆板。这样就要求教育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建立新的教育理论与新的教育活动,就成为当时美国教育迫在眉睫的现实。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刚好迎合了美国经济发展的要求,试图解决当时美国教育上的许多问题,它同工业主义和集体企业时代是协调的。

由此可见,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理论之所以对美国教育乃至美国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深深扎根于美国人长期形成的以个人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之土壤中,是美国土生土长的。所以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美国的产生与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我们不能离开产生它的社会背景,以激情代替理智来分析和评判这一思想。

二、在中国的社会背景下,辨析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片面性与可借鉴性

根据上文的逻辑,判断一种思想存在的合理性必须立足于产生这种思想的社会背景,那么判断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可借鉴性必然也不能脱离中国社会所特有的生活哲学。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笔者认为这一教育思想一方面确实存在片面性,但也有其合理因素,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片面性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三大教育原则。这三项原则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有其片面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不仅是一般的生活,而且是儿童当前的生活。这里所说的“生活”,是指儿童的生长要素,即游戏、讲故事、观察、手工。除了这些生长要素之外,还有许多日常生活之外的东西,他却避而不谈,比如“理想”。理想不是日常生活中当前可以看到的,而是属于未来的。难道属于未来的“理想”就不重要?就不应当成为教育的内容吗?我国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有理想”显然是第一位的。邓小平同志也曾高瞻远瞩地指出教育发展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可见我们的教育不能只重当下,不看未来。活在当下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不能将其极端化、片面化。教育应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教育即社会

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学校不是准备进入社会参加社会生活,而是在学校过的生活就应该是儿童当前的社会生活。这种认识抹杀了社会与学校的区别。试问,假如真是那样,那么学校还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吗?学校的教育是系统性的偏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它与零散的偏重经验的社会教育是有区别的。学生需要在学校接受一套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训练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如果学校教育也像社会教育一般零散,重经验,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而且会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学校固然不可变成与社会完全脱钩的“象牙塔”,但是学校亦不可完全等同于社会,最多只能是个“小”社会,是向社会过渡的跳板。

3在“做”中学

杜威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做”的过程,教学应该从儿童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儿童应该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这种思想片面强调了直接经验,否定了间接经验;片面强调了感性知识,忽视了理性知识;把活动当作学校工作的中心,降低了理论的作用,破坏了系统、普遍知识的学习;把系统科学知识的教学同实践绝对对立起来。活动教学的效果需要靠理论教学去巩固和深化,在开展了实践活动之后,教育者要引导受教育者去领悟活动中蕴含的道理,以强化活动的效果,防止活动效果转瞬即逝。此外,在中国社会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完全的“在‘做中学”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我们不可能经常让一个老师带着四五十个学生去实践、去劳动。

(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可借鉴之处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也有其合理的成分所在。在当今中国的教育改革实践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思想的合理因素,将其用于教育改革之中。

1面向生活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只要没有将其绝对化,没有将教育完全等同于生活,那么是有借鉴意义的。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新课改中,就十分重视让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学习,课堂的教学也要求多结合学生生活案例。我国的教育一直以来都重视以书本为中心,学校的教育脱离学生的生活,一方面导致学生难以接受与理解书本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应借鉴杜威“面向生活”的理念,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学习。

2强调思维训练

“从‘做中学”尽管说是片面的,但它强调了训练独立思维的创新能力,这对于我们改革传统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改革单纯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创新能力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教育往往不是去发现、挖掘和培养学生别具一格的创新思维,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制造同一种思维模型,习惯于让学生寻找唯一的答案,而不是可能存在的多种答案。这样的教育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学会了知识,却没有学到思维的方式,也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改革中,我们应当更加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而非单纯地传授知识。

3注重习惯的培养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标准和规范没有应有的制约性,做事“打折扣”的倾向,使得儿童在早期相对缺乏养成良好习惯的环境。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中国教育的一个显著弱点。中国的家庭和学校,强调让儿童熟记很多规则和标准,并通过严格的奖惩保证其行为中规中矩。由于这些规则和标准不是通过锻炼内化为自觉的习惯,往往是迫于压力,因而很难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因此,每一位家长和教师都应该认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号性格养成及成才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亲自“做”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形成习惯,而不是靠背诵规则和标准来规范行为。

综上所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诞生于19世纪美国社会土壤中。当我们将这种思想引入到中国的教育改革中时,应立足我国的社会实际,辩证地、全面地分析它、认识它,既不可全盘否定,乱加指斥,也不能盲目照搬,这样才能处理好批判与借鉴的关系,才能正确地评判这一思想,合理地借鉴它的精华。

猜你喜欢
实用主义杜威思想
实用主义电动车 体验一汽丰田BZ4X&BZ3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现实与虚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经典实用主义的要义
杜威归来
知情人话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