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快乐旅途

2009-04-10 09:19程红兵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雕像语文课人生

我在语文教学的旅途上整整走了26年,这段语文旅途沿途有许多障碍有许多烦恼,但也有许多风景许多快乐。

其实我当语文教师纯属偶然,原本是很不愿做老师的,读小学、中学的时候就一直是学生干部,当了多年的班长,在小学时做过学生会主席,中学时也做过学生会主席,当了多年的小老师,太知道老师的甘苦。1978年报考大学时,江西师范学院是第8志愿,实在是因为当时文科没有什么学校好填才填了它,谁知道就被录取在江西师范学院。大学里也曾做过作家和学者的梦,1982年在梦还没醒的时候,却一头栽进了中学语文教师的行当里,心里有许多委屈,有许多不平,是中学教师选择了我,我并没有选择中学教师。文史哲样样爱看,唯独不爱看教学参考书。走上讲台,带着几分离经叛道,带着几分驳杂的讲课,却使我走近了学生,后来又逐渐走进了由学生和我共同营造的“磁场”,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感觉到我已经不能自拔,那种所谓“先结婚后恋爱”的故事又演绎着中学教师版。但我似乎已经心甘情愿,读书教书,其乐融融。

我在自己的班级里开展很有意思的实践,让每个学生每个月读一本文化名著,我以为现在的学生文化积淀太少,文学感受力在下降,知识面越来越窄,无法和教师产生共鸣。文化积淀太少,不但学不好语文,而且妨碍学生个人的成长,文学素养的缺乏会造成人生与社会经验的缺乏,读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弄懂语词的含义和文法的规律,更要紧的是青少年通过阅读文学,获得一种少男少女对善与美的把握和领悟,培养起对人类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这是靠心灵对心灵的呼唤,靠感情对感情的激发,靠智慧对智慧的启迪,决不是靠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青少年如果没有在文学海洋里遨游,其心灵是会干枯的,长大以后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难以弥补这个缺憾。语文是什么,我们常常把它复杂化,其实语文本来很朴实,爱读书,勤思考,会用语文表情达意,就这么简单。

我让孩子们读书,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房龙的《人类的故事》、李辉的《风雨中的雕像》、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培根的《培根论人生》、卢梭的《爱弥尔》、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还有《歌德谈话录》《时间简史》《别闹了,费曼先生》……就这么一本一本地读下去,要求学生每周做书摘笔记,和大师对话,写眉批感想。每月写一篇书评或读后感,用一两节课时间来讨论,互相交流、碰撞,不时有思想的火花闪耀出来,这是文化的积淀,这是思想的熏陶,这是人格的升华。一次讨论《学习的革命》,有的同学充分肯定这本书,有的同学说这本书夸大其词,不切实际。争论不休之际,又有同学站起来说,应该吸收本书对我们有益的地方,至于什么一天读四本书并且把它记住,四到八周内掌握一门外语,那是广告,你把广告当真你就傻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有时比老师的教育效果好得多,要充分相信学生,特别是学生的群体。读书讨论关键在于引发学生思考,对社会对生活有自己的眼光。学生讨论李辉的《风雨中的雕像》,有同学说:“作者李辉认为老舍是风雨中的雕像,我以为不然,老舍抛弃了他爱的和爱他的人自己投水而死了,他在风雨中倒下了,所谓雕像应该是屹立不倒的,很多作家在文革的风雨中挺过来了,他们是雕像。”我当然知道这个孩子没有经过“文革”,不知道“文革”对人是如何摧残的,但是我又分明感到这个孩子是用自己的大脑在思考问题,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吗?

我要求每节语文课由一位同学(按学号轮流)介绍一首诗,然后全班同学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把它背下来,其时我和同学一块口中念念有词,兴致上来,我会用浑厚的男中音(当然这完全是自我感觉)作一个诵读表演,摇头晃脑,作得意状,引来满堂喝彩(这当然是学生给我面子)。一个月一本书,一节课一首诗,这是什么?这是丰厚的养料,这是人生的文化基石,基础教育不就是为孩子们作人生的奠基吗?

我让孩子们收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看着看着,把家长也吸引到电视机前,一家三口围绕电视内容争论不休……学生在随笔中写到,阅读文化名著是点亮一盏心灯,收看“焦点访谈”是打开社会之窗。一闻此言,我有种心醉的感觉。我所带的4届建平高中毕业班高考语文平均分都是整个年级第一名。我教的学生多次获全国作文大赛一、二等奖,上海市高中作文大赛一、二等奖。我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也力求体现我的个性,因而我的课赢得了我所任教的每一届学生的好评。

作为一个批判者固然不易,但毕竟有一份潇洒和痛快,自由地挥洒自己的思想。而作为一个建设者其实更为艰难,因为没有那份潇洒痛快,却有着背负行囊长途跋涉的感觉。旅途中有许多体验、有许多感受,一路山川、一路风光、一路壮美、一路秀丽,令人欣喜,令人快乐。

|程红兵教学语录选|

☆ 所谓人文性,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容忍,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

☆ 文化素养的缺乏会造成人生与社会经验的缺乏。一个月一本书,一节课一首诗,这是什么?这是丰厚的养料,这是人生的文化基石,基础教育不就是为孩子们作人生的奠基吗?

☆ 作文即做人,人以诚为信,文以真为本,失去了真情实感,文就如枯枝败叶一般,毫无生气。

☆ 语文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每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造就学生的健康人格。

☆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人格完善,这是语文教师必须坚持的理念。只有人格完善,才是统一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的本质价值,坚持终极目标是完全必要的,而且应把它置于语文教育目标体系的最高层。

☆ 千篇一律、标准规范的器件是好器件,千篇一律的标准化文章决不是好文章,而用一个模子塑造出统一的标准化的人,那决不是科学的教育。

☆ 语文课是门遗憾的艺术,似乎总在事后发现许多遗憾,然而这遗憾也许就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遗憾给我们许多空白,激发我们在下一次上课去填补,从而也使语文教学本身有了许多滋味,因为是艺术,所以在语文课里总投入了许多情感因素,融情于文,激情于生,寓情于境,用情感浇灌,总能催开生动的花儿。

猜你喜欢
雕像语文课人生
有奖问答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跟踪导练(四)3
谷歌尊重雕像“隐私权”的启示
人生中的某一天
沙漠里的无名雕像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