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品析

2009-04-13 05:29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项脊轩归有光

肖 武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年时代读书的书屋,正是这间小小的书屋,记录了作者成长中的一些人和事,也见证了归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苍凉、悲切和作者的凄凉身世以及怀才不遇的沉重感叹。

修葺后的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充满了诗情画意。屈原以兰桂譬喻美德,后人以竹子象征志节,种植兰桂竹木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志趣高远,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之脊梁的人间告白。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门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把一个好端端的“南北为一”的“中通”之庭瓜分豆剖,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那种崩解速度;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骨肉同胞之间心灵交通断绝的无限悲情,让我们体会到曾经的亲人之间那种由灵犀相通而终于默契阻隔的心路历程,这种骨肉相残、窝里争斗的场面怎不让人心生悲戚之慨呢?一轩之内,我们不只看到了作者的温情与悲情,更看到了一个屡试不第的明代寒儒“屡败屡战”的豪情。

一.祖母——宠爱与敬爱

写祖母时,作者用了三次语言描写和两个动作描写:“何竟日默默于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把祖母对自已的牵挂、赞许、鞭策、期盼的复杂感情描绘得惟妙惟肖,生动感人。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明宣德年间担任朝廷官员(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读书久不效”,儿辈们科举无望,她希望归家能在中道衰落时出来个可以光耀门楣的人物,而这个希望便落在孙子归有光身上了,祖母对自己千斤担子系于一身的宠爱,不言自明。想到年事已高挪动颤巍巍的脚步喃喃自语,捧着显贵与荣耀的象征——象笏的祖母,一种敬爱之情油然而生。

二.母亲——慈爱与深爱

作者因八岁丧母,过早的失去母爱,对慈母的音容笑貌不甚了了,但作者却巧妙的通过哺育过归家两代人的老妪口中睹物思母,感人至深的道出了母亲对子女的慈爱之心。老妪回忆说:“姊姊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一个慈母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一站一扣一问”的细节描写反映出作者对母亲的深爱之情。

三.妻子——恩爱与怜爱

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的妻子早逝是他一生中最悲切的事情。怀念妻子,平实的语言中字字含情,突出了他们夫妻之间的恩爱情深。“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字里行间仿佛就能听见项脊轩中不断传来了欢声笑语,能感受到他们夫唱妇随,恩恩爱爱,情深似海的感人场面。“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与开头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没有直写妻死后的伤感,但我们从文章的前后对比中,自然能体会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怜爱之情。尽管后来,作者又重修旧室,但心中是落寞的,已全然没了当年的热情,有的只是无尽的伤感。

文末,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一棵枇杷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怜爱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产生了“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百年老屋饱经沧桑历尽磨难,平常的生活琐事透视出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深眷念,正如明人王锡爵所说:“湿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于言语之外。”

肖武,湖北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项脊轩归有光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字字显真心,句句总关情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一曲读书人的励志
儒家思想观照下的《项脊轩志》阅读
千丝万缕难理情,一景一言皆回忆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枇杷树:一个不容忽视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