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社会实践推动学生党建的有效途径

2009-04-13 10:00曾继平
文教资料 2009年35期
关键词:团员学生党员大学生

曾继平

摘要: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党建工作的特点,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证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学生党建工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在社会实践中推动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会实践党建工作有效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要搞好课堂教育又要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德育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向下根植于社情、国情,向上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因此,学生社会实践中能否发挥作用,不仅决定性地影响人才的培养,而且影响着根植于社会实践的其他工作。学生党建工作通过社会实践来完善和巩固,是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其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是为了培养一批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因此,如何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引导大学生在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中深入社会、认识国情,加深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完善学生党建工作,是本文讨论的问题。

一、社会实践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对于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与传统的纯理论的课堂灌输方式不同,社会实践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角度让学生亲身体验接受教育,通过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劳动,通过自身的感官亲身体验生产劳动,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服务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自觉认同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社会实践是加深和巩固党的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

当代大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的锻炼,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和真实的体验,缺乏对国情社情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感性认识,因此,导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社会实践如暑期“三下乡”活动使大学生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掌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在实践中提高觉悟,提高能力,增强素质。参加社会实践,一方面拉近了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另一方面加深和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党的有关理论知识,加深了对党的感情。

(三)社会实践党建工作的新载体和手段。

社会实践是考察培养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加强党建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只有生产实践与政治理论有机结合,才能避免党建工作“纸上谈兵”的片面性。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确定活动主题,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不断创新活动组织形式和内容,建立社会实践党组织、学习型党组织。

二、社会实践推动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通过社会实践,加强党员队伍素质培养。

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是学生工作中的骨干力量。鼓励学生党员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投身社会实践,让他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提高他们爱党、爱国、爱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定性。

1.培养专业技能。

实践教学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社会调研,通过对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问题进行调查,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社会责任感的提高,并以此全面促进人才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这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也是学生党建工作的终极目标。

2.培养团队精神。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从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课堂上没有的东西,增长才干,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缩短融入社会的时间,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党员自觉地走群众在前面做表率,不断提高自身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员意识。

3.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

按照校党委书记徐真华提出“四培工程”的党建工作建议,积极发展学生社团优秀骨干分子加入党组织,选派优秀学生党员参与社团的组织与领导工作,使党建工作与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一是加强学生党组织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和帮助;二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和发展一批优秀的学生骨干加入党组织,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

(二)完善团组织的推优、育优体系。

团组织是学生锻炼能力、提升自我的主要平台。因此,团员推优是发展党员的一条主要渠道,但是随着校园内第二课堂活动的日益活跃,团员青年归属于不同类型的多个组织的情况也是比较常见。“育优”环境呈现不稳定的状态,难于实现对团员青年的系统培养,对于院级团委的推优很难从根本上进行考察,只是停留在例如成绩是否合格、是否有违纪行为等基本问题的考察上,导致党建工作与团建工作相脱节。而且一经推优后,团组织未能及时跟进继续考察培养。

1.利用团学活动培养重点推优对象。

广大的团学干部,通过参加团学实践,使其承担一部分团的工作,在工作中锻炼能力,提高觉悟,实现在实践中培养锻炼优秀团干部的目标。例如,在各级各类学生社团或学生组织中培养团学骨干,在工作中增强奉献精神、服务意识,锻炼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基层团组织应有计划、有重点地确定重点推优对象进行培养,利用自身的组织优势。为上级党组织输送更多的新鲜血液。

2.建立科学的团员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团员评价体系,旨在完善团员评价的标准和程序,夯实支部“推优”工作基础。团员民主评议工作是对团员、团干部进行考核、督促、教育的重要手段。团组织可以借助这样一个平台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团员评价体系,从多方面量化对团员的考评指标,使优秀团员的标准更具操作性,从而对动推优工作的科学化。

3.发挥院级团组织的实践功能。

院级学生干部多是通过层层考核而选拔出来的优秀分子,他们为团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主要投入在院级的学生活动中,平时和团支部内同学的沟通和交流就会减少。如果完全依靠团支部对这些推优对象进行培养和考察,成效自然要大大打折扣。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发挥院级团组织的作用,使得推优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能够惠及所有的团员。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

主题教育活动是党员第二课堂内容和形式的拓展。由于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活动开展贴近学生实际,主题教育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积极开展切合当前政治形势,符合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题教育活动,是加强党建自身建设的重要载体。

1.结合专业特长开展。

把学校的主题教育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精心策划符合学生具体实际的主题教育活动项目,把主题教育融入到学生的专业创作中,使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学习中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主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依托学生组织,有序开展。

以辅导老师为主导,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为骨干,以团委学生会、党团支部、社团等学生组织为活动载体,形成分工有序、责任明确的主题教育活动模式,保证活动有序而高效地开展。

3.开展“红色之旅”学习参观。

组织大学生到革命纪念地、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学习参观,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增强大学生对党的感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爱,激发他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

总之,要根据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的要求,按照“多种模式、多重覆盖”的基本思路,努力做到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培养学生党员,加强党建工作,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党建工作的成效,从方式、方法、工作重心,以及时间、空间等诸多方面,突破固有模式,在党建工作上求创新、求拓展。

参考文献:

[1]谈学生党员社会实践与学生党建工作.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4.

[2]论高校党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6.

[3]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6.

[4]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5.3.

猜你喜欢
团员学生党员大学生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一位儿童团员的抗战记忆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介绍人要不断关心新团员
老团员要为新团员树立个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