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经合协议,搁浅在“茶壶”?

2009-04-14 04:38余元洲
南风窗 2009年7期
关键词:茶壶马英九大陆

余元洲

2009年全国“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台湾中央社记者关心的是眼下最热的“两岸经济合作協议”议题,并引发了67岁的温家宝总理一番“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台湾)”的“温情攻势”,一时远播海内外。

去年12月31日,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表示两岸可以签订“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人们看到,这个愿景已经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就意味着大陆方面已经做好战略部署。

相比而言,在台湾岛内,政界、商界、学界和民间却围绕这个议题形成了一场“茶壶风暴,马英九甚至将名称由“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更改为“两岸经济合作架构”,近日又借批评大陆《反分裂法》来为自己在政治上加分。经贸议题政治化,各方角力博弈不知何时了。

等待就是倒退

去年4月在海南岛博鳌论坛上举行的“台湾经济与两岸经贸展望圆桌会议”上,萧万长对着陈德铭和大陆企业家们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台湾新政府的新经济政策,会对两岸经贸产生新的商机。”当时两岸企业家分别从各自角度指陈两岸经贸交流存在的弊端,呼吁经贸关系正常化。

两岸协商签订经济合作协议正是推动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步骤。“我们总的想法是,海峡两岸建立正常化的经贸关系,使这个经贸关系能够制度化,而且经贸关系不同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作法,是有着海峡两岸特色的机制化的关系。”商务部长陈德铭在今年全国“两会”记者会上如是说。

面对台湾岛内名称之争,陈德铭甚至表态说。叫什么名字都可以讨论,“不是十分重要”。显然,大陆方面重实不重名。实在何处呢?台湾方面想争取的是大陆优先向台湾开放石化、机械等产业,而大陆则想争取台湾方面开放台商可赴大陆投资面板等科技产业,进而展开资金、人才、管理等双向交流。

总的说,一句话“优势互补、各有好处”。对台湾来说,有两太好处:一是与大陆实现货物贸易的零关税,借助大陆市场,提振岛内经济;二是借助两岸经济合作之便参与东亚经济合作机制,避免在亚洲经济整合过程中被边缘化。对大陆来说,也有两大好处:一是借助台湾的应用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及其国际市场运作经验,进一步提升大陆经济的产业竞争力;二是借助台湾农产事业发展经验,带动大陆的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改造、更新,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对双方而言,更重要的是,能借此机会搭建一个协调两岸经济的平台,特别是创造一个新型货币兑换机制和清算机制,以避免或消除外汇风险,抵御和克服金融危机。这后一个方面,有可能提前到海基会和海协会于今年上半年将要举行的第三次“陈江会”上关于两岸金融合作的议题中讨论。不过,由于两岸金融合作的范围和内容较广,其涉及两岸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商谈相对而言较为容易取得成果,而关于两岸货币合作及建立货币清算机制的问题,由于难度较大,有可能会留待两岸经济合作协议中加以解决。

自第一届两岸“经贸论坛”达成共同愿景以来,推动两岸经贸正常化和签订相应的合作协议,实际上就已经在国共双方领导人那里形成共识了,只不过认识越来越清晰、目标越来越明确罢了。适时谈判签订两岸经合协议,确实是有利于两岸双方的事情。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两岸经济都造成了一定冲击的现实背景下,其意义和重要性更加突出。

正如台湾媒体所言:大陆是全球最大经济体之一,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两岸若在此刻展开经贸深化,互助合作,或许是可以解除当前经济危难的一条途径。就像有句话说的:“我们不能再等待了等待就是倒退,因为历史已经前进。”

“茶壶风暴”

既然两岸签订经合协议既是双方朝野的共同愿望,又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互利共赢之事,为什么在台湾岛内却闹哄哄成了“茶壶风暴”呢?

一个最显眼的障碍是,台湾岛内的泛绿阵营有质疑之声——这样做会否从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损害台湾利益?如最近蔡英文就扬言:如果马英九执意签订这个协议的话,她会率众抗议,甚至威胁要启动罢免马英九的程序。当然,她本人也知道,两岸签订经合协议一则对台湾有好处,二则她的抗议和罢免威胁绝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其站出来阻挠,只不过是出于政治争斗和意识形态的考量,聊表反对之意罢了。

不过,由于岛内的政治生态已民粹化了,异议声音也迫使马英九出面改口说暂不签订一揽子计划似的综合经济合作协议,而只是先签订一个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其它内容则待条件成熟后再往里面填充。而在大陆这边,对于将要与台湾讨论签订的究竟是“综合经济合作协议”,还是先签订一个“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并不很在乎,亦即:并不是严格地执著其一而排斥另一。

当然,两种不同的协议本身是有区别的。从字面上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强调的是综合性,也就是全面性,这当然是大陆最希望的。因为,两岸签订经合协议虽对双方都有好处,但各自所得则不同,心理期许和依赖程度也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签订不签订这个协议,对大陆方面的纯经济意义不是太大,借用民间的土话来说“有它也过年,无它也过年”。而对台湾就不同了,虽然也可以“照样过年”,但却有“过得好”或“不那么好”的区别,因此对其期许较大,依赖程度也相对较高。

一个事实是,多年来台湾经贸已经深度倚赖大陆。以2008年为例,尽管遇到金融风波,双边的贸易额还接近1300亿美元。其中,台湾的顺差是778亿美元,台湾在内地已经落户经营的工厂多达3万多家,落实的投资资金已经达到470亿美元。“台湾与大陆的经济联系十分紧密,可以说到了不可分割的地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中央社记者提问时如是说。

在这种情况下,两岸签订一个综合性而不是单项性的经合协议,就可以增加一些对大陆的好处,亦即有利于两岸关系较为长远的和平发展,从而具有战略性的意义。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原因,马英九出于谨慎的考虑,在绿营已经提出批评的情况下,就顺势改口说“先只签订一个框架协议(ECFA)”。框架嘛,顾名思义,就是不要太实,留点余地虚以待充。

然而,马英九可能没有想到,框架协议虽有虚以避实的长处,但是也有“空头支票任填写”之弊,某种意义上还不如一揽子协议一步到位好。后者,起码一条,内容明确,具有确定性,而不至于为将来增加变数。当然一揽子计划的综合协议和留一定余地的框架协议,二者各有其长、各有其短,并非一者就比另者更差或更好,关键是看协议的内容对双方的需求是否都兼顾。

大陆并不执著,其原因也正在于此。

相较台湾,人们看到大陆这边已经出现一些重大而策略性结构性的变化,比如“家电下乡”大招标中已经分一部分市场给台商

吃,另外第一批15家台湾大企业已经获得大陆银行贷款,未来甚至连台湾中小企业都能获得贷款融资,大陆正在将台商作为“本土产业”而大举纾困。更让人在意的是一些策略性部署,比如在海峡西岸搞“台湾石化专区”,将石化上中下游信息电子、机械设备等列为发展重点,为此福建省将融资高达千亿人民币投入建设。

对此,台湾政论家南方朔便评论说:大陆方面现在已学会了不在台湾问题上讲难听的话,而只是做自己的事情。

如何破局

据笔者研判,待到两岸有关方面坐下来签署经济合作协议,尚需要跨越三个障碍:一是台湾岛内在野党方面出于政治对抗目的,“为反对而反对”;二是蓝营内部也有人疑虑,害怕合作中两岸经济体不能平等;三是大陆这方面也有人担心对台湾一味地让步和优惠,达不到互利双赢之目的。

然而,上述三大障碍都不是真正的障碍。真正的障碍,恐怕还是两岸人民缺乏沟通和理解。正如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全国人大台湾团所言,一些人把这个问题与政治挂钩,把签订这项协议说成是出卖台湾,是危言耸听,不得人心。贾庆林直言这个协议“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两岸经济优势互补”,并一口气说了三个“有利于”。

其中“有利于台湾经济提升竞争力和扩大发展空间”和“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发展”自不待言,重要的是“有利于探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相衔接的可行途径”。这个实利正是台湾岛内念兹在兹的与东盟签定自由贸易协议的问题。提到东盟,还有一点,2010年东盟与中国的区域经济整合将生效,从东盟各国输到中国大陆市场的石化等产品的进口关税降至零,如果台湾输往大陆的石化、机械等产品还维持目前的关税税率,市场竞争力下降,势必拱手让出大陆市场。而大陆市场占台湾外贸比重高达40%,如果大陆市场失去,这个后果不堪设想。

一旦两岸签署经济合作协议,大陆零关税向台湾这些产业开放,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民进党和台联党为代表的泛绿阵营为什么要反对呢?“卖台”也好,“亲中”也好,“投共”也好,“丧失台湾主体性”也好,“为政治统一做铺垫”也好,全都是空对空的指责,拿不出一条一款可以作为实据。同样的,蓝营内部也有少数无据而优的人士。

依笔者之见,真正的“僵局”其实在这里:一方面,两岸双方都不会轻易自揭底牌,从而正式的协议草案不好随便公开出笼:男一方面,又确实需要经过双方民众的广泛讨论,才能凝聚两岸人民的智慧,形成最大限度的共识——两岸签订经合协议的障碍,就在这里。台湾和大陆不一样,已经签订了的协议万一哪一点儿不合其意,反对者可是会闹翻天的!

在台湾,我们已经看到一方面“经济部正在筹备举办研讨会,计划邀请业者、学者,立委、政府机关四类人士参与,另一方面罢英九邀请在野党主席蔡英文一起聊聊,因为二人都是学国际贸易法的,马英九表示两人可以讲“行话”。前者作为开放式对话确实是开明政府的做法,但马英九的“行话”说却迎来责难——政治人物之间讲“行话”,是不是不把人民看在眼里?

就在3月5日,长期在“立法院”外以修改“公投法”作抗议诉求的前“台湾教授协会”会长蔡丁贵率众百人到“陆委会”抗议,反对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些人戴上马英九的面具,手持巧克力讽刺马英九“出柜”,还有人戴赖幸媛的面具抱狗腿,暗讽“拍马屁”,指责马英九对大陆软弱。此外,甚至有人扯上《反分裂国家法》,以图获得政治加分。为了“不示弱”,14日,马英九以台湾地区领导人身份公开表示对《反分裂国家法》的不满。

马英九表态后,“总统府”发言人王郁琦随即表示“我们相信大陆有足够的智慧做最适当的处理”。诚然大陆不会跟着台湾岛内这番“茶壶风暴”的风向而行,但“茶壶风暴”在台湾岛内的种种发酵令人唏嘘: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之路不可谓不艰辛。

笔者倒有一策,就是通過民间渠道先行沟通,取得共识后再分别向各自方面的当局建言、建议,供其采纳。这样的民间沟通,最适合于在两岸学界之间进行。3月12日,国台办主任王毅在央视国际频道“海峡两岸”节目中谈到化解两岸政治和军事这两个高度敏感性议题时,认为并不能因为其敏感就刻意回避,可以先由两岸学者先行沟通。显然,这个思路也适合于两岸经济合作协议议题。学者对话,将有利于大家消除迷茫,有利于封堵绿营的责骂之口,有利于两岸官方理清思路,化解歧异,积累共识。

否则,搞了半天,谁也不知道将要签订的协议什么样,正如“陆委会”主委赖幸媛所言:“太家都在帮还未出生的小孩批八字。”

猜你喜欢
茶壶马英九大陆
IQ大陆
北方大陆向
卖水果
不够用
独一无二的茶壶
冰之大陆
上万猪农扔粪抗议马英九
马英九接种 甲流疫苗
别碰烧开水的茶壶
大陆的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