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剧高腔的改革与创新

2009-04-14 08:46谭建勋
艺海 2009年3期
关键词:湘剧高腔曲牌

谭建勋

声腔是剧种的区别,更是剧种的灵魂。集高、弹、昆、乱于一体的湖南湘剧,尤以高腔最具特色。据历史记载和专家们多年的研究发现,这个古老剧种的高腔,从江西弋阳腔演变过来后,自成体系的曲牌有三、四百支,分布在三百多个高腔剧目中。其中的一千二百九十多个腔句,各有不同调式、不同板式、不同旋律,使其优美的韵律、高雅的气度、婉转和浑厚交织的帮腔让万千观众陶醉与痴迷。我们涟源湘剧团能支撑到今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湘中人民喜爱湘剧高腔。

近些年来,湘剧也和不少地方剧种一样,经受着时代的挑战和改革的阵痛。更有甚者说:湘剧高腔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只能被淘汰和进历史博物馆了,更谈不上为今天的经济建设服务和演好现代戏。湘剧,尤其是湘剧高腔的命运确实严峻。

回顾过往:一九六五年湖南省湘剧院一出大型现代高腔戏《山花颂》轰动广州;一九七四年一出高腔小戏《园丁之歌》唱红全国;十年前我们涟源市一个小小的县级湘剧团创演的大型现代湘剧《热土忠魂》在全省会演中名列前茅;六年前湖南省湘剧院推出的新编高腔戏《谭嗣同》夺得省首届艺术节金奖,并深受观众喜爱……近年来,仍有不少的县级湘剧团成年累月串乡过村,年演出达近三百场,高腔戏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并签约不断。湘剧人面对严峻危机所作的努力和探索,是值得深思的——湘剧高腔怎样适应潮流,大胆变革以赢得现代观众?

一、湘剧高腔必须变革

湘剧从明代至今有好几百年历史了,其高腔音乐及表现手段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独有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在音乐素材、旋律方法、曲体结构、特性音调、特定节奏、语言声韵、调式特征以及演唱方法上,都极其严谨和规范。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趋向、审美心理、审美角度、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改变,观众对音乐美感有不同的要求,又逐渐暴露出湘剧高腔音乐的诸多局限性。如曲调比较简单,很多曲牌旋律本就单调,却重复多遍,反复拖唱;凡“放流”的处理基本雷同,上下句的对比也过于对衬,因而显得苍白、贫乏。所以,湘剧高腔的曲牌虽有几百支,但完全不同的也就是几十腔,这几十腔中也存在诸多的相同腔句。再则,湘剧高腔的板式也较贫乏。因为,湘剧高腔属“曲牌体”,以曲牌连缀为演唱手段。因此,板式缺乏丰富多变,基本上只有单板、夹板和散板三种板式,其中百分之九十为单板,即2/4形式,缺乏表现力。其次,由于它的板式单调,曲调简单,所以在演唱中节奏过于拖沓。过多过长过于重复的拖腔、帮腔,观众难以忍受慢节奏和繁琐、空洞的音乐形象。有的曲子仍完全依靠填词,文字虽美,但词不达意,不符合人物情感,也影响了人物内在思想的表达。另外,湘剧高腔的伴奏,过去完完全全由打击乐来完成或以此衬托唱腔。后来,虽加入了丝竹乐器和管弦乐器,但给人的感觉是生硬的陪衬,是被动和消极地去适应唱腔的需要,也没有有效地发挥作用。加之,演唱节奏的缓慢,不但适应不了很多现代题材剧目的要求,又与观众的欣赏心理、欣赏节奏距离较远,甚至形成明显反差。事实证明,演出节奏与欣赏节奏严重脱节的演唱形式,如不变革,必将带来剧种的滞后,甚至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二、在变革中求生存和发展

清代中叶,为什么盛行一时的弋阳腔渐渐销声匿迹,而各地的高腔,如湘剧高腔、川剧高腔等反而盛行起来? 历史和现实证明,弋阳腔流入到这些地域后,都纷纷与当地的语言、民间音乐相结合。经过揉合和发展变化后,更加地方化,变成了新的剧种。反之,弋阳腔因为没有随潮流而动,没有发展变化而被湮没。所以,发展到今天的湘剧高腔又面临弋阳腔当年同样的困境,也只有适应潮流,跟上形势,不断变革,才能在艰难中走出沙漠地,寻找出新的绿洲。

1、兼容并蓄,发展曲牌

湘剧高腔有穿、挂、索、犯等传统的音乐处理手法。在五、六十年代,不少高腔现代戏运用此手法进行了有益的初步探索。如湖南省湘剧院当年演出的大型现代湘剧高腔戏《郭亮》,其中李灿英、龚绍轩的一段很长的对唱,就是将《绣停针》、《江头金桂》、《驻云飞》、《风入松》等传统曲牌的部分腔句穿插连缀而成的。既用了对唱,又用了旁唱,而且还穿插了重唱,较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变化,并且还很有新意。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不少高腔戏仍然机械地沿袭这种穿、挂、索、犯的手法处理声腔,不学习和借鉴现代作曲法中的一些可以运用的方法,又显陈旧和俗套。因而,湘剧高腔必须不断改进和日益丰富唱腔曲牌,不断完善演唱形式,使其常演常新。

另外,还必须吸收外来音调,包括兄弟剧种的、民间音乐的、流行歌曲的,都可以拿来丰富高腔的旋律,发展旋律和变化节奏。前些年,笔者观看了湖南省湘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高腔戏《谭嗣同》。剧中主要人物是沉甸甸的;历史事件是沉甸甸的;主要情节是沉甸甸的;通过维新变法体现的主题也是沉甸甸的。其在高腔的曲牌体上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改革,有的唱段甚至揉进了西方音乐和美声唱法,借鉴了民族歌剧的演唱方式,并巧妙地把通俗歌曲运用进来……既是湘剧,又有新意,并且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和听觉感染力,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演出效果。因而,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打破传统曲牌格式的束缚,对原有曲牌体进行穿连、整理、调整和提炼,吸收各门类艺术的营养,才能不断增强湘剧高腔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2、丰富板式,改进帮腔

湘剧的板式节奏严谨规范,具有鲜明的剧种特色和艺术个性,但也有单调、呆板、变化不大的缺陷。尤其是单板多属于一板一眼形式,一板三眼都是极少的。这也是束缚高腔音乐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原因。记得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湖南省湘剧院创作演出的高腔戏《山花颂》,在音乐设计上就对板式进行了一些创造性的实验。例如第二场老奶奶唱的长段唱腔《振山带回绳一卷》,就是在整体构思下,由一个有层次的多元板式构成。一开始奶奶唱“振山带回绳一卷”,用的是“散板”和“紧打慢唱”,体现老奶奶忐忑不安的心绪。中间又揉进两句伴唱,表达“老奶奶心事有万千”。再转散板让奶奶唱出旧社会“逼得穷人活命难”的悲惨史。随后,又使用了二流、慢三眼等板式的联套形式,吸收了皮黄腔的一些手法,使板式产生了变化,表现力大大加强。

另外,帮腔虽是湘剧高腔长期以来的伴唱形式和特色,对于渲染舞台气氛、深化剧情、刻画人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它的形式太传统、太俗套、太严谨、太呆板,而使湘剧高腔音乐失去了动听、悦耳的魅力和时代感。笔者认为,帮腔一定要由单声帮发展为既有单声、又有混声,也可借鉴歌剧手法进行节奏上的处理。另外,也不一定每句必帮和完全按传统曲牌的格式来帮,应根据剧情和人物情感的需求,当帮则帮,不当帮可打破传统格式进行其它处理。或作一人独领,以揭示人物心态;或用清唱,表现人物神态;或用“画外音”渲染规定情境……均可。

3、系统发展,整体发展

一提到高腔音乐的发展,有人就会担心:发展湘剧高腔的板式嘛,怕会走皮黄戏的道路;使其声腔突破曲牌连套嘛,怕会像地方小剧种。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我国四百多个戏曲剧种,究其声腔体制而言,只有板腔、曲牌两种体制。虽然还有第三种,即板腔、曲牌混合运用的说法,但其本质还是前面两种体制在运用上的综合。借鉴和创造,不等于丢掉高腔这个主腔。系统和整体发展,就是在肯定高腔这个主腔的基础上进行吸收、综合、丰富,而不是推倒重来。首先,我们要系统、全面地考虑,一是剧本、二是表演、三是音乐,都要在“一盘棋”的原则上整体考虑如何创新和变革。因此,在进行高腔音乐改革时,应着力于对声腔体制的完善和健全。并考虑如何保持其剧种的特色、声腔的风格、声腔表现力的发展(即抒情性唱腔与叙事性唱腔的发展);如何解决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间的有机结合与和谐,以及在音乐创作中考虑编、唱、伴三者的协调统一。任何偏废一方的单边行动都是达不到改革目的的。

三、千变万化,不离其宗

在中国戏曲艺术大家庭中,生存着数百个不同的地方剧种,各剧种都具有与特定地域文化紧密相联的特色。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是各剧种相互区别的重要属性、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各剧种分别拥有不同观众群体的重要前提。湘剧高腔之所以自成体系,并发展到今天,也同样有其自身的规律、特性、审美价值和观众面。变革和改造是为了使湘剧高腔更好听、更有特色、更有艺术生命力、更适应今天的社会和今天的观众,而不是扼杀和湮没它的特征。因此,高腔音乐的改造,万变不离其宗,还应该让它姓“湘”。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掌握好高腔音乐,摸清湘剧高腔音乐的特点、特征、特性,及其客观规律和丰富的传统内涵。如:富于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几百个高腔剧本;富于表现力和演唱特征的几百支曲牌;湘剧高腔音乐在不断发展中形成的理论体系和艺术创作原则......等等。只有这样,在变革和吸收外来音调时,在吸收兄弟剧种的音乐特色时,才能以湘剧为本,以高腔为母体,使之不但丰富高腔的表现手法,而且溶于一体。

《园丁之歌》中,俞英的唱段揉进了歌曲《东方红》的旋律,表现俞英遇到挫折时想起了毛主席的教导而力量倍增。有一段唱揉进了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中的旋律,用来表现俞英仿佛看到茁壮成长中的孩子们时的喜悦心情。既有新意,又是湘剧。

因此,对湘剧高腔的丰富和发展,必须建立在高腔自己特色的基础上,遵循自己的规律去变革。既不能让它变成其它剧种或歌剧化,也不能使其板式弹腔化。因为,高腔就是高腔,湘剧高腔还得姓“湘”。

(作者单位:涟源市湘剧院)

责任编辑:尹雨

猜你喜欢
湘剧高腔曲牌
清代曲牌体红楼戏与经典戏曲之“互文性”研究
“踩麻石”的戏曲
——湘剧之形成与发展探微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瓯剧高腔与南戏渊源关系考
曹汝龙湘剧艺术六十周年专场演出
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调查研究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湘剧《云阳壮歌》剧本研讨会
《高腔》小说意象叙事与美学意蕴分析
中小学校湘剧传承的实施现状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