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是茅盾文学奖的镜子

2009-04-14 04:37王云飞
百家讲坛 2009年2期
关键词:茅盾文学奖一面镜子评奖

王云飞

译作不佳和西方偏见是中国作家不能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真正原因吗?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的奖项,诺贝尔文学奖虽有不少瑕疵,但这些瑕疵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其无法撼动的地位。在纷繁复杂的外部因素干扰之下,诺贝尔文学奖在评奖程序上严格遵守既定的评选规则,始终如一地坚持文学的理想主义品格,确保艺术标准的独立性,极力弘扬文学的批判精神。尽管这条标准引来众多争议,但该奖项始终保持难以撼动的影响力,很大一部分功劳,可以归功于这种坚定和高傲。

这些难能可贵的品质,恰恰是中国的文学评奖所欠缺的。以这次获奖的作品《暗算》为例,其实这本书更适合拿个金鸡编剧奖,而不是茅盾文学奖。因为茅盾文学奖既不是历史小说奖,也不是影视文学奖,而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奖。虽说要兼顾题材与风格的多样化,但是“侧重于社会新人新事、时代精神的反映”,这才是茅盾毕生的创作追求。历数七届茅盾文学奖,也就前几届的获奖作品得到比较多的认同,而近几届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往往是今天公布了,明天就被人们遗忘得一干二净。这种因人设奖、因人修改评奖规则的做法,肆意地践踏了茅盾文学奖原本所奉行的价值和审美标准,无异于杀鸡取卵,最终必将严重地损害自身的声誉。

诺贝尔文学奖是茅盾文学奖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出了茅盾文学奖中现实主义创作的无力:没有独立的标准,像墙头草一样随风摇摆,玩弄平衡游戏。当然,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中国现今文坛的一面镜子——时代越发展,中国文学便离文学自身越远。

猜你喜欢
茅盾文学奖一面镜子评奖
一千零一面镜子
文学评奖与文学编辑的“艺术真实观”
一千零一面镜子
文艺评奖不能沦为“评奖文艺”
文化部:大幅压缩全国性文艺评奖 减少60%以上
文化部全面清理整顿文艺评奖
一千零一面镜子
一千零一面镜子
茅盾文学奖为何离读者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