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词达文,牵一发而动全身

2009-04-16 01:57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09年3期
关键词:鞋匠林肯词语

方 利

历来文人学者都非常重视用词。贾岛“推敲”的故事被传为古今美谈;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名满天下,而“绿”字又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练字的典范。作者如此别具匠心地遣词,目的就是由词达意,让所描写的景物更美,所抒之情更真,人物形象更具体,让细节处更具神韵,更值得读者品味。作为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细细地将文本中的重点词咀嚼上几回,让词在儿童意识里活起来,并成为儿童掌握知识的工具,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并且由此及彼认识词本身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

然而综观现在的语文课堂,词语教学往往被忽视,大部分教师对这一目标只定位在扫清阅读障碍上。有的借用工具书来了解意思,有的干脆死记硬背书本上的解释,孩子们虽然了解了词的意思,却不能在心中留下烙印,更谈不上如何运用了。如果我们平时能重视词语教学,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理解所学内容,并将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在积累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语感,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为语文阅读教学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点“词”成金,领悟内涵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认为,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出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如此: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能真正成为“语言”这棵根上长出来的参天大树。

在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王玲湘老师执教了《搭石》一课,其中的词语教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老师对“脱鞋绾裤”一词的教学可谓荡气回肠,点“词”成金,为学生体会搭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起了决定性作用。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

生:卷起来的意思。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生:脱鞋绾裤)人们收工就必须——(生:脱鞋绾裤)人们赶集就必须——(生:脱鞋绾裤)人们访友就必须——(生:脱鞋绾裤)。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生齐答: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纷纷回答:不便、麻烦、辛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

这样的回旋复沓,使学生不仅熟悉了词语本身,还把人们过小溪时的种种情景深深地烙入脑海,从而引领孩子兴趣盎然地体验,领悟词语所透射的内涵,在学生心灵中获得了持久的生命活力。

二、沉潜“词”间,品味体验

关键的词语是理解句子和课文的“桥梁”,教师只有灵活地创设丰富的语境,并相机点拨和导引,学生才能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用自己的心智来感受,使词与句的理解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感水平。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难忘的泼水节》一课中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笑容满面”这个词的。

师:课文的插图中除了周总理是笑容满面的,还有谁?请用上“笑容满面”这个词说一说。

生:傣族人民笑容满面地欢迎周总理。

生:傣族人民笑容满面地围在周总理身边。

生:傣族人民热情地迎接周总理。

(这位学生没有用上笑容满面,却用上了热情这个词)

师:笑容满面呢?我们把它找出来。

生:热情的傣族人民笑容满面地迎接周总理。

(在教师点拨后,学生用上了“热情”和“笑容满面”两个词说了一句话)

师:图上的人物你会说了,用上“笑容满面”说说爸爸妈妈或老师吧。

生:老师笑容满面地朝我们走来。

师:是说我吗?还有别的吗?

生:早上,我笑容满面地向老师问好。

生:过生日的时候,妈妈笑容满面地对我说:“祝你生日快乐!”

师:看到别人笑容满面的样子,我们心里一定很高兴;自己笑容满面的时候,别人一定也很快乐,让我们笑容满面地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吧!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指导学生运用文本语言的过程。粗略看一下,此教学片段似乎很平淡。教师借插图运用文本语言,接着又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语言,最后让学生带着这份感悟再次走进文本,但品词赏析的过程循序渐进,词语教学扎扎实实,整个教学过程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可谓“语文味”十足。像这样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反复潜心涵泳,让他们充分扎实地与语言文字交往,学生就能够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用自己的心灵去品尝、去琢磨,做到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从而在品味体验词语的过程中读懂课文,内化文本语言,提高语感水平。

三、穿行“词”林,整体感悟

每篇课文中总会有一些关键词或重点词。通过抓重点词的理解来拓展中心这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如《乡下人家》一文就可以抓住“独特、迷人”这一组词来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与乐趣。但有时,我们也可通过一组组暗藏在文本中的词语来达成阅读教学的目标。

在执教《鞋匠的儿子》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感悟林肯的智慧、宽容以及对父亲的敬重,我带着孩子们细细品读了林肯说的第一段话:“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师:读着这段话,你觉得哪个词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生:永远……永远……永远……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并想一想你从每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齐读)

生:永远说明时间长。

生:也说明林肯一直不会忘记自己是鞋匠的儿子……

很明显,孩子们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于是我马上做出了调整。

师:我们从“羞辱”一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参议员认为林肯的出身有辱总统的尊贵,也有辱他们这些出身上流社会的人的尊贵,他们认为林肯的出身与他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为什么林肯却还要一味强调自己永远是鞋匠的儿子呢?

生:因为他觉得父亲的手艺实在是棒极了,还挺羡慕的呢,所以他说,我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师:对,这是对父亲的敬重和爱戴。

生:他还觉得自己做总统也不可能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出色。他为自己有这样的父亲而骄傲。所以他说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

师: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生读)

师:这是对自己的出身而深感自豪的表现。那么面对参议员的羞辱,林肯又是怎么对待的?你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感激。

师:其实是羞辱,可林肯却说是感激,这又说明什么?

生:说明他对这些人不记仇,是个对人宽容的人。

生:说明他是个不会计较的人,很大度。

师:这样一个宽容待人、不计较的人,面对羞辱,能充满智慧地迎难而解,确实能赢得大家的掌声和拥戴,我们一起再读读这段话。

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巧妙地将一组词语联系在一起集中教学,使词与词不孤立,学生对其中任何一个词语的理解领悟都会成为理解其他词语的“助推器”。学生穿行在字字、句句的“密林”中,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去观照语言文字,沉浸其中,品味再三,由词达文,整体感悟,构建起了一个使心灵震颤飞扬的快乐过程。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词语教学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词语的理解、内化,联结学生已有的生活,化枯燥死板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通过词语的理解、内化,捕捉事物的生动与鲜活,入境动情,有所创见;通过词语的理解、内化,指导学生披文得意,意文兼顾,学用结合。由词达文,教师无痕地整合“三维目标”于立体化的教学中,引领学生立足于文本进行语言和精神的生发,最终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这样的词语教学是耐人寻味的,是让人置身其间而流连忘返的。

猜你喜欢
鞋匠林肯词语
怎样的鞋匠算是一个好鞋匠
林肯航海家Nautilus加州海岸限量版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哲学家与鞋匠
四颗补鞋钉
补鞋底只能用四颗钉子
林肯一季度在华销量破五千
林肯名言
亚伯拉罕·林肯:永不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