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陵重光

2009-04-19 04:11刘合心
山西文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临汾文化

刘合心

炎夏酷暑,为了尧陵的第二期工程建设,我又一次来到了这心仪的圣地。说不清来过多少次了,三十次?四十次?或许更多。但是每来一次,我的心中仍如先前一样充满了神圣和崇敬。转过一座山头,两幢望柱赫然高耸,神道即在眼前,道旁的石像缓缓移近,或站或卧,无不透露出守护者的森严。站在宽阔的停车场向前方眺望,陵区半岛上的红墙绿瓦尽收眼底。循台阶跨上陵前广场,一泓新蓄的清水横贯在大石桥下。水中倒影如画,将巍峨的陵冢和陵冢前的陵园全都映入其中。相映之下,陵冢更高大,陵园更壮阔,亦真亦幻,给人一种飘然若仙的感觉。目睹此情此景,我的心中不住地翻腾着热浪,禁不住自语:尧陵总算旧貌换新颜了!

初来临汾工作不久,我便前来观瞻尧陵。一路上,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是啊,临汾和我长期生活、工作过的运城往昔统称平阳,也称河东。在多种史书上记载,古河东为“三王之都”。“三王”即上古时期的三位令万世敬仰的君王尧舜禹。而临汾这古老平阳的中心区域就是帝尧建都的地方啊!在这里,帝尧钦定历法,敬授民时,推动了原始农业;广凿水井,抵御大旱,结束了人类“逐水而居”的历史;设立谤木,听取谏言,倡导了和谐的治世氛围;拜师访贤,实行禅让,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正由于如此,才使农耕大发展、社会大进步,才使各部落、部落联盟进化为地方性的国家,才使平阳成为万国林立的国中之国,才使华夏大地出现了国家的雏形。古老的中国就这样形成了,人类文明的曙光最早在世界的东方升起了!正由于如此,至圣先师孔子才在《论语》中赞颂: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一代史圣司马迁才在《史记》里长吟: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知如日,望之如云!正由于如此,历朝历代的皇帝才对帝尧无比尊崇,才在尧都故地重修了尧陵,再建了尧庙,使他的千秋伟业如山高,如水长,传续至今。毋庸置疑,拜谒尧陵就是沐浴中华文明始祖的圣灵。

然而,车过涝河水库就蜿蜒颠簸在崎岖的山路上了。羊肠小道时而挂在山腰,时而跌落沟谷,车过后腾起的黄尘弥漫了山间草木。好不容易到了,除了一座高大的陵冢还在显示着历史的厚重,其余的一切都显得荒凉而破败。一座即将倾倒的门楼,一片已经坍塌的山墙,一个被砖石填塞的门洞,好似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从断垣残壁间进入陵院,山门上的戏台已经塌毁,东边的廊坊和二层的观戏楼已没了踪影,西边倒是还在,可墙塌顶透,随时都有垮落的可能。正面的献殿还算完整,但是,跨进去一看,“文革”时在此办校遗留的标语仍在。看到这些,一股凄凉酸楚的滋味涌上心头,让我说不出的难过。更令人担忧的是,护陵的石堤也已破损不堪,绕陵而过的涝河水直接冲击陵丘,如遇山洪暴发,河水猛涨,陵冢随时面临着毁灭的危险,身为炎黄子孙、尧舜传人,真为之汗颜!

从尧陵归来,忧愁和焦虑一直困扰着我。我不明白,为什么千载辉煌的尧陵会在当代破败成这种样子?我更不明白,当今旅游业兴起,各地都在用名胜古迹招财进宝,有着得天独厚条件的J临汾为什么无动于衷?我的忧愁和焦虑止不住落在了纸面,这就是《尧陵一叹》。仅仅叹息当然拯救不了破败,必须用行动来改变现状。在这篇文章中,我写道:尧陵何去何从?笔者认为,从经济结构调整讲,全省已把“旅游经济”与“煤炭能源”一起作为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临汾没有理由不响应;从开发价值讲,尧帝陵高大巍峨,在已知的三皇五帝陵墓中独占魁首,与当前一些胡建乱造的“人文景观”相比,具有无可替代的开发优势;从文化品位讲,它当之无愧地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文化的源头,将无可阻挡地吸引着各地游客及华人华侨来寻根问祖。所以,尧陵的修复开发迫在眉睫: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了祭祀拜谒共同的先祖,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集力;为了传承“尧天舜日”的精神财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当然,也是为了扩大临汾对外开放,推动If缶汾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尧陵一叹》见报之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发出“修复尧陵、传承文明、告慰先祖、惠及子孙”的呼声。机缘凑巧。2006年春,我被推选为临汾市二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在我的倡议下,市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做出了尽快修复开发尧陵的决定。临汾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将尧陵的修复开发和尧文化的弘扬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并且决定成立尧文化研究与开发委员会,由我和政协主席常富顺担任主任,同时成立了尧陵修复开发工程指挥部,我被推到了修复尧陵的前线。一时间,肩上负荷了一副沉甸甸的重担。

如何才能光复尧陵,并将之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这是我首先思谋的一个问题。尧陵不是一般的古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既不能因开发而毁坏文物,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也不能为保护而阻止开发,限制旅游业的发展。如何兼顾二者,相得益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组成了文物、旅游等职能部门参与的考察组,前往炎帝陵、黄帝陵、舜帝陵等地观瞻学习。专家学者,见识非凡。我们请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担纲编制完成了《中国尧帝陵总体规划》,请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专家编制出了《尧帝陵保护修复方案》。至此,对尧陵“严格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思路明确了,原则确定了。

2007年,尧陵的修复工程列入全市重点工程,标志着一个荒凉破败的古迹即将告别往昔。如今,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尧陵已经焕然一新。回首往事,尧陵修复建设的日日夜夜历历在目。

上下齐心,矢志不渝,是胜利的根本保证。战幕拉开,市、区两级书记,市长、区长牵挂萦怀,屡次亲莅。尧文化研究与开发委员会多次开会研究,躬行其事。兴土动木无财力支撑只能是纸上谈兵。幸有两级政府相继拨款支持;洪洞、霍州、翼城、曲沃、隰县、大宁等县市,以及尧都信合、四通、临钢、华翔、广奇等企事业单位更是慷慨解囊;市四大班子领导成员,市人大、政协机关干部,尧都区各基层单位群众都有所贡献,从而确保了工程顺利进行。奋战在工地的建设者们战酷暑,斗严寒,将心血和汗水一起奉献给先祖的事业。尧都区文物旅游局的管理人员和工人一样,全身心扑在工地,夏天晒得身上脱皮,冬天冷得跺着脚走。面对缺石少料的困难,他们上浮山,下襄汾,跑洪洞,千方百计排忧解难。最为难忘的是,2007年腊月那场五十年不遇的罕见大雪,封冻了整整一个月。冬天的山上气温骤降,冰天雪地,只有袖手等待来年春暖花开了吧?没有,工人们打扫路面、添加防冻剂、搭建采暖棚、自制采暖炉,千方百计抗拒严寒,保质保量施工建设,谱写了一曲新世纪“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的高昂颂歌!

在尧陵施工紧锣密鼓进行的时候,尧文化的研究宣传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里程。大型全景式社科期刊《尧文化》问世,缜密的探究文章,让人耳目一新;精美的图片画面,令人赏心悦目。2007年

12月,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和我市尧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临汾尧文化高层论坛”隆重举行,专家学者登坛讲演,振聋发聩的声音至今令人记忆犹新:帝尧定都平阳开启了华夏文明,形成了国家的雏形;帝尧是民师帝范,文明始祖;临汾是中国的摇篮f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香港星岛日报》、《山西日报》、中国城市网、山西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出席了论坛,将专家学者的宏论高见很快传播到了海内外。2008年3月,由市人大常委会策划的大型音乐舞蹈史剧《尧颂》亮相上演。八幕大戏,气势雄浑,再现了中华文明晨曦初现时期的历史场景,再现了帝尧仁德爱民的思想光芒,在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首次演出,即获得成功。之后,演一场,火一场,好评如潮。帝尧第一次走出了典籍史书,走出了考古遗址,走上了舞台,形象地展示在广众面前。不久,《尧颂》又被确定为山西省庆祝国庆60N年进京献演剧目,并在9月初为首都人民献上了一道丰盛厚重的精神文化大餐。这一切都为尧陵的修复开发推波助澜,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尧陵重光了,尧陵新生了!经过近两年的紧张施工,2008年底投资6000万元的首期工程完成,尧陵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修复工程顺利告竣。新生的尧陵新不掩旧,修旧如旧,按照明代的布局、清代的风格,恢复了献殿、碑亭、配殿、戏台、碑廊、东西庭院以及山门。同时,修建了山门前的石桥,竖立了华表,兴建了牌坊。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牌坊对面长29,5米,高8米的赤龙琉璃壁画,栩栩如生的巨龙喷吐着多彩的水花,也喷吐出神话中帝尧出世的故事。民间的传说,典籍的记载,文物的昭示,在尧陵形成一体,形成华夏儿女心目中一座巍峨高耸的精神峰峦!

2009年清明节,春风和煦,山清水秀,万民公祭活动在尧陵广场隆重举行。随着震耳的礼炮响起,人们面向陵冢深深地鞠躬,鞠躬,再鞠躬。这是对先祖帝尧的礼敬,更是对中华文明的礼敬!这是告慰仁德爱民的先祖帝尧,更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洗礼!倘若帝尧有灵,定会含笑九天,感慨华夏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后继有人。据报道,清明节过后不久,尧陵上空祥云高悬,酷似一条七彩巨龙,散发出道道霞光……我不知道这神秘离奇的天象说明了什么,但我相信尧陵的修复定会使逝者神怡,万民心安!

是的,尧陵的修复重光给了我们继续开发建设的无穷动力。在不久的将来,尧陵会和黄陵一样成为寻根祭祖的圣地,成为世界华人向往的精神家园。当然,这还有待于尧陵二期工程的实施,祭祀大殿、祭祀广场的建设完成。规划已经成型,建设正在推进,一个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集文物保护、祭祀拜谒、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尧陵历史文化旅游景区亟待我们去建设,去完成。光阴紧迫,时不我待,我加快步伐朝尧陵走去,朝一座更具魅力的尧陵走去!

责任编辑白琳

猜你喜欢
临汾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临汾:抓紧防治玉米蓟马
临汾清廉地图
长治至临汾高速公路开通
谁远谁近?
文化之间的摇摆
“光荣的临汾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