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作家”刘合心

2009-04-19 04:11
山西文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源头散文创作

张 平

金秋十月,在临汾市曲沃县召开的山西省散文创作促进会上,刘合心先生送给我一本散文汇集《历史的星空》,并邀为之作序,我欣然应允。我同刘先生算是忘年交,他也是我向来十分尊重的师长。他新近完成的这本散文集,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读后很长时间了,依然让我思绪万千,感触良多,实在不吐不快。但因平凹先生大序在前,岂敢添足,遂忐忑其后,故为跋。

散文,虽说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但其形散而神不散,最能够直白作者的心灵感受。刘合心先生选择这样的文体,并长期乐此不疲,表现了他勤奋、善思、敏锐、真诚的精神和性格。这种精神和性格同其自由奔放而舒张有度、纵横捭阖而严谨有致的创作手法相融相生,成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作品气质。

大概是缘分吧。我的家乡在运城,我曾经在临汾工作,这与刘合心先生的经历几近相同。作者文中所描述的那方土地和那方土地上的乡风民俗以及它所蕴藏的文化,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了。古老而肥沃的晋南盆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文明的汁液,中华民族的大半部文明史似乎都在这里浓缩。悠久的历史积淀、厚重的文化底蕴,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刘合心先生的作品从史前的丁村人和尧舜禹到春秋五霸、战国枭雄,从两汉、隋唐群英到元明清,帝尧、虞舜、荀子、蔺相如、司马光、卫青、霍去病、关云长以及与他们相关联的遗址、文物,内容几乎贯穿、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整部发展史。他以史为据,纵揽上下五千年,探寻其发轫之源,挖掘其兴亡之因,形成了他“历史文化散文”的作品定位。《中国的源头》、《三晋的源头》、《临汾的源头》等文章的相继发表,奠定了刘合心先生在我省“源头作家”的地位。

写历史文化散文是一件分量很重的事情。它不仅要求作者具有高深的史学造诣,更需要有独立的思考、独特的见解和精辟的表述技巧。学成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并从政几十年的刘合心先生完全具备了这两种素质。长期的县、市领导岗位的工作,使他养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他在不断的思索、感悟、升华过程中,阐发出新的思想。这种思想渗透和影响了他为官为文的思路。以史为鉴、说古论今、思古阐幽、观照现实,成为他作品的又一特征。

刘合心先生是真诚的,这真诚的可贵在于他创作的态度和呈现给我们的文字。他的作品在内容上直表情怀、直抒胸臆,谋篇布局自然天成、不落窠臼,谴词造句如行云流水,不雕饰、不做作。《尧陵一叹》一文,透过文字就可以看到作者面对珍贵的历史遗存遭遇厄运而紧蹙的眉头,听到他沉重的叹息,感到他忧愤的情怀,其使命感、责任感充盈于字里行间;《伟人苟子》则把作者对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由衷的敬仰、尊崇和赞美之情表现得酣畅淋漓;而《探寻司马光》则以独特的视角,以一个全新的切人点,客观公正地评价了这位史学家的巨大贡献。这些文章从思想性到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实为不可不读之佳作。

不粉饰但见其华美,不堆砌但感其厚重。这便是刘合心先生的作品,这便是我喜欢和推崇《历史的星空》之缘由。

责任编辑白琳

猜你喜欢
源头散文创作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深化改革创新 强化源头治理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常回源头看看
《一墙之隔》创作谈
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
创作随笔
源头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