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危险教育 培养本质型安全人

2009-04-20 04:10付书军
现代企业 2009年12期
关键词:危险职工意识

付书军

“危险”是一个与“安全”相对的概念,是指有遭到损害的可能。危险教育是指对职工进行危险预知意识、危险预知能力、危险处置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职工成为想安全、能安全、会安全的本质型安全人的过程。

一、危险预知意识培养教育

1.危险预知意识。危险预知意识是指人在任何地方、做任何事之前,或发现某种情形时,首先对可能存在的“危险”作出反映的意识。换言之,就是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做任何事前,首先考虑是否有危险的思维习惯。也许“危险”客观上不存在,但是应养成这种首先思虑是否有“危险”的习惯。

当然,这种欲动先思“危险”的意识,有人可能认为是庸人自扰、杞人忧天,但它对我们一生平安起到最基础的作用,是第一道防线。有了这种习惯,无论是在生产中,还是在生活中,可以说树立了“安全第一”的思想,贯彻了各种安全理念,“我想安全”才会成为现实,“我要安全”、“我能安全”才有了牢靠的思想基础。

2.危险预知意识的教育培养。危险预知意识作为一种思维习惯,虽说是看不到的,但是应通过有形的形式去培养。我们平日里开展的活动,如“事故追忆会(报告会)”、编写安全警句、颂读企业安全理念、班组危险预知活动以及全局每季度开展的安全活动,都是具体的形式。严格地执行安全管理制度、有效地帮教“三违”人员,对员工危险预知意识习惯养成都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我认为一种习惯的养成,有针对性的训练应是更直接更有效的方式之一。

这里介绍一种训练方式——编写危险预知意识训练日志。编写危险预知日志,指要求受训者每天写一则或多则日记,其内容是当天在生活中或工作生产中的事,具体规式如下:

格式一:如果A,则B。A是指自己将要做的事情或发现的什么情况、现象等,B是预想可能出现、发生的危险;格式二:如A,则B,应C。A、B与上相同,C是针对可能出现或发生的危险采取的预防性措施;格式三:在熟练掌握上述两种格式后,可灵活的编写,不拘于形式,但是内容不能遗漏。

编写内容除了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事以外,也可以结合《规程》、《反事故措施》等的学习编写。因为《规程》或《反事故措施》包括事故处理预案,具体内容大多明确了在什么情形下应该、必须要怎样做,而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例如《蒲白矸石电厂防止电力产生重大事故的二十八项措施》中《防火、灭火基本措施》规定,禁止在油库、仓库、破碎楼及皮带走廊吸烟;及时清理输煤皮带及附近积煤,清理电缆棚架上和槽盖内的积粉,主厂房内架空电缆与热体应保持足够的距离,控制电缆不小于0.5cm,电力电缆不小于1m……这些条款都是写日志的素材。经过长期的编写日志,对职工危险预知意识的提高会起到积极作用。现在我厂在工会干部和群安员中已开始了这种训练实验,力求得到实效。

除了训练的方法外,再简要介绍两种有效的教育培养方法:

一是营造氛围,潜移默化。我们各级各类组织的管理人员,要首先树立“安全第一”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做任何事的时候,体现这种习惯意识。并且能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广大职工感受到这种意识充斥在自己周围,通过潜移默化,使职工养成这种习惯。全球工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典范杜邦公司以其骄人的安全生产纪录和经营业绩享誉世界。该公司的安全理念“所有的事故都可以防止的”深入人心,化作了员工具体行动。该公司召开新闻发布会时,主持人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提醒与会者安全通道的出口。在巴士上,提醒你抓好扶手、系好安全带的人,也许就是杜邦员工。简单的提醒是温馨的,也同时让人感受到了杜邦人“危险意识”(安全意识)、管理理念是多么深入人心。

二是安全管理延伸到8小时以外。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目前只停留在工作生产时间,对职工下班以后的安全管理是空白。这不利于职工危险预知意识的养成。我们要制定必要的措施,对下班以后职工的安全加以管理。因为员工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企业对员工的培养是付出了成本的。职工发生了事故,不仅影响自己的生活,也会给企业、社会增添负担,也影响正常的工作生产。企业的职工无论在上班时间,还是下班时间,管理者都应把他们作为企业的财富管理起来。

二、危险预知能力的培育与教育

加强职工培训管理,提高职工自身知识层次,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是增强职工安全能力——危险预知能力的关键。现在,我们各单位都比较重视职工的培训工作,“成功的企业首先是所学校,优秀的员工永远是学生”、“未来企业唯一持续的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竞争对手学习更快、更高”,这些理念为广大的管理者所认同,他们日常工作注意自身学习,改善心智模式,更新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开始重视职工素质提高工作——职工培训。但是现在多数单位对职工培训工作也只是流于形式,实效性比较差,表现在安全中,就是“无知无畏”的人并不少见。

提高职工培训的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建立职工素质提升激励机制。如鼓励职工学历上台阶、专业技术上等级,并将此纳入个人绩效考核,与收入挂钩。

2.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按照生产中需要什么,职工需要(缺)什么,安排培训内容,其中当然包含相关安全内容,以及生活方面的内容,如旅游安全、家庭消防。培训计划制定要结合工作生产实际,防止闭门造车,使职工能学以致用、立杆见影。

3.加强培训的系统性。职工培训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同时也要注意系统性,根据工作生产需要和职工实际,每年选择一个或数个工种,按照国家职工技术等级要求,对在岗职工进行系统培训,以提高职工业务水平。我局每年选择十个工种开展技术比武活动,就是一个范例。

4.关于职工培训方式。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是可以选择的。选择原则只有一个——就是培训实效性强。结合工作生产和职工实际,即注重解决眼前问题,也要关注长远目标实现。我们可选用现代培训方式,也可发挥传统优势,发动大家想办法。如在设施许可的情况下,进行模拟操作训练,见效比较快。再如我厂职工中开展的职工小技能训练中,采用“今天我教一招”、“今天我是老师”等活动,内容具体、实用,训练条件很简单,但是效果很好,大家一看一听就会。

5.加强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和设施建设,提高培训质量。

6.建立职工培训工作评价体系,对矿(厂)级区队(车间)培训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不断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培训,使职工成为熟知掌握安全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的人,成为能较为准确判断“危险”的人。

三、危险处置能力的培养与教育

危险处置能力,指职工对所确定的“危险”提出预防措施并实施,以防止或减少伤害的能力。也就是能够判断出某种行为或现象可能导致的伤害,也要能及时提出预防措施,防止“危险”变成现实,或是“危险”发生了,避免或减少伤害,这种的能力就是危险处置能力。危险处置能力是职工综合素质的体现,它源于职工的工作能力、生活能力和稳定的心理素质,而这些又来自于学习、实际钻研、实际锻炼和生活经历的积淀。因此,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应强化职工业务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具体到一个岗位,经常性的操作,只要多反复就能熟练,但是每一次操作都必须符合规范,防止习惯性违章出现。对于操作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的原由判断,运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正确逻辑分析,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找出问题,在进行处置时,按规程、工艺要求处理。这就需要多动手动脑,熟能生巧。善于总结,善于创新的职工,其能力提升会更快、更高。

提高职工危险处置能力,另外一个途径,就是针对生产中常出现或可能突发的事故,由职工参与制定预案。让职工熟悉反防预案,搞清楚自己在其中的职责。并对预案进行反复演练,不断完善措施,也使职工临危不乱、遇事不慌的心理得到训练,提高预防能力和危险处置能力。

四、危险教育工作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开展危险教育培养本质型安全人是工作整体,其构成要素包括“危险预知意识、危险预知能力、危险处置能力”三个教育过程。在具体工作中,要以整体为统领,“三个过程”同向推进,教育工作才能有成效。不能只作其中一个或二个过程,而忽略其它过程。

2.“三个过程”之间的关系:危险预知意识、危险预知能力、危险处置能力三个教育培育过程,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明确的。因为有区别,使它们三者各自成为有不同目标、不同工作内容的独立工作;又因为存在内在的联系,具体工作中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平均分配资源。要重视“结构优化”问题。具体讲就是对“三者”的计划安排和实施中,要结合单位和职工的实际情况,对“三者”从时间、人力、物力上进行统筹安排,使“三个过程”相互促进、协调推进。

3.处理“危险教育”与其它安全教育工作的关系。危险教育工作虽然是一个完整过程,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作为安全教育的一部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危险教育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应使危险教育它们相互配合、相互借力、资源共享,危险教育工作就能如虎添翼、加速进程。危险教育工作取得成效,企业的安全工作也就会迈上新的台阶,企业的其它工作也会得到促进。

本质型安全人的塑造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我们只有持之以恒地把职工作为安全生产的主体,不断强化安全意识,斧正不安全行为,改善安全环境,造就人、造福人,培养本质型安全人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作者单位:陕西蒲白矸石电厂)

猜你喜欢
危险职工意识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职工书画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喝水也会有危险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职工“获得感”这样来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话“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