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西安高新区发展 继续提升创新能力

2009-04-20 04:10
现代企业 2009年12期
关键词:科技园区支撑体系高新区

甄 东

我国高新区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对于西安高新区来说,如何实现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对其未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极为重要。中国共有54个国家高新区,目前,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力量。

西安高新区是国家高新区中创新能力最强的科技园区之一,其科技创新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保持强劲的创新能力,是其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所在。

目前,西安高新区的发展进入了“二次创业”的重要时期,如何突破瓶颈,不断提升其创新发展的能力,成为影响其快速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西安高新区创新发展的特点

西安高新区创新发展的特点,体现在九个方面:

(1)在规划定位上,通过对多种世界科技园区规划模式的比较分析,确定西安高新区要规划建设成为集科技研发、生产、支撑服务和科技人员居住、生活等为一体的,综合配套功能齐全的科技产业园区。同时,明确了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生态高环境、人员高素质、运转高效率、产品高技术、产业高效益的园区规划建设目标。

(2)在开发模式上,确定了“政策扶持、贷款起步、负债经营、滚动发展”的开发建设机制,形成了公司化的开发运作方式,成立并依托西安高科(集团)公司作为运作平台,突破“小财政、大建设”造成的资金限制瓶颈,探索了一条市场化的建设高新区之路。

(3)在开发区域布局上,遵循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建设高新区和有利于就近配置资源的原则,开创了“一区多园”的建设格局。

(4)在政策环境的营造上,省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十几个促进高新区建设、发展的配套政策,为高新区形成高效率的办事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5)在管理体制上,建立了高新区建设领导小组——高新区管委会——管委会各工作部门三级管理和领导体制;同时,确定了园区管理机构具有省市政府授予的市级经济管理和部分社会事务管理权,行政管理体制精简高效。

(6)在干部人事管理体制上,高新区管委会实行全新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岗位工资制、保障社会化的激励竞争机制。

(7)在中小企业的孵化、培育上,创办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大力引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和成果,促进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一大批中小科技企业在此诞生、成长壮大。

(8)在园区文化的塑造和培育上,高新区提倡并形成了开发区文化:鼓励创业、崇尚创新、激励成功、不畏挫折、扶持弱小、容忍失败。新型文化氛围为高新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9)不断创新是西安高新区发展的灵魂和最突出的特点。无论从精神层面还是制度层面,无论是管委会、入区企业、还是高新区的每一个人,创新是其恒久不变的行动和精神。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开发模式创新、技术创新、观念创新、思维方式创新,这一系列创新形成了高新区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通过对高新区发展的特点的分析可以发现,高新区发展的每一个特点,都体现了其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巨大创新能力。

二、制约西安高新区进一步创新发展的因素

(1)西安高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尽快弥补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规模与速度效益上与沿海高新区的差距。与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新区如深圳、无锡相比,在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差别很大,需要迎头赶超。

(2)体制创新的步伐逐渐缓慢,体制惯性、路径依赖延缓了体制创新的进程。西安高新区在产业主导的发展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政策优惠、土地开发、招商引资来扩大经济总量和壮大产业规模的,这种发展路径导致在有关部门中形成自我强化的路径依赖意识。走出路径依赖瓶颈是西安高新区向创新突破阶段转换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

(3)产业升级难度加大,产业配套能力低下制约新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配套环境主要是指一个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配套能力、以及一个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目前,西安高新区对区内高新技术产业链条布局的思路还不甚明确,政策引导不够准确,导致真正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还没有形成。例如,在项目的安排上也不是按专业化园区规划的要求定位,而是根据企业提出的需要选择项目地点,从而造成目前企业“扎堆”现象比较突出,这与产业集群的企业间分工形成巨大的反差。

(4)对企业的全方位服务明显缺位,影响企业效率。目前,高新区一厅式办公没有实行,一门受理、单轨运行和并联审批也谈不上,同时,管委会相关部门间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不通畅、协调不及时、管理不得力的情况。另外,管委会在处理与不同企业特别是国际型、外向型企业关系的过程中还存在简单化倾向。

(5)高端人才短缺,成为制约西安高新区发展的重要瓶颈。虽然西安高校密集,人力资源供给充分,但西安高新区缺乏高端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具有专门技能的熟练技术工人。例如,管委会缺乏熟悉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国际经贸理论与实务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企业不仅缺乏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企业高层管理人才,而且,领军型的科研人才也严重不足。

(6)园区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制约高新区成为世界一流园区的发展。衡量一个区域国际一体化程度的指标有跨国公司和国外知名企业资产在该区域全部资产中所占比重、该区域拥有外资企业的比例以及出口规模等。从这几个指标看,西安和高新区国际化程度明显偏低。

(7)园区的投融资体系不健全,完善高效的高科技企业融资平台尚未建立。西安高新区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但是,依靠市场手段为企业融资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园区自身融资造血机制还不够健全,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和房地产收入,高水平资本市场运作能力较弱;信用担保体系不够健全,影响了科技企业的发展。

西安高新区面临的这些瓶颈和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予以重视并积极应对。

三、西安高新区继续提升创新能力的思路

1.基本思路。抓住战略机遇,以完成“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实践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载体,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西安高新区要抓住国家重点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战略发展机遇,抓住经济全球化、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契机,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进入研发转移转型阶段、国家高新区升级发展阶段带来的挑战。

以完成“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实践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载体,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西安高新区在今后一个时期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重点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这一核心目标,展开发展思路,探寻发展路径,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创新发展。

2.西安高新区继续提升创新能力的路径。西安高新区要持续提升自己的创新发展的能力,就必须实现在发展模式、管理模式、增长方式、思维方式等领域的全方位再创新。具体分析,西安高新区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创新能力的提升。

(1)发挥竞争优势,围绕高新区的四大主导产业开展自主创新。西安高新区已经形成了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四大支柱产业。高新区要围绕四大支柱产业全面开展自主创新活动,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使高新区的这些产业能够成为全国的乃至世界的领先基地。

(2)以建集群为载体,实现产业集群培育与创新体系构建耦合互动。对西安高新区的“二次创业”来说,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是一项非常重要工作内容。国家高新区的性质、功能和所具备的发展条件和水平能够为产业集群和创新体系的耦合互动提供有效载体。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新区已经进入了产业集群培育与创新体系构建统筹互补、协调推进、耦合互动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西安高新区在建立优势产业的产业集群的同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3)不断进行开发模式和平台建设模式的创新。西安高新区的开发建设模式和平台建设模式(包括企业孵化平台建设、企业融资平台建设、园区公共事务管理平台建设等),在高新区的园区开发和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模式所存在的一些缺陷(如效率问题、公众问题等等),影响到高新区的发展。在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目标下,不断创新高新区的园区开发建设模式,不断完善平台建设和管理水平,就成为必然的要求。

(4)注重制度创新,破解体制惯性带来的制度创新的动力不足问题。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在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上有所作为,以适应高新区快速发展的需要。管委会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组织协调作用,不断加大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激发自主创新体系中各主体的创新活力,从而较大的提升整改园区的创新能力。

(5)加快培育高新区自主创新支撑体系,推动企业加快创新发展。高新区自主创新支撑体系有人才支撑体系、财税支撑体系、服务支撑体系、市场支撑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五个子系统构成加快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支撑体系的培育,将会直接加速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型创业企业的快速发展。

(6)把握产业动向,迅速培育并占领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形成新兴产业集群。新兴产业往往既能给企业带来高附加值和超额利润,也是新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的代表者、领导者。

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上,西安高新区应高度关注和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半导体照明产业、互联网产业(以及相关的网络游戏、动漫、网上购物等)、软件及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科技园区支撑体系高新区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遂宁高新区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安徽:打造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资本支撑体系
超重梁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要点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郑州高新区贾庄唐墓
实现中国梦的支撑体系
关于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探讨
新形势下科技园区规划理念及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