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珠三角的生态化发展

2009-04-21 03:09王玉清
开放导报 2009年1期
关键词:生态化珠三角文明

[摘要]生态文明为发展中的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指出了一条科学之路。作为世界工厂重镇的大珠三角经济区,未来不仅应该在经济增长中领先,更应该在和谐社会的建设方面领先,发展方向应是建设生态珠三角,成为生态文明从理念见于现实的试验田。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珠三角生态化发展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09)01-0089-03

[作者简介]王玉清(1968-),北京人,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合作。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文oikos,意思是居住的环境。把生态作为一个研究的对象,即生态学的提出,始于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aeckel)。早期的生态学理论,是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属于自然科学中生物和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

20世纪60年代起,一些社会学家提出“文化生态”、“环境决定论”、“生态系统模型和生态伦理学”等。在资本至上的工业文明下,这些社会科学理论都未成气候。尽管作为自然科学分支的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不尽如人意,但社会实践中仍然有把生态理念与人类生活相联系的尝试。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a Soleri)把生态学和建筑学两词合并,提出了“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并在位于凤凰城北70英里处一块860英亩的土地上进行生态建筑的探索,建设了阿科桑底工程。由此,生态学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影响日益增大。

进入21世纪,面对频繁发生的生态危机,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共荣。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的支持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人类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工业文明以前,人类的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严重制约,300年的工业文明则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达到极致,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极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制造了大量的副产品: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物种迅速减少、自然灾害泛滥。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资源、环境和土地已经无法支持传统的工业化发展,人类发展也不能局限于经济的增长。人类需要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与自然的共存和人类社会的和谐,需要新的发展模式突破“增长的极限”。新的文明形态应该遵循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并把这种和谐作为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活动自觉地以生态的承载能力为限制,即“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公社文明、农业土地文明、工业机械文明后的新型文明理念,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它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新型社会经济机制,实现经济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经济领域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表现在社会领域是民生和谐、俭朴简单的生活方式;表现在文化思想领域是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运用自然资源的社会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从狭义角度来看,如果工业文明是以机械化生产为基础的大规模生产和消费模式的体现,是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理想实现,生态文明就是以信息技术和生态技术为基础的生产体系再造,是人类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理想的实现。

二、生态化发展体系的建设

生态文明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密切相关。首先,自然生态环境的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没有自然生态环境的安全,人类就会陷入生存危机。其次,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生产体系的再造是人类社会发展可持续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和生态环保技术的发展使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生产体系的再造成为可能。有机农业、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都是变革传统生产方式的成功案例。再次,生活方式和文明理念的改变是人类享受文明进步的保证。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人们抛弃的是惟人类中心主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迎来的是可持续的、尊重自然的人类生存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人类自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把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内化于人类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中,最终达致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基于对工业化下人类生存方式的反思,生态文明把对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以延续人类后代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即生态化发展模式。

结合社会发展的结构体系和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的原则,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的社会发展应该包括四个相互影响的体系建设(如图1):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生态人居体系建设、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基础条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们重视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养育是缘于工业对生态的破坏,人类由此开始了生态文明的实践,是建设另外三个体系的开端。

生态人居体系是人类自觉使用生态文明指导人类活动(包括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方式)的开始,例如对居住环境的重视、建筑物的环保节能、公共交通的设计规划、生态社区或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等等。这是生态文明在人类生活中物化的开始,既是生态文明传播和生态技术应用的产物,也是刺激生态技术产品和生态文明生活方式的动力。从这个体系的建设开始,对生态技术和产品的需求会旺盛起来,生态经济体系的建设从而有了丰富的基础;同时人类开始自觉地成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了征服自然的意识形态,生态文化体系开始成形。而高级的生态人居体系,在自觉形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外,也将纳入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的生态社会理想。

生态经济体系是形成生态文明社会的核心内容,既是生态文明理念下物质文明的基础,也是生态文明改造人类发展模式的根本体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人居体系的建设为生态技术和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机会,也为生态经济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基础。随着社会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诉求日益高涨,生态技术和产品(如农业有机栽培和养殖、节能减排、原料的循环利用等环保技术)将在三次产业中全面推广和使用。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高效的循环经济和零排放工业共生体系的广泛建立,将使生态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开辟新的产品和设备生产,形成新兴产业。生态经济体系的建设,将彻底改变工业化发展模式中人类对自然的剥夺,人类发展将与自然界共荣共存。新兴产业的出现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标志着生态文明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

生态文化体系是生态文明思想传播的载体和成果。生态技术和生态经济的发展补充生态文化的内容,提升生态文化的认知;生态文化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创新将保

证生态化发展道路的科学性。生态环境体系和生态经济体系共同构成生态文明中的自然物质内容,生态人居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共同构成生态文明中的人文理想。当然,四个体系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是不同的。有些阶段市场机制能够起作用(如生态经济体系中的产业升级、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等),有些阶段市场机制是明显失灵的(如生态环境体系建设中的环保立法、生态人居体系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等)。因而需要政府和市民的积极参与,甚至是主导。

三、建设生态珠三角。

——从产业转移到生态化发展

上述发展模式已经在世界各地出现,中国也已经有了一些尝试。本文试图从珠三角的转型升级出发,结合前文所述生态化体系内容,探讨建设生态珠三角的可行性。

过去30年,珠三角经济增长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世界主要的制造业基地,但是,经济增长过程中也留下了环境污染严重、社会分配失衡等后果,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解决。目前珠三角面临经济进一步转型和升级问题,粤港澳的合作也面临从经济特区向“粤港澳特别合作区”转型,虽然行政体制不同、法律框架各异,但应该有趋同的文化价值体系、资源节约的生产体系、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以及和谐的社会民生,这不仅是珠三角生态化发展的开始,也是中国未来在资源约束下对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

首先,良好的经济发展保证了生态环境体系和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广东省计划在“十一五”期间投资490亿元建设环保生态工程,虽然仍仅限于环境保护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离生态化发展尚有距离,但已经有了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的目标。香港虽然尚未提出生态化发展的策略性政策,但政府于2008~2009年度斥资9306万港元开展为期5年的清洁生产伙伴计划,亦显示了对生态化生产(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视。

其次,粤港澳三地之间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区域性合作有一定成效,可以保证建设生态珠三角有良好的合作机制。在环境保护方面,粤港一直合作无间。不仅两地民间的环保组织密切合作,两地政府也在跨境基建以及跨境空气和水质监测方面有良好的合作。早于1982年,粤港两地已经成立“跨境联络制度”,携手解决双方关注的实务问题。治理深圳河;1998年3月成立的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就涉及粤港两地的重大项目,进行了研究和协调,环境治理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1998年9月举行的第二次粤港合作联席会议上,粤港政府就加强环境保护的跨界合作取得共识,发表了《粤港在环境事务方面的合作声明》,并对推行四项环保工作0制定了细节。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2008年8月s日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建立“绿色大珠三角地区优质生活圈”的构想,希望通过环保策略,提升两地的经济竞争力。“绿色大珠三角地区优质生活圈”在以往合作的基础上,将扩展至全方位的合作。除了以改善区域空气质量为重点,同时会加强开拓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清洁能源。引入国际先进技术管理资金改善企业清洁生产、改善珠江流域水质、加强自然保育及绿化工作。目标是把珠三角区域打造成优质生活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群。在经济整合方面,双方的合作更是区域合作发展的典范。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合作经验对建设生态珠三角的各个生态化发展体系奠定了制度基础。

再次,香港城市规划已经纳入相关因素,成为良好的生态人居规划示范④;东莞“滨海新城”规划也开始考虑生态建筑和生态社区的概念。最后,香港“绿色香港我中意”公益广告的大力宣传、内地“限塑令”等政策强化了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生态文化体系与生态环境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人居体系正在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生态文明正悄悄地在珠三角地区由理念变为现实。

经济的成功整合在珠三角区内形成了大量的货物和资金流动,同时也促成了商务人口的频繁往来。跨境基础设施的兴建,便利的交通和通关安排又进一步促进区内人口的跨境流动,加之CEPA促进港人北上谋职、置业,两地间教育合作以及香港老龄人口北上养老,内地人口南下赴港求医求学等等,区内的经济整合已经过渡到民生领域全方位的社会融合。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社会的融合将促使粤港澳三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的变化。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人类的活动,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应该遵循自然生态与社会公平的规律,自觉地革新经济机制、开发新技术、创建新产业,构造循环经济和产业共生体系,以实现生物圈的动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形成自然界的多元物种和谐、人类社会阶层的多元文化和谐、以及自然保育与人类发展的和谐。在生态化体系的建设中,珠三角还有很多欠缺,任重而道远。生态建设,将使这个地区再次成为中国探索发展道路的试验田——让生态文明从理念见于现实的试验田。

责任编辑垠喜

猜你喜欢
生态化珠三角文明
高中历史生态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化研究
珠三角,2012
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