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角度

2009-04-21 05:17吴志实
全国新书目 2009年5期
关键词:庙里和尚橘子

吴志实

阅读需要角度。角度和感觉常可划等号。

大仲马写《三剑客》,小仲马写《茶花女》,血缘的关系并不能改变各自的寄托。情感这东西,固然需要理智来稀释,但从纯粹意义上,它是人类内心最隐秘,也是最不易说清的。因此你只能感觉,用自己的感觉感觉别人,听别人的感觉来印证自己。这非常重要。就如同我们吃一枚橘子,有说酸,有说不酸,甚至有人说橘子很甜。人的口味的异同,很像我们阅读作品。作品的好坏优劣,普遍的标准虽有,而个人的理解、感受,也即不愿与人苟同的那部分,真的是所在多有。

有时候在书店翻书,忽然就被书中某段内容的别致所吸引,只这一点点的可取,便携书回家,夜深人静把卷细读,或会心或放肆的笑声就不能自制,让受惊的老婆大骂神经病。阅读的快乐因角度不同,常常会有发现。原来文章可以这么写!既然文无定法,阅读又何尝不该有多种角度?所以,对当今铺天盖地的书评之类,自己从来都不为所动。你不去亲自尝一尝橘子的滋味,把别人的感受代替自己的阅读,焉能有所斩获?

说读书的角度,其实是讲读书的方法,书给人思考和启发,不光是著书者有卓见,也要读书人有眼光。什么是讲故事的高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是常则,不新奇。“有个和尚,在从前山上的一座庙里,讲故事……”,内容虽旧,则属别见,形式上可取。我以为,只要能把故事讲得动听、滴水不漏,能牵着人的鼻子走,可能的话,能使人情动于中,神魂颠倒,那么,这就是所谓讲故事的“化境”。

因此书予人的共鸣,实在不需要耳提面命和仙人指路,特别是动不动就上升到什么“观念”。形而上的玩意儿,什么哲学上的意义,那都是上层经院里流行的符咒,离世俗太远也太累。大旗和虎皮,谁见了不心惶怕而退避三舍?由是便常忖,形而下的东西,身边的鸡毛蒜皮,倒说不定能烹调出可口的小菜,在这点上,白石老人的画是绝好参照。萝卜白菜、螃蟹小虾,品类无多,而能给人活色生香,这全凭师傅的手艺。当然也不能强求他人与自己同嗜,譬如我就欣然于古典的雅致,那种思接千载、水墨朦胧的意韵常常会感动我。可我也并不拒绝现代和后现代的“西餐”,油腻的中餐过后来盘水果沙拉,谁能说不爽口!视角的多元是最重要的,它可以拓宽你的心智,使你不囿于某些成见。

人生的感悟和生活的体验,总会给你的阅读带来变化,有时你会察觉,有时你会疏忽,然而可以肯定,10年20年前读过的东西,回头再去品咂,不论是时过境迁,还是阅历渐长,潜意识里,你都会于不觉中筛留住沉淀的那点东西,就是这点沉淀的物质,有一天,会蓦然间让你尝到久寻不得的惊喜,读书能读到此番快意,也就满足了!

最后想说,譬如一部红楼,多少人见仁见智!而你站在哪,高处还是低处,近观还是远瞻……你的感受所得,或许都源于你的角度。

猜你喜欢
庙里和尚橘子
橘皮猜想
三个和尚有水吃
小和尚
小和尚的烦恼
摘橘子
祈祷
沉下去,浮起来
瞎编
草莽皇帝朱元璋
小和尚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