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鳖腐皮病的发生原因与有效预防

2009-04-23 08:12赵春光
科学种养 2009年4期
关键词:龟鳖皮病体表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养殖动物疾病防治的用药控制,已成为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龟鳖是抗逆性很强的爬行动物,一旦得病很难治疗,所以疾病的预防是保证龟鳖产品质量、降低养殖成本的新技术。笔者根据多年的养殖经验,通俗系统地将龟鳖疾病的有效预防介绍如下,供参考。

龟鳖发生腐皮病后,不但影响成活率,而且治愈后也因体表留有疤痕而影响销售价格。现把该病的发生原因与预防介绍如下:

一、龟鳖腐皮病的主要症状

1. 真菌引发的腐皮病症状

在龟鳖稚、苗、种阶段,鳖苗体表的裙边与颈部、龟的腿部与颈部在水下观察可见白色絮状的斑块。而大多鳖在春秋外塘养殖发病时,在其体表的颈部、腿部可见到白色或灰白色絮丝,呈簇状团块。以上发病鳖病初行动迟缓,但还能进食,严重后停食,有的飘在池角水面,有的趴在食台上不动,大多最后因并发其他疾病而死。

2. 细菌引发的腐皮病症状

临床上可见鳖稚、苗、种阶段的鳖白点病和龟烂爪白眼病等,患病苗种体表和脚爪有大量点状黄白色渗出物,有的龟鳖苗可见眼睛红肿、眼珠发白、鼻端发白等。养成阶段的患病龟鳖多表现为烂颈、烂脚、体背疥疮等,病情严重的体背穿孔烂甲,有的颈部红肿、脚爪脱落。发病龟鳖大多食欲不振、行动迟缓,严重的趴在食台上,不久就死亡。剖解可见肝肿大、质脆并呈大理石状,多伴有腹水症状。

二、龟鳖腐皮病的发生原因

龟鳖腐皮病主要是操作不当、养殖环境恶化及寄生虫侵袭导致龟鳖体表损伤进而感染病原菌所致,此外,养殖密度过大或投喂营养不全面的饲料也易诱发腐皮病。引发腐皮病的病原真菌大多为毛霉、水霉、肤霉、绵霉等水生真菌,细菌有嗜水气单胞菌、假单胞杆菌、爱得华氏菌等。

三、龟鳖腐皮病的有效预防

1. 真菌引发的腐皮病的有效预防

①认真操作。由于真菌感染的首要条件是龟鳖体表损伤,所以一定要认真操作,避免损伤龟鳖体表。操作时除要轻拿轻放、带水操作外,还应尽量减少操作环节。

②把好体表消毒关。选择使用的消毒药物不但要低毒高效,而且要既抗细菌又抗真菌。生产中常用能破坏病原体渗透压的食盐溶液,一般稚、苗阶段所用浓度为2%,种、成阶段所用浓度为3%,浸泡消毒5~10分钟,效果较好。也可用市售的碘制剂按产品说明使用。

③调节好养殖水温。真菌最适生长水温为18~26℃,所以在工厂化养殖环境中可把水温调到30~31℃,这样不但利于龟鳖的活动吃食,也能抑制真菌的生长。

④适度肥水。适度肥水,使水的透明不高于20厘米,也能控制真菌的生长。

⑤杀灭寄生虫。一般寄生虫侵袭后极易感染真菌性疾病,特别是野外池塘养殖时,一定要定期杀灭寄生虫。

2. 细菌引发的腐皮病的有效预防。

①规范操作。苗种阶段的生产操作应避免龟鳖体表损伤,引种运输时装载应平铺单层隔放,不可叠堆,放养和分养一定要带水操作,因龟鳖在水中时脚板以蹼的形态活动,不露锋利的脚趾尖,不会互相抓伤体表。

②投喂营养全面的饲料。投喂的饲料一定要营养全面,必要时应测定一下饲料中钙磷的含量,如不足应添加维D钙或肉骨粉补足。

③合理放养密度。合理放养密度,及时分养调整密度,并在放养和分养时做好龟鳖体表消毒。

④搞好水生环境。搞好水生环境,室内养殖的除用吸污器去污外,还应常用生石灰泼洒调节。如是室外养殖,除泼洒生石灰外,有条件的应定期换水,夏天高温时最好每5~10天换一次新水,换水量为1/3~1/2。

⑤定期消毒池水。定期进行池水消毒,以减少养殖水体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

⑥杀灭寄生虫。

作者简介:赵春光,水产高级工程师,浙江杭州龟鳖研究所所长,从事龟鳖鱼类科研和生产工作30余年,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国内著名的龟鳖专家。在省和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专业文章230余篇,出版专著7本。现在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中华草龟良种快速繁育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联系地址:浙江省萧山区商城西村3-2-102,邮编:311201。

猜你喜欢
龟鳖皮病体表
推动龟鳖产业精深加工发展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例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来自一线的声音! 泥鳅、牛蛙、龟鳖等被一刀切禁售,整条产业链受重创
磁共振病灶体表定位贴及临床应用研究
脂肪抽吸术在体表脂肪瘤治疗中的应用
中华鳖常见病害图谱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