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课堂

2009-04-23 08:12
教师·上 2009年3期
关键词:诗意师生生命

嘉 影

朱永新先生的专著《走近最理想的教育》中的这几句话深深的打动着我:“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跳昂奋地工作;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探索。”

我一口气认真读完这本由专家型领导撰写的充满教育理想和愿景的专著,我久久不能平静。于是我不由得按着书中《走近最理想的教育》的“标准”去叩问自己的灵魂:我是不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我有没有追求课堂的诗意?通常而言,教师的职业感受总是以“苦”为先。但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的蜡烛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应“照亮”自己,乃至“照亮”社会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投入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境界中去,寻求一种生命的意义、追求的乐趣呢?如果我们把这种生命的意义、追求的乐趣称之为“诗意”,那么,课堂诗意来自于师生“众里寻他”的投入。教师应当把“职业”看成“事业”,把课堂视为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进行全身心的投入——投入理想,投入信念,投入人格,投入情感,投入个性,投入热情……投入整个生命。课堂要拥有“真我”——而不是出众的外表,也不是照人的丰采,更不是新潮的发型和时髦的服饰,而是像名字一般独立的个性……

课堂要有“非我”——它不同于日常状态,它处在比平时更充实、更准确、更自信的状态中;不是一般的自然人,而是教育文化的载体……

课堂要做到“无我”——作为一个向导,言语、神情、举止,全是为了传达教学目标中的知、情、意,一旦传达到位,就要遁身而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去发掘,自己去创造……

课堂的诗意来自于师生心有灵犀的融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金钱和权力的冲击,永恒的话题如恋爱、婚姻、家庭、事业等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物质的影响。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当代中学生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需要交流,需要沟通,需要理解,需要宣泄,需要慰藉,他们把课堂作为情感通道,把老师和同学作为诉求对象,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在师生精神世界的情感领域力求融通,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师生情感世界的融通有赖于传统师生关系的变革,即: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成为能够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对付大量信息的向导或顾问,甚至进一步成为学生中的“一个”,参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征得大家的赞同,而不是自视权威,高高在上,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准学生的脉搏,步入学生的心灵,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撞击,课堂才能有“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教学效果。

课堂诗意来自于师生轻舞飞扬的创造。课堂教学中的诗意并不单指那些收入语文教材诗歌单元中让人反复吟咏、细细咀嚼的篇什,而是指那些赋有内在本质的哲理和思想。师生在课堂上的美学追求应当是以自己的知识积淀和人生经验为基础,发现、开掘并创造出这一诗意。对于教师而言,这需要机变,需要巧构,需要创新,需要灵感的轻舞飞扬。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对于那些具有幸福感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职业,而是生活的本身、生命的意义!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便是一枚果;但它应当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教师一旦真正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那么,他就会用智慧开启思维,用创造开拓未来。他就会在付出青春年华,付出苦汗热血的同时,收获桃李芬芳,收获自我实现!……而这一切中的一切,有个很重要的立足点,当是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学科,热爱自己的学科。我是数学老师,我一向认为,数学教学既是一片海,又是一座山。我们在这里赶紧海、爬山,不必以扭曲自己、改变本色为代价,我们既要能收获几朵浪花,几串彩贝,几行足印,又要能采集山珍和草药。我教数学,喜欢在每届新接学生之时,用整整一堂课的时间告诉他们:“如果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那么,数学就是那七彩斑谰的虹桥,是通向科学殿堂的天梯……”是的,我想让学生们知道,数学很重要,语文也很重要,二者的作用不可替代。因为,语文特别关注它的人文情怀,而数学则更突出它的科学精神,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人”字的元素构筑是人文的一“撇”和科学的一“捺”,两画组成。两画中任缺一笔都不能构建完美的人格特征,无论是数学,还是语文,他们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尽管当前的基础教育受到的批评、责难,乃至谩骂,但作为一个教师,在不盲从起哄的同时,确也应当来一次自我批判。这批判是思考,是审视,是立足于热爱的一种涅磐。基础教育确实存在问题,仅以课堂为例,不少语文课堂干枯、古板,数学课堂则抽象、深奥,令人可怕地乏味,甚至面目可憎;而作为语文课堂生命和本体的诗意,正如泥土之于植被般的大量流失;语文教师缺少自身的哲学意识与诗意审美感受,数学教师则缺乏对科学思想的领悟与解读,课堂教学缺少美学的追求;课堂教学常常只在一个层面给学生读解,甚至拿了一根“标准化”的绳索,给学生的思想来了个五花大绑,捆得严严实实;尤其是“悟读”,教学缺少创造,缺少发展,缺少联系时代、融通中西和贯通古今。

破而不立是不行的,光批判不建设是错误的。从破到立,从批判走向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幸福的过程。就课堂教学而言,其问题是应当解决,也是可以解决的。如果把整个课堂比作河床的话,那么师生的情感、灵气和悟性无疑是浮动在整个河床上面最耀眼、最灿烂、最动人的浪花,但如果没有河水的流动,就会很快消失或枯竭。阅读人生的各种经验和体验是师生情感、灵气和悟性充分表现自由流动的基础,它构成了课堂诗意最坚实的河床与有生命力的潮汐。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养”,“学养”是产生课堂诗意的关键,是学科回归本体的前提。师生要贯通古今去读书,这样才能铸就“学养”,课堂要纵横千里去勾连,教学要纵览古今去设计,这样才能构成“诗”境,课堂便成为诗意的海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愿我们以满腔的热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去构建充满激情诗意的课堂,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责任编辑:罗晓丽)

猜你喜欢
诗意师生生命
诗意地栖居
被耽搁的诗意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麻辣师生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