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得快乐 学得开心

2009-04-24 09:51蔡林飞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学具圆锥圆柱

蔡林飞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引导学生使用学具操作是学好数学、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通过操作与实践,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不仅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而且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学具的辅助教学,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借助学具操作,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学具的操作性强,学生用起来得心应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把课堂教学回归为探索知识的原型,把学生带入探索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亲自参与探求新知识,扮演一个“发现者”的角色。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践去获得新知识,使他们处于积极的创造性状态,主动动手操作,将感知和思维结合起来。这样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思维空间,既重视知识产生的过程,又重视结论的概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特征时,学生可以先用手摸自己的学具,感觉到:(1)圆锥有一个顶点——尖顶就是它的顶点;(2)有一个底面——底面是个圆形;(3)侧面——是个曲面。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推导时,先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几次正好倒满。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不一会儿就得出结论,教师把学生得出的结论写在黑板上: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接着再用底与高不等的圆柱和圆锥学具,按上述步骤做第二轮实验,结果两者的体积比根本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疑问,仔细观察两次实验所用的圆柱和圆锥学具,认真思考,寻找原因。学生终于发现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柱体积才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然后教师用彩色粉笔在得出的结论前填上“等高等底”四个醒目大字,接着再让学生用等高等底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装红色水分组实验。

这些过程如果没有学具的帮助,教学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而有了学具的参与,学生不仅理解了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而且懂得了通过现象看本质。整个教学过程,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获得清晰的感性认识,效率高,效果好。

二、运用学具操作,让学生在玩中学

我们不妨把学具操作通俗地称为“玩”,因为对学生而言,说“玩”远比说“操作”更容易让他们兴奋,使他们有极高的兴趣参与。

1.课外“玩”与课内“玩”相结合。

儿童好奇心强,对什么事物都感兴趣,必须摸一摸、试一试、玩一玩,方可得到满足。有些学具教师只在新授课上才发给学生,希望学生能按照授课的需要该动的时候才动,而实际上很多学生在不该动的时候去动,叫他注意听讲也不听,心思还在学具上,时常乘教师不备偷偷地动一动,确实影响学生听课。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想玩,而在课堂有限的40分钟内,确实不能给予太多“玩”的时间,这就需要做到课内“玩”与课外“玩”有机地结合起来。

授课前,教师不妨把学具提前几天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外先玩几天,因为学生的课外时间比较充足,学生互相之间的交流和模仿能更多一些。教师可在“玩”法上给部分学生做些提示,这样很快就会在其他学生间传播开来。初玩时,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仅仅是为了玩而玩,随着玩的深入,学生就会从关心玩的过程发展到注意玩的结果。在玩中,学生以多种感官的参与、丰富的体验形成了初步的概念,为知识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那么,在课堂上,学生的兴趣不再是操作学具,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升华从学具中得来的体会。

2.教师“玩”与学生“玩”相结合。

把学具提供给学生,但不能让他们盲目地玩,而如果给学生提供了太多的条条框框,又容易使他们丧失兴趣,且不利于思维创造力的开发。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处理,与学生们一起玩,此举必然会赢得学生们的一片欢呼。教师在与学生们玩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这样,既可以保持学生的创造性,又可以保证探究活动的目的性。

对于口算练习,以往形式枯燥单一,学生不感兴趣,学具中提供的赛车游戏棋,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课间教师经常性地和学生来上一盘,或引导性提问:“谁是咱班的‘赛车高手?”这样必能在班上掀起“赛车”热,利用教师和学生一起玩,在课间的玩乐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同时,师生一起玩,不仅有助于缩短师生之间情感的距离,产生友好、亲近、信赖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精神饱满、智力活跃。

三、利用学具操作,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创造火花

“科学始于好奇”。小学生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这正是引起学生创新的内在动力。因此,巧妙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唤起求知欲望,点燃创造的火花。

例如,教学“6的认识”一课时,教师没有急于切入正题,而是利用学生天性好动和好奇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先用手中的6根小棒摆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学生兴趣盎然,很快摆出了如正六边形、电视机模型、篱笆等图形。教师趁机启发学生思考:“6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用小棒摆一摆、比一比,看谁的摆法最多!”这里,教师巧妙地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把学生由直观操作引入抽象分析,无形当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时,学生的兴致更高了,个个聚精会神地寻找合成6的几组数。紧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摆的方法,学生很快发现规律并找出组成6的几组数。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互相讨论认识了组成6的两个数、三个数……甚至6个1组成6。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集中练习两个数组成6的几组数,为计算加减法打下基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由饶有兴趣的直观操作到后来的急于探索奥秘,每一次新的发现都令学生兴奋不已,充分品尝到了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提出了课本上没有的独到见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学生的创造火花。

总之,教学活动必须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小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是以他们的感性认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还不发达,只有把具体的感知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才有助于他们掌握抽象的概念和发展抽象思维能力。而学具的直观性、可参与性和实践创造性,在数学教学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广大教师应积极探索,充分挖掘学具教学的潜能。

猜你喜欢
学具圆锥圆柱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
圆柱壳的声辐射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