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俄关系全面深入发展的动力分析

2009-04-24 09:51潘正祥
江淮论坛 2009年2期
关键词:中俄关系格局动力

潘正祥 昝 赟

摘要:苏联解体后,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抛弃了共产主义的俄罗斯和仍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之间的关系非但没有恶化,反而顺利发展,进而使目前的中俄关系“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1]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无论在中俄两国国内、还是在国际大环境中都存在着促使其全面深入发展的强大动力。

关键词:中俄关系; 动力; 格局; 利益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志码:A

中俄互为最大邻国和重要战略合作伙伴,都是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有着许多共同的利益。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俄关系的发展更加令世界瞩目。从2001年7月双方元首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定两国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到2004年两国彻底解决边界问题,再到2008年5月刚刚就任两周的俄罗斯新总统梅德韦杰夫首次出访的国家便是中国,中俄关系几乎每年都要跨上一个新台阶,成为世界大国关系中最为积极、最为顺利和最为稳定的一对。

一、国际格局的大变动是导致中俄相互靠拢的直接动力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局势朝着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生重大变化,俄罗斯的战略活动空间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东欧剧变,华约解散,使俄罗斯的防御前沿向东后退了1000公里,俄罗斯失去了与西方的缓冲地带;苏联解体,其境内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又使俄罗斯的防御前沿再次向东后退了1000公里,俄罗斯的西线几乎全部直接暴露在西方面前。更为严酷的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产物北约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军事集团组织不但没有被取消或削弱,反而更为强大,甚至原属华约成员国的东欧国家如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家也纷纷加入。随着北约大规模地东扩,使得北约的战略前沿直抵俄罗斯边界,对其国家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由于国家解体造成的国力衰退和国际地位下降,面对西方咄咄逼人的攻势,20世纪90年代处于政治动荡和经济困境之中的俄罗斯无力与之对抗,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北约东扩这个既定事实。然而,1999年北约悍然轰炸俄罗斯的传统盟友南联盟为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敲响了警钟,使其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安全环境和对外政策。为平衡在西线直接遭遇的强大挤压,俄罗斯需要稳定的东方。在这种态势下,维护与发展中俄关系对俄显得尤为重要。俄罗斯需要将中国作为战略依托,缓解地缘安全压力。

另外一个方面,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政治影响力、国家经济力和军事实力远远超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美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一度急剧膨胀,可以说,美国的全球力量首屈一指,在军事方面无可匹敌,在经济上是全世界的火车头,在科技上保持全面领先,在文化上也有较强的吸引力。不仅如此,美国还利用其军事优势和科技优势,利用其在国际组织中的制度优势和话语优势,利用其文化传播优势,全方位地插手国际事务,到处干涉别国内政,世界格局的结构由此陷入严重的失衡和不稳定状态。

失衡的结构,自然产生平衡的需求。在这个由于美国的超级地位造成的失衡结构中,中国和俄罗斯处于相似的不利状态,这使两国产生了共同的结构性相互需求,并由此派生出一些重要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立场。如中国同样反对北约军事干预和武力肢解主权国家南联盟,反对美国单方面主导和控制世界,反对美国干涉别国内政等。中国和俄罗斯相对于美国都是弱国,对于弱国来说,弱弱联合、互相倚重是达到平衡的一种自然选择。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中俄国际合作的发展是国际格局失衡的自然产物,是一种结构的需求,中俄联合以平衡世界力量格局,改善自身的战略地位。这一过程不管主观上怎么阐释,但客观上平衡的对象就是美国。换言之,美国因素是促成中俄在建立冷战后国际秩序中结成战略伙伴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一。[2]对于不让国际格局过于失衡这一点,中俄两国也不讳言,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在其联合声明中不无自豪地宣称,为维护本国、地区和全球安全,“中俄两国迄今在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问题上所进行的合作是令人满意的”,在这方面双方今后还将继续密切协作与加强合作。[3]

经过改革与创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大国,俄罗斯也已重新获得世界大国地位,在看得见的未来,中俄两国都会越来越强大。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尽管2008年的“金融海啸”猛烈地冲击着华尔街,美国却仍然保持着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对于俄罗斯而言,来自美国和北约东扩的威胁,现在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比上个世纪末更为严重。2003年,北约又将前苏联的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纳入其势力范围。2008年4月,在北约峰会上美国还提议将独联体国家当中的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纳入北约成员行动计划,只是因为某种原因遭到欧洲各国的反对而未果。不过根据现实情况判断,这两个国家加入北约是迟早的事。美国与北约国家在政治上还通过“颜色革命”向东欧、中亚和独联体国家渗透,扶持所谓“民主势力”,企图取代现政权。这些都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提出了直接挑战。中国也面临着程度不同的安全威胁。例如,按照“一国两制”实现国家统一,似乎时常遭到来自美日同盟的战略干扰。很显然,中俄共同面临的国际环境压力将长期存在,双方通过协作与合作来增大各自的战略回旋余地,减弱来自美国与西方的压力,并塑造良好国际环境的共同利益诉求和责任诉求也将长期存在。

二、非传统安全的威胁是促使中俄密切合作的主要动力

两极格局终结后,东西方之间的严重对峙消失,国际形势由高度紧张走向总体缓和。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顺应缓和潮流进行了相应的战略调整,纷纷减少军费开支、削减军队员额。但两极格局下所掩盖的各种矛盾开始显露出来,各地区因民族、边界、资源、领海、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等原因而引发的争端呈上升趋势。有资料显示,冷战结束后每年发生的地区危机、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的数量远远超过冷战时期。据统计,1945年至1989年的东西方冷战时期,世界各地发生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为197起,平均每年四起。而冷战结束后的头八年,平均每年发生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就迅速窜升到每年10起之多。[4]此外,冷战后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威胁和挑战,例如,核武器和导弹技术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国际有组织犯罪以及毒品和武器走私异常猖獗,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势力抬头,严重威胁着国际和平与安全,对全球及地区的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类非传统性的威胁与传统的军事威胁有着明显不同,它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目标、场所、时间、方式等都非常不确定,并具有了国际性的特点,成为全球的公害。

就中俄来说,两国均面临着民族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威胁。从中方看,对我国民族地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国家安全构成危害的民族分裂主义主要是来自新疆、西藏等地的“东突”和“藏独”分裂主义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及境外国际敌对势力。在俄罗斯特别是车臣地区也同样存在着民族分裂势力,他们与俄罗斯境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恐怖分子相勾结,企图达成从俄领土分裂出去的政治目的。在实施手段上,恐怖主义势力在俄、中两国境内发动了多起危害严重的恐怖袭击和劫持人质事件。此外,处于俄罗斯与中国之间的中亚地区,近年来包括民族分裂主义在内的“三股势力”甚嚣尘上。这些都对俄罗斯南部和中国西北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地区发展造成了重大威胁。[5]这类跨地区、跨国界、境内外相勾结的威胁防范起来极为困难,单纯的传统军事手段有时对它无能为力,一个国家的力量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国家间的有效合作,尤其是中俄这样的大国之间的有效合作,以维护两国周边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为本国的国家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对确保中国西北边陲的安宁和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以及俄罗斯西南边境的稳定,都具有重大意义。俄罗斯需要解决周边安全问题,中国需要解决台独、疆独、藏独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上,中俄两国只有从对方才能获得坚定、有力的支持。

“9·11”事件的发生,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美国遭到史无前例地袭击,“美国本土安全神话”为之彻底破灭,表明以国际恐怖主义为代表的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已经被带进21世纪并日趋严峻。另一方面,“9·11”事件的反作用,使得中俄增进良性互动和密切合作的动力更为强劲,中俄成立了双边反恐工作组,在反恐合作方面成果卓著,并多次联合举行反恐军事演习。特别是在2005年和2007年分别举行的代号为“和平使命-2005”与代号为“和平使命-2007”的联合军演中,中俄两国军队先后深入对方境内参加反恐军事演习,充分显示了中俄的军事互信程度。这与上个世纪60~70年代,中苏两大邻国处于政治上尖锐对立,军事上严重对峙,甚至兵戎相见、流血冲突的极不正常的状态,有着天壤之别。

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不仅传统安全问题远未解决,而且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在一些地方,甚至超出了来自敌对国家的军事威胁。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和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中俄两大邻国在合作反恐、反分裂、反宗教极端势力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需要肩负起自身应该承担的与实力、利益相匹配的国际责任。由此可以预期,推动中俄关系深入发展的国际动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存在。

三、中俄内生的利益诉求是推动两国关系深入发展的根本动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中俄关系如此迅猛深入发展,其根本因素还是在于中俄两国国内存在着强大的内生的动力。这种推动中俄关系深入发展的内生的利益诉求来源于历史经验的总结,特别是解决边界问题和加强经济合作的现实需要。

历史的经验是中俄关系深入发展的力量源泉。在国际关系发生史上,中俄直接交往的历史并不长,从1689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算起,不过三百多年。其间,既有友好交往,也有矛盾冲突。1840年鸦片战争后,沙皇俄国是通过侵略和不平等条约攫取与掠夺我国领土最多的西方列强。超过15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割让与沦丧,既是满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结果,也是沙俄强加给中国人的不堪回首的苦痛。然而,二战时期中苏成为同盟国, 共同抵抗法西斯的侵略, 维护了各自的国家独立和安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两国更是亲如兄弟,关系密切。这一时期,中苏两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威望也在不断提高。但是,1960年代中苏反目成仇,剑拔弩张,直到1989年两国关系才实现正常化。此时的中国由于邓小平及时发动改革才迅速摆脱困境发展起来,而苏联却病入膏肓随即解体。历史表明, 中俄作为两大邻国, 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边界问题的顺利解决亦为中俄关系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正如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所说,在国际关系中,边界问题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6]中俄两国是世界上拥有边境线最长的邻国。两国边界问题,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岁月里,一直悬而未决,如鲠在喉,曾经导致无数的危机和冲突,成为影响中俄关系深入发展的关键因素。上个世纪90年代,俄罗斯实力急剧衰落且陷于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中,其国际地位和影响亦严重下降,中国则开始进入其近代以来最强盛的时代,而且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中俄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明显变化,总的来说是中国的影响在上升,俄罗斯的影响在下降。中国没有利用自身国力的增强在历史和领土问题上给俄罗斯制造麻烦,相反却做出了重要让步,并关注俄罗斯的改革进程,希望它能尽早摆脱困境。俄罗斯也报以相应的回应,在一些问题例如边界与领土问题上做了某些让步。中俄关系迅速升温。1996年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双方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友好关系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为中俄关系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2004年签署《补充协定》,就中俄边境最后两块未能协商一致地段的边界线走向问题达成了协议,从而解决了300年来中俄交往史中产生两国恩恩怨怨的主要根源边界和领土问题。中俄之间4300公里长的边界问题的彻底解决,是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睦邻合作的可靠保障,是对亚太地区及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作出的重要贡献,为世界各国和平解决复杂敏感问题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经济利益是当今国际社会维系国于国之间关系稳定发展的首要因素。在中俄双边合作内容已由俄罗斯独立初期注重解决边界和边界安全问题转向更加重视经济合作的今天,推进中俄关系深入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来源于双方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相互需求。对于中俄经济合作之间具有的这种互利共赢的相互需求或互补性,中俄双方早就有共识。200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就曾指出,“中国有广阔的市场,有众多优势产业和先进技术,投资能力不断增长。俄罗斯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工业、科技基础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双方经济互补性很强,全面发展经贸合作是两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7]当时正在中国访问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对此深表赞成。特别是在能源问题上中俄两国的相互需求更是显而易见的。能源是经济发展的血脉。对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的中国来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导致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而石油进口渠道和进口方式的多元化不足是中国能源安全的重大隐患。俄罗斯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和唯一不需要进口能源并拥有丰富能源的大国。中俄能源合作既为俄罗斯找到了可靠的能源销售市场,也为中国开辟了一条安全的石油陆路进口管道。除了经贸和能源,中俄在科技和人才交流方面的互补性也很强,潜力巨大,合作前景广阔。

新世纪以来,中俄两国都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社会改革。稳定政局、转变体制、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两国面临的主要战略任务。中国提出的口号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俄罗斯提出的口号是全面振兴俄罗斯。因此,只要中俄两国的工作中心仍然是继续致力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复兴,中俄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就有着共同的利益基础和源源不断的动力资源。

当前,虽然中俄经济都遭到了2008年秋季爆发的金融风暴或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创,但中俄双方均处于国力提升期,都处在复兴过程的重要阶段,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继续深化双边关系将是中俄两国的战略性选择。由此可以预期,在看得见的未来,中俄关系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友好前行。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应看到,中俄关系全面深入发展既存在着诸多动力,也存在着某些不利因素。两国合作越深入,交往越频繁,中俄双方的利益差异和观念分歧就会不可避免地经常暴露出来。对此,中俄两国都需要有清醒的认识,需要远见卓识和不懈努力,以维护两国关系长久稳定发展。

[1]温家宝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N].人民日报,2008-10-30(1).

[2]http://www.justice.gov.cn/node2/node22/pjzh/node343/node346/userobject1ai5695.html(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中俄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N].人民日报,2000-07-19(1).

[4]王树春.《冷战后的中俄关系》[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89-91.

[5]袁育胜,韩猛.《非传统安全问题:中俄安全合作的新视角》[J].国际观察,2006,(3):36-37.

[6]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8/05-24/1260967.shtml(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北京大学演讲并答问).

[7]朱镕基会见普京[N].人民日报,2002-12-03(1).

(责任编辑 庆跃先)

猜你喜欢
中俄关系格局动力
新时代中俄关系背景下G-U-S协同创新中学俄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中俄关系迎来美丽时刻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浅析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及对策
中俄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
小人物的大格局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