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过冬”的中国“诱惑”

2009-04-26 03:32
华人时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责任

春 水

如果历史上还能有这样一次大规模的商业迁徙,那今天的迁徙就不能载入历史。迁徙的目的地、意图如此一致地直指同一国度,让人不禁浮想联翩。全球经济“寒冬”的来临,映衬了东方黄土地的“温暖”,世界的商业巨头们在自身出路的选择上,出奇地心有灵犀。那么,神秘古国到底用什么诱惑了他们?

雅芳产品公司近来宣布,该公司去年第四季度每股盈利54美分,年同比增长80%,其中,公司在全球主要市场销售普遍下滑的情况下,雅芳中国却取得了强劲增长,达到了27%。

在全球面临经济危机的时候,很多跨国企业在对比地区业绩时,都会或多或少地感觉到中国市场的强劲动力。他们可以拿出一系列具有说服力的数字证明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于是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中国成了外

商们的福地。

全球“严寒”,中国“温暖”

受金融危机影响,在国际市场上,日本丰田出现了68年来的首次亏损。国内市场上,丰田在去年下半年也放缓了增长的脚步,当年全新投入的雅力士、新威驰等新产品并未完全达到当初的预期。不过,丰田的表现仅仅只是国际车市的一个缩影,并不代表日系汽车业的萎靡。仅从2008年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整体表现来看,他们仍逐步扩大着市场的占有率,尤其是东风日产、东风本田两家企业,在逆市中实现明显增长,日系车几乎占据了中高级车市场最有竞争力的位置。除中高级车市场外,其他细分市场上的日系品牌车型均有不错表现:如SUV市场的东风本田CR-V、小型车市场上的广州本田新飞度、紧凑型中级车市场的东风日产骐达/颐达、丰田卡罗拉以及东风本田思域。

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日前宣布,2008年通用在华销售平稳增长,实现销量1094561辆,同比增长6.1%,再创在华业绩新高。克莱斯勒在中国的销量虽然不大,但2008年比上年翻了一番。福特汽车在中国的步伐2008年有所放慢。全年销量达到306306台。其中福特全顺系列商用车的销量达27472辆,同比增长3%。

在中国受益的行业不仅仅是汽车业,化工类企业保洁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宝洁公司董事长兼CEO雷富礼表示:“即便是在我们最困难的1999年,我们都没有想过要离开中国。相反,我们不断地投资中国。我们的利润率一直都是保持两位数增长。所以,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以及在全球市场来说,所占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如今已是宝洁进入中国的第20个年头了,其系列品牌已经占领了中国的高档日用洗洁用品市场。宝洁大中华区的员工比1988年刚进入中国时增加了10倍之多,中国已经成为宝洁全球第二大市场。“在华投资是宝洁最明智的决策之一”,雷富礼说。

“我们在中国的20年,就好像是跟中国经营了20年的婚姻,我们不会分手,我们要一起成长。”雷富礼浪漫地总结了宝洁与中国的关系。

在良好的08形势之下,众多跨国公司描绘了自己的09蓝图。三星公司在计划减速的前提下,依然选择加大中国的投入。美国最大的健康保险公司WellPoint也开始着手布局中国。

“我们正面向中国市场积极寻找拥有同样愿景的合作伙伴,为中国民众提供高质量医疗,提高全民健康水平。”1月12日,美国WellPoint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约翰·P·杜梅卡向记者描述了未来的公司发展战略。

WellPoint是美国最大的健康保险公司,为1/9的美国人提供健康保险计划和医疗保险。据介绍,WellPoint希望在2011年进入中国私营健康险市场。目前,该公司已经在华拥有美国安森保险有限公司和康众(上海)企业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IT行业的步伐也相当之快。作为全球第四大独立软件公司和全球最大的安全软件供应商,赛门铁克(Symantec,NASDAQ: SYMC)不仅于近日宣布将大幅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资,而且还率先喊出了“China First”的新战略。

实际上,在金融危机的寒流中,选择到中国市场来“取暖”的国际IT企业并非只有赛门铁克一家。近期,随着跨国公司高层的频繁访华,IT巨头中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微软、IBM、惠普、飞利浦、SAP等纷纷宣布加大对华投资和在中国投建新的生产基地、研发中心……

是什么诱惑了他们?

本土实施裁员却在中国建制造基地,美国大型高空作业设备及特种车辆生产商豪士科公司总裁不久前对外界表示,金融危机从美国发端,对美国实体经济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响,资金流转困难,社会购买力降低,不少计划开工的项目也不得不下马,像豪士科公司这样生产大型机械装备的公司也不得不在美国本部进行裁员。可是他们却对中国十分看好,计划在中国建立一个制造基地,面向亚洲市场提供高空作业设备。

在豪士科公司中国制造基地的奠基仪式上,专程从美国公司本部赶来的公司总裁查尔斯·舒斯向记者表示:我们是一家营业额超过70亿美元的财富500强企业,在全球的经营策略要进行通盘考虑,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我们在美国本土的部门都要裁员。但是我相信在中国建立制造基地确实是一个十分明智的选择。中国政府出台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我们的高空作业设备和特种车正是基础设施建设所必需的,可以降低工作难度和保障工人安全,防范工程事故,其前景可期。

对中国保持乐观的,还包括韩国的三星集团。

2009年,三星在华投资预计为10亿美元,这将使其在华累计投资超过82亿美元。这一切都建立在中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措施上。这使得三星对中国经济的好转、中国市场的活跃充满信心。为顺利度过寒冬,中国三星已经确立了有增有减的经营方针。在投资方向上,首先保证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方面会持续加强。朴根熙透露,截至2008年底,中国三星在华拥有研发人员3400名,2009年这一数字会增加到4500名左右。这既有利于三星做好先进技术储备以应对未来的挑战,也符合其确保竞争力及更加本土化的经营战略。

看来,中国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是吸引国外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一大诱因。但是这个是不是外商青睐中国的根本原因呢?如果说是中国政府的政策导致这一系列的商业迁徙,那么在这之前,中国政府的政策甚至比现在还优越,为什么外商没出现“蜂拥而上”的状况呢?显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据肯尼亚《商报》日前报道,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已被乌干达、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咖啡生产商锁定为新的增长型市场。报道援引乌干达驻中国大使馆一位外交官的话说,日本咖啡消费市场的培育用了40年时间,而这一过程在中国也许只要10-15年,“当市场开始快速增长的时候,我们将分得一杯羹”。

咖啡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线索,那便是中国日渐成熟的市场。寻着这条线索,我们还会发现日本东芝电力也开始涉足中国。

不久前,东芝水电设备有限公司在浙江杭州为用来生产发电机线圈和铁心等电气部件的电气工厂进行了扩建,竣工后的新电气工厂面积达到了约9000平方米。据了解,中国水力发电站的建设市场达到了世界市场的约50%,是世界最大的市场。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电力需求以及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加大,根据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国水力发电设备容量预计到2010年达到190兆瓦,2020年会达到300兆瓦,是2007年的2倍。显然,东芝正是看好这一点而加大了在中国这方面的投资。

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发展中的国家,诸多的市场空白,中国俨然成了国外资本在金融危机时刻最划算的过冬场所。伴随着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还有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正因为经济危机同样给中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国内就业压力增加,劳动力供大于求,这给外商的进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一方面可以获得中国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自身的生产成本。

市场、劳动力、土地,资本总是会出现在这三个条件具备的地方。

小心“皇城”变“麦城”

皇城脚下多黄金。当诸多迹象表明中国确实是一个过冬好地方的时候,我们依然不能否认即便是中国,也有很多需要谨慎的地方。

首先,中国不是世外桃源,全球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作为世界的一部分,金融危机的负面效应在中国同样会得到体现。中国广东,长三角地区很多工厂的倒闭就是外商进入中国难得的经验和教训。很多行业在中国已经相当饱和,比如纺织、家装、房地产等行业都不太适合选择在中国过冬。所以来中国之前,务必要做好市场调查。

其次,当国外企业大步涌入的时候,中国市场的竞争势必开始加剧,先前所有美好的打算都将受到严峻的挑战。在心理上,必须做好竞争的打算,这样才能确保进入中国后,不会被突然袭击。有一家光电企业在来中国之前调查发现,像他们这样的企业在中国并不多,竞争力不强,于是选择在中国安家。可是等他们来了之后发现其他国家的同类型企业也正着手进驻中国,一时间竞争激烈了起来。结果得不偿失。

再次,中国市场有其自身的特点,外商在进入的同时必须学会去适应中国市场。适应中国市场是要适应中国的国情,可以细化到对中国政府政策的领悟,对中国人购买力的预估,对产品与本土产品竞争优势的把握等等。

最后,外商进入中国必须要加快本地化步伐。近日总部设在美国的多元化工业产品制造商伊顿(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北京发布了其首份可持续发展报告。在出席该公司举办的企业社会责任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钟宏武对记者表示,从实践来看,在华跨国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要好于国内企业,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责任本地化”程度不够。

据钟宏武介绍,他所在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去年5月对北京的1000个市民进行了拦截访问,虽然有47%的受访者认为跨国企业更注重社会责任,但是绝大部分在华跨国企业都沿袭着母国的责任战略和管理体系,对中国的社会环境问题关注不足,对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研究不够,对中国人的价值体系缺乏了解。因此,这些责任战略并不符合中国实际,对中国民众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反应淡漠,而低效率的责任管理体系也使这些企业在中国发生重大社会问题时仍要层层报批、决策缓慢,使得中国民众怀疑其真心和诚意。他认为,“责任本地化”应成为外企在华经营的一个重要战略。

钟宏武还表示,一些外资企业的社会责任存在“两面性”。这些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定位重在理念和宣传,但实践层面有所不足,尤其是在中国目前外部监管不健全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投机意识更强,降低了责任实践的标准,拉大了理念和实践的差距。而随着媒体力量的介入,负面报道频繁曝光,也进一步恶化了外企的整体责任形象。

中国是一个香饽饽,不管是面对金融危机还是进行战略转移,对于跨国企业而言,中国的“诱惑”都是可持续的。但是中国并不是如来佛祖的西天,不是普度众生之地,任何企业在进军中国之前都必须要掂量掂量自身,看看到底是不是适合自己。要知道,中国在危机时刻,同样需要多喘几口气。

猜你喜欢
责任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圈里事儿
谁的责任
责任(四)
责任(三)
责任(一)
是谁的责任?
广东:责任清单规划党建工作蓝图
有责任的人,远胜于有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