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力量

2009-04-27 10:03
当代学生·读写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莎拉大屠杀缝纫机

郭 泳

文字,能有多大的力量?

352封信件,若干文件和照片——安·科什那的《莎拉的礼物——母亲经历过的大屠杀岁月》一将她母亲莎拉在1940年到1946年间“收藏”的这些文字与照片,以及安本人对活着的幸存者的访谈、相关资料的研究诉诸文字,勾画出鲜为人知的一段历史。

“收藏”。是冒着生命的危险的。读者诸君。你们中的很多人读过《安妮日记》(已经被节选收入高中语文课本),知道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怎么回事。信件的珍贵不言而喻。莎拉被关押的所谓“劳动营”的残酷,我不想赘言。令人动容的是,人性总在不可思议处散发光辉。举个例子,一段时间,莎拉要去营地附近的帕其塔裁缝家处理纳粹军官的服装。

太遗憾了,今天的缝纫机坏了,艾尔芙丽德(帕其塔的女儿)说,她把一件制服盖在缝纫机上,而且拿掉了莎拉蓝白相间的臂章(即纳粹规定犹太人必须佩戴的身份标志)。我们进城,她说,好像这是世界上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一样。……竟然有这样的事情,一个充满夏日的快樂和繁华的世界,碧空无云,街上没有一个犹太人——除了莎拉外。

于是,1941年6月的一天。波兰的杰帕斯多夫小镇见证了一次非比寻常的出游。

莎拉在帕其塔家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想想那是什么时候!),吃到了新鲜的食物,她的外甥女得到了帕其塔家送的洋娃娃,她的父母得到了帕其塔家寄出的钱……正如译者杨晋在《译后记》中所言:“如果你以为这本书讲述的只是一个悲剧,那你就错了。在那重如磐石的哀痛之下,一丝绿意在倔强地往上生长。”是的,“莎拉被派到帕其塔家干活也是能挽救生命的好运气”;而我觉得,在种种好运之外,那些以生命为代价保护的文字——那些来自家人、朋友、爱慕者的信——让莎拉从16岁开始的长达5年、在7个不同集中营被奴役的生涯——变得充满顽强的希望。作为读者,看完本书的最后一行字,我终于理解:“她为保留信件所冒的险与她失去信件后所面临的终极危险是无法相比的,因为那样的话,她将会失去活下去的动力。”(安·科什那语)

这是活下去的力量,这是给人信心与希望的力量——文字的力量,正在于斯。

我更想说,文字的力量在于。它使人相信,人与野兽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分界线。读书,很多时候,不为知识的获取,不为性情的愉悦,不为好奇的满足,只为证实:人性的温暖与光辉——即使在最黑暗中——依然存在。

猜你喜欢
莎拉大屠杀缝纫机
老屋·缝纫机
Eight O’Clock/by Sara Teasdale八点钟
梦想做“完美母亲”,更难成为好母亲
重庆筹建缝纫机博物馆
容光焕发
反思?
缝纫机也玩高科技
我还是我!莎拉就是莎拉!
动人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