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 行动 涌动

2009-04-27 10:03杨秀华
学理论·下 2009年2期

杨秀华

摘要:本文从“每日练笔”的实践出发进行理性思考,探究如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作,自然地表达出自己在生活中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投入地观察、积极地构思、不断地创新。激励学生找回童心童趣,强调保护好学生的童心,让他们敢说真话,说好真话,并且在讲真话中享受写作的乐趣,减轻写作负担。

关键词:每日练笔;体验真情;享受乐趣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4—126—0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写作,本色、自然的表达出自己在生活中真实的感受。可以看出,真实是首要地,也是最宝贵的。作为学生的写作启蒙者——小学语文教师怎样保护童心,让学生们敢说真话,说好真话,并且在讲真话中享受写作的乐趣,是教师最值得思考和应做的事。

本文意在通过“每日练笔”引发的思考,进一步探究如何让学生做作文时享受乐趣,让童心轻盈地飞翔。

一、缘由:几句童言引发的沉思

新接了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任务,我研读了三年级起步作文的教学建议是,“初步培养观察事物的兴趣,初步学会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能写出语句比较通顺连贯的一段话”。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多写日记。但是效果如何呢?下面是我在课间有意无意之间听到的一些童言:“今天又是日记一则,300字左右。我听到这个回家作业,心都碎了,天天写,有什么好写的呢?真把我逼死了。”“今天老师表扬小丽的日记写得好,其实我在作文选上早就见过面了。哈哈,抄作文真管用。”“哎,星期天真讨厌,上午学奥数,下午学写作,我什么时候才有自由呢?”……

这些童言反映了学生对写作文缺少兴趣,对作文缺少扑面而来的新鲜感。有意义的太多,有意思的不多;抒假情的太多,抒真情的不多。症结何在?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把“八股”当宝

学生上述的这番童言使我无地自容,它迫使我反观自身。我认识到这些年的作文教学原本是一次教学生造假的苦难之旅。在自我评价中,我还算是对作文教学比较有经验的老师。现在想来,所谓的比较有经验,就是比其他老师多了一些怎么样授予学生作文的程式和腔调罢了,简言之,就是千方百计把八股经传授给学生而已。

(二)家长有“参考”撑腰

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家长的作用很重要。老师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学生老是抱怨“没东西可写”。家长们不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材料,而是买来一大堆作文选,让学生在作文选中找题材。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学习压力的加重,家长和学生之间很宽松的交流机会越来越少。

(三)学生的“体验”缺少

由于学生缺少生活的体验,写作题材单一,语言枯燥。为了应付沉重的课业负担,他们囚于一室,对外界的变化不闻不问。本应善感的心变得木然,本应多彩的生活变得单调枯燥。所以当他们拿起笔的时候总是感叹,写什么好呢。久而久之,心灵的触角不再敏感,心灵的空间日趋狭窄,对于作文日益恐惧。作文成了师生惧怕的对象。

“生本教育”理论的创始人郭思乐教授说过:作文乃是人的内心活动的一种表述。但长期以来,作文就被认为是外加之物,人们总是把作文当作学问来教。事实上,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最需要表达的,又最能表达的地方开始,形成自己的(书面或口头)语言表述的内核,并从这一内核出发,发展自己语言的方式。它本身就是具有活力的具有效率和具有享受性。一旦感受到了它,学生的学习就完全改观,就会形成积极的、自由的,甚至渴望的作文心态。由此,我改放学后的每日日记为课堂上的每日练笔。把学生在家里苦思冥想的日记时间减省到每天10分钟。其中的8分钟写一段话,2分钟收尾修改。当天写,当天批,当天讲评,当天订正。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效果很好。“每日练笔”带给我和学生许多快乐和收获。

二、实践:“每日练笔”,体验与梦想共存

与课堂作文、命题作文相比,“每日练笔”更具活力。这样的活力是怎么产生的?我想,这与我们的实践操作的方式是密不可分的。

(一)真情体验,闪现令人心动的瞬间

1.体验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

“写作是为了生活”(叶圣陶语),一旦练笔和生活相融起来,学生就会感到它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兴趣和动机。有学生是这样记录他的妈妈:星期六,我在背第12课,可是我怎么也背不出来。妈妈听得不耐烦了,把我骂了一顿。爸爸过来安慰我说:“男子汉坚强一点。”于是我忍住了哭,一口气把课文全背出来了。妈妈听了又说我棒。哎,我的妈妈真是说变脸就变脸的人。

这篇练笔引起了学生广泛的共鸣。之后,我班学生关于父母的描写又有了新的写法:《我家的“火山”》。我家有两座“活火山”,一座是爸爸,一座是妈妈。爸爸火山可惹不起,我这次考试得了个合格,爸爸气得暴跳如雷——火山爆发了。妈妈火山也碰不得,只要我的作文写得不好,妈妈火山也可能随时喷发。我有个愿望,希望我家没有火山,只有温泉。

2.体验情感,塑造个性化的角色

十九世纪意大利著名演员萨尔维尼,主张演员在表演时应生活于角色的生活之中,每次演出都要感受角色的感情。二十世纪初期,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推崇其表演主张,强调表演艺术必须以内部体验(感受同角色相类似的情景)为基础,将内部体验过程视为演员创作的步骤。这就是著名的“体验艺术学派”表演理论。这不正和作文教学体验性原则相通吗?例如,写想象类的作文,学生很容易出现想象雷同、不合情理的毛病。但如果让学生进入想象中的角色,效果就截然不同。

学习完《燕子专列》之后,我请学生扮演被救的燕子跟贝蒂说些什么。学生想象了当时燕子的动作,当时的心里想法,有的还忍不住要为贝蒂跳舞。学生的想象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了,课后的小练笔也成了一次创造之旅。

3.体验精蕴,学会精细的观察和准确的表达

“接触了生活并不—定认识生活,有了丰富的生活材料,而且了解其‘精蕴,才能成为写作的材料。” “精蕴”即事理的深奥处细密处,这是小学生在观察生活时很难认识到的,但如果给学生—个亲身体验、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观察点,必能激发观察意向,揣摩观察方法,获取深刻而细致的“观感”。

我带学生去公园 “旅行”。他们躺在草地上,闭上眼睛感受阳光洒在身上的感觉,微风吹拂在脸上的感觉,他们聆听小鸟的叫声,小溪的流水声,睁开眼睛,看到阳光照耀在草地上,蝴蝶在自己的身边翩翩起舞,一只只白鸽在天空中展翅飞翔,天那么蓝,水那么绿,阳光照射在树木上好像满树都有火花在闪烁。孩子们陶醉在大自然中,被奇妙的景色深深吸引。在学生的练笔中写到“我想和小鸟一起飞……”“我想抱一抱太阳……” “今天的太阳有点特别,像妈妈的手抚摸我时的感觉,又像我家的小狗用舌头舔我脸的感觉,……”“原来太阳也是有味道的,闭上眼睛闻一闻,有点牛奶的味道,舔一舔,像棉花糖……” “旅行”没有教给孩子语文学习的任何技巧,但是它在孩子的精神家园中种植了灵性的种子。

(二) 丰富的想象进入真情涌动的空间

课标指出,习作“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 到高年级“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在日常的练笔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写出由熟悉的人、事、景、物引起的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的做法是:

1.积累表象,丰富想象

眼观:引导学生多看身边的人和事、大自然的景和物、商店里摆卖的新产品、市场上的新景象以及有益的课外书报杂志、图片、电影、电视、录像等。

耳聆:引导学生多听广播新闻、故事、音乐、长辈的教导和同辈的叙谈。

手做:引导学生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的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和野炊活动,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兴趣小组活动……

嘴问:引导学生每当遇到看不懂的东西、听不明的问题或不会做的事情要多问。

老师能有目的、有计划,灵活多样地引导学生坚持多看、多听、多问……学生就会获得大量的表象,思维也就活跃起来了,并且能不断地展开想象。

2.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为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我们还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实物情景、图画情景、音乐情景、表演情景、语言描述情景等来激发学生想象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广阔的空间,张开想象的翅膀。例如:引导学生写玩具时,首先创设好事物情景,让同学们自带一个玩具,让学生通过介绍自己的玩具来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在介绍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明确观察的重点,触发想象,如有的同学观察到小狗熊的铃铛发出响声时,就引导学生想象这铃铛是怎么来的,那清脆的响声像什么……同时,也可以创设表演情景中的角色,在兴趣中激发他们创造性想象。

3.加强训练,培养思维

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教学中,必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来加强训练。通过科技教育活动引导想象。如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和召开以科学为内容的主题会,引导启发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科学知识,想象科学创造的未来世界是怎样的,想象自己如何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世界。通过校内外活动培养想象。如带学生去春游,当登上山顶眺望充满生机的田野和美丽如画的城市时,引导学生想象祖国明天更美好的远景。结合事物特征启发想象。如引导学生由一个简单的圆形联想到具有圆形特征的物品,如:太阳、车轮、苹果、篮球、奖牌……教师如果能注意结合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力就得到丰富。利用语文教材的潜在因素训练想象。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的用词、内容、结构、顺序、插图等,通过续写、故事延续、描绘词语、古诗改写、插图写意、复述表演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古诗《赠汪伦》时,在学生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展开想象:图中李白、汪伦双手抱拳作揖为什么?他们在说些什么?然后让学生练习写一篇短文《送别》。

三、成效:“每日练笔”,精彩每一天

(一)练着练着,学生进步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同学们的语句普遍通顺了,语言丰富了,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和减少错别字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突破。特别是写作的速度提高了不少。经过一个学期的练习,10分钟内学生从原来写三四十个字提高到了百字以上。有个学生在全班写话成绩是全班最差的——错字连篇,辞不达意,提到写作文就是一脸的愁容。而后的一个学期之后,每天他都会主动准备练笔,一天不写,他还会问老师什么时候写呢。

这是他的第一次练笔——昨天,我和妈妈去了夜tān(摊)买东西。我来到了摊上的东西真多,有书、有打火机、有表,有línɡdānɡ(铃铛)等等东西。结果我们选来选去还是不知道买什么东西。最后我们还是回家去了。在坚持练笔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其中一个片段是这样写的:金秋,桂花扑鼻的芳香,跑进我们的教室。那一阵阵的芳香让人觉得教室周围全是绿色的海洋。“海上”没有人,只有花儿开了。“海浪”翻卷着向我问好。它那“哗哗”的声音真好听!类似这样的学生在我的班里为数不少。

(二)练着练着,语言有“味”了

学生每日“练笔”,我自然每日要批。批“每日练笔”常常能分享到学生的乐趣。批到稚趣处,教师每每会忍俊不禁;读到精彩处,教师往往会拍案叫绝。“叮零零……”下课了。“蒋佳锦!”陈佳鹏狂叫一声,我们吓了一大跳,正在写作业的俞玲鑫吓得连铅笔也“喀嚓”一声断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刚才蒋佳锦把陈佳鹏的手表弄断了,现在陈佳鹏的手表吊着一个脚像斗败了的公鸡似的躺在桌上,这能不叫陈佳鹏生气吗?

那些平时不怎么能说会写的同学,练着练着突然之间语言也有“味”了。看到下面这段话时,我怎么也不相信是学生自己写的,以至一连追问了他三次,等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后我在班里读给全体学生听:星期天,我在公园里玩,我看见天上的白云像一只只可爱的兔子,大树的落叶像一只只飞舞的黄蝶,小草也变黄了。我在草地上玩耍,跑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顽皮的白云,心情很高兴!短短的两句话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在班里大加赞赏。

(三)练着练着,兴趣高涨了

“每日练笔”活动获得大部分学生的肯定,对习作充满了兴趣。包括习作困难生,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有个学生第一次写帮爸爸洗车是这样写的:我看到爸爸在洗车,于是就决定帮爸爸洗车。爸爸说好的。我拿过水龙,可是水却不听我的话。爸爸就拿过水管,自己洗,不一会儿,车就洗好了。经过辅导,他第二次是这样写的:我看到爸爸在洗车,于是就决定帮爸爸洗车。爸爸说好的。我拿过水龙,可是水却不听我的话,仿佛是故意跟我作对似的。我想往东它却故意往西,我想往左它却故意往右。溅起的水花把我和爸爸的衣服都弄湿了。哎,真是看看容易做做难啊!其实,学困生也有其独特的语言系统,可能这个系统不够成熟,但是有其或清新、或朴实、或天真……的特点。而在练笔中,某种动力恰把“系统”打开,便流露出本色的美丽来。

四、追诉:学生爱上“练笔”的动因

回顾每天“10分钟”练笔,透过“每日练笔”的做法表象,常常引发我的思考:到底是什么使童心闪现?创造怎样的外部条件才能挽留住这样的童心?才能使得学生在闪耀的童心中轻松品尝写作的乐趣?我从学生的角度做一些归纳。

(一)“没要求”激发了自我要求

美国的巴巴拉·L·麦库姆斯在所著的《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一书中提出:在新型的学习中,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每日练笔”正是不自觉地形成了这样一个良性过程。“每日练笔”看似什么要求也没有,但是每日有反馈、评价,有多种的激励措施,如打高分、当众朗读、学习园地张贴等等。在这些评价、激励之后,学生不由自主地要求自己写得更好,写得比别人好。学生的练笔热情被激发了之后,就会主动去做很多事情:

1.投入地观察

把练笔内容进行纵向对比,就可以发现,随着热情提高,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从“熟视无睹”到开始有意观察;从粗略的观察到深入的观察,学生对观察的投入可谓循序渐进。通常,小学生有投入进去后容易忘我的特点,可是一个优秀的写者必须具备冷静的、带有一定旁观色彩的观察力,这是一组矛盾。而希望写好作文的热情恰好能够克服这种矛盾。今天的天灰蒙蒙的,还时不时地下起了小雨。可是,他却好像很高兴,因为他在今天的演讲比赛中拿到了名次。当他得知这一消息时,嘴咧了开来,憋不住地发出“嘻嘻”的笑声,脸涨得通红。他还小声对我说:“厉害吧!”然后,蹦蹦跳跳地走上讲台领奖。现实中的他确实就是这样一个天真而有些小小骄傲的学生。小作者的最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很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特点,而在于她自己也是个获奖者,可她还能“乐”里偷闲,很有意地去观察同学。如果不是主动进行自我要求是不可能做到的。正是希望写好作文的热情使得小作者主动地去观察。

2.个性表达

在不断更进的自我要求下,在每天要写的压力下,学生很自然地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捉迷藏)突然,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混进人群。在场有三百多人,我就很容易混了进去。这招还真灵,好几次他们从我身边走过都没有被发现。这时,我班的陈序向我走来,还不小心踩到了我的脚,我“啊”地叫了起来。陈序向我说了一声:“对不起。”抬头一看叫了起来:“莫凝在这儿!莫凝在这儿!”同学们闻声都跑了过来,把我捉回“大本营”。带横线的句子把“陈序”踩到“我”之后,先是懵懂中本能地道歉,然后发现是“敌人”后立即惊叫的顺序处理得很绝。我想这并不是作者有意为之,而是因为在真实的再现生活过程中,“练笔”挖掘出了学生语言表达的天赋。正因为如此,每次练笔都会精彩纷呈。

3.不断创新

下面这篇练笔是写西博会的,由于比喻恰当而且很有新意,受到同学们的啧啧称赞:只见柳浪闻莺公园的岸边烟花四射,一片火树银花。有的烟花像海中的水母,仿佛被烟雾呛得昏死过去,倒挂在天上;有的烟花像银河系天体大爆炸,把整个西湖搞得震天响;还有的烟花像巨型冰糖葫芦,垂在空中,引得我们这些馋嘴的孩子口水直流……在“练笔”过程中,学生之间会形成“明争暗斗”,互相较劲的局面。促使他们吸取他人所长,寻求自身水平的提高。这就推动班级整体作文创新的可能。

(二)“好不好”明确了努力方向

“每日练笔”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写前指导。完全不讲修辞方法,表达方式,文章结构。只讲写得通不通顺,写得好不好。“好”字感性地归纳了作文的一切优点。怎样才能写好?靠学生在写中琢磨,在写中感悟。

1.在阅读交流中主动模仿

每日练笔中的每次进步与学生的大量课外阅读是密不可分的,班级同学们的读书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我在课堂教学中、课外阅读指导中,反复引导学生主动去模仿。在练笔的每日交流中,也对积极模仿的同学不断鼓励。

2.在欣赏中自我修改

“每日练笔”的每天10分钟,实际上用于写只有8分钟,剩下2分钟欣赏。要求默读、朗读各一遍。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读自己的作文,很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大声朗读还能帮助学生较容易发现自己的笔误。

3.在个别指导中感悟写法

我对“每日练笔”的指导,主要在批改后,给予部分学生作针对性的指导。就具体的文章谈具体的修改,学生容易听懂,且容易改。我也能讲清楚,真正的规律、方法还是留着学生自己去感悟。

(三)无“禁忌”找回了童心童趣

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不是当负担。这需要老师放开条条框框,保持童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和感悟他们的童稚、童言、童趣、童心、童识。只有这样,才能触到学生写作的兴奋点和动情点。

1.无“禁忌”——除去畏惧

真实地写自己的所见所想,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许多人为的因素却使之变得艰难。学生学会说套话,说成人的话。说得熟溜的,老气横秋。说得半生不熟,就更是闹笑话。反过来,真正在写作中解除清规戒律,把“要点必须”抛在脑后时,学生才会像他们小的时候所做的那样:赤条条跳入水中嬉戏,畅快得无所顾忌。他们才会放下对写作的恐惧,把它当作是一种轻松的“文字游戏”,另一种的涂鸦。他们将束缚与畏惧抛在脑后,开始在练笔中撒一把野。由于有真切的体验,写起来特别流畅,活灵活现。

2.无“禁忌”——张扬个性

这位学生平时不太有机会受表扬,这次由于“幸运”数度不期而至,所以感情的潮水澎湃在胸间,真实地记录下来,就很有感染力。今天是个神圣的日子,不知为什么,我今天幸运。早上一到教室老师就送我了三本《哈里.波特》,我心中的幸福指数上升到3级。上数学课时,因为没考好,听了一节课的骂声,但一点也没有影响我的好心情。语文课开始了,好运又飞到了我的头上,同学们说我单元测试得了93分,我大叫一声“耶!”,幸福指数马上达到了5级。接下去会怎么样呢?幸福指数会不会继续上升呢?

3.无“禁忌”——减轻负担

“每日练笔”的形式与常态作文不同,每天10分钟时间完成,改变了以往整堂课甚至两堂课都要写作文的紧张状态。“每日练笔”的节奏很快,当天写、当天批、当天评、当天改,每一步大多一次完成,与大作文需要反复修改相比,写起来轻松多了。“每日练笔”起到了日积月累的效应,每天的小练笔为今后的大作文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使得身边的点滴都成为了写作的好题材,学生感觉自己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心理上不会排斥它。

“每日练笔”的设想就是要在轻松愉快的写作氛围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的写作兴趣在积极的鼓励和欣赏中自然培养,让作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让甜甜的欢笑声在耳边久久回荡,让灵动的文字像甘泉一样在笔尖尽情地流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美)乔妮.金洁著,张英爽等译.孩子的心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 刘显国.小学生作文训练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4]B·L·McCombs 等.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5.

[5]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Feeling, Writing, Flowing

——The Practice and Thoughts on the Promotion of Daily Writing

Yang Xiuhua

(Hangzhou Wentao Primary School, Hangzhou31000,China)

Abstract:Rationally thinking on the practice of daily writing,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how to enable students to write with their own words so that they can naturally express their true feelings in their own life. In addition, it aims to make them observe attentively, conceive actively and create constantly. It encourages students to find the childlike innocence and delight back and lays emphasis on the protection of childlike innocence, so that they are willing to tell the truth and nicely tell it. It hopes to make them enjoy writing fun and relieve the writing burden by doing so.

Key words:daily writing,;true feelings experiencing; fun enjoying

(责任编辑/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