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疑:让语文课堂柳暗花明

2009-05-06 03:35曹晓梅
成才之路 2009年5期
关键词:天鹅课本语文课堂

曹晓梅

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朱熹也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语文课堂中运用设疑教学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设疑不当,“导”而无法,亦往往流于形式,误人费时。因此,如何巧妙设疑,让语文课堂柳暗花明是很有必要探讨一下的。现结合本人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来谈三点看法:

一、 启发性——开启课堂的金钥匙

设疑的启发性,就是要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利于启迪学生智慧,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内驱力,为学生创造出“求知”“探索”“创造”的良好氛围,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期待或志趣。如教师在导入新课后设疑,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质疑)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生读课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生又质疑,师生共同解疑。)这种设疑方式,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了解课文,把被动学习变为积极探索,并能在师生共同解疑的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参与状态。学生在积极思维中,训练了思维的准确性。

二、 灵活性——活跃课堂的润滑剂

设疑的灵活性,就是另辟学生思维的新路,变换学生认识事物的角度,加深思维的层次,达到于无声处起波澜、峰回路转的思维效果。如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后,教师设疑: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在这个“绿色的课本”里,你学到了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有的说在这个“绿色课本”里,我知道了各种农作物耕种、收获的时间,有的说我知道了水稻和稗草的区别,有的说通过叶子我就知道这是什么树,有的说外出游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还有的说……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是一本一辈子读不完的书,是一本奇妙无穷的书……只有热爱大自然,敢于探索大自然,勇于攀登,不畏艰险的人,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乐趣,才能学到丰富的课外知识。通过上述设疑、解疑,学生对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领悟得更加透彻,相信以后他们会更愉快地融入大自然,去读这无字的课本。

又如教《天鹅的故事》一课时,教师设疑:斯杰潘想打猎,转悠了半天毫无收获正十分扫兴时,听到了天鹅的叫声,看到了天鹅飞来,心情会怎样?但是当他看到老天鹅为了天鹅群的生存,不惜以自己的身子击打冰面时,他又受到了怎样的震撼?别的天鹅在老天鹅行动的感召之下,都加入了破冰的行列,它们是那样的团结,他又会怎么想?当天鹅成功破冰,欢快地捕食着鱼虾时,斯杰潘为什么把枪挂到了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而且从此再也没有打过猎?经过这样的设疑,学生在原有的思路中找到了新的切入点,不仅深切地感悟到天鹅们团结一致,奋勇拼搏的精神,而且也能设身处地地去探索斯杰潘老人当时的内心活动,领会其思想感情,并在情感上与老人达成共鸣。这些鸟儿是如此的可爱,它们是这样的有灵性,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人类真的应该保护它们,与它们和平共处,怎会忍心伤害它们呢?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同时,心灵也受到了一次洗礼,当然思维也会更深刻、更灵活。

三、 科学性——引领课堂的长明灯

设疑的科学性,就是教师在充分研究教材、把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上,抓住学生掌握知识、认识问题的切入点,开启学生新的思路。如教《最大的麦穗》一课时,教师设疑:“追求应该是最大的”怎么理解?“眼前的一穗”又怎么理解?又如何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解疑认识到:“追求应该是最大的”实际上是指一个人的远大理想,“眼前的一穗”实际指眼前的机遇,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诫人们,不要好高骛远,不要错失良机,要抓住眼前的机遇,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这才是最实在的。这个结论的获得,是学生通过科学的思维途径,在对课文有了全面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获得的,是较高层次的思维训练过程。

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在学习时,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教材之间的差距,构成了心理上的矛盾。这种矛盾以问题的形式(内部语言)存在于头脑中。教学时,诱发、解决这些矛盾,认识就能深刻,思维就能发展。设疑,就是教师有目的、有指向地引导学生解决矛盾,在认识问题中发展思维、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

(通州市英雄小学)

猜你喜欢
天鹅课本语文课堂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热跑”天鹅
天鹅之死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天鹅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