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站的双刃剑

2009-05-07 10:08吴海云
凤凰周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熟人社交用户

吴海云

一起源于美国校园的SNS网站(即社交网站),在风靡了欧美、日本等地之后,终于在中国大陆也火了起来。在给人们带来放松、愉悦的同时,SNS还会带来什么?

中国流行的SNS

SNS来到了中国,但真正火起来的不是Facebook,而是开心网。

Facebook是全球增速最快的SNS网站。截至2009年1月底,它的每月活跃用户已经达到1.6亿,拥有超过2亿的独立访问用户。然而它在中国却栽了跟头。在中国的SNS使用者中,Facebook的知名度和使用率远逊于开心网,甚至不敌海内网和校园网。

Facebook为何在中国发展不利?外媒普遍认为,是中国内地出现的众多“山寨版”FacebooK,最终阻碍了正版的发展。应该承认的是,开心网、海内网等中国本土的社交网站,确实有很多山寨的内容,比如其中的争车位、朋友买卖等软件,几乎是原封不动从Facebook照搬过来的。然而,如果说“山寨”就是开心网战胜Facebook的理由,那恐怕连Facebook都不会同意。

要分析这一点,首先还得正本清源,说说SNS究竟是什么。所谓的SNS(Social Networksite)网站,其理论依据是“六度关系理论”。该理论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stanleyMilgram提出,大意是在人际脉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6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SNS依据这一理论而建立,其主旨是利用网络这个平台,以朋友为基础,用认识朋友的朋友作为途径,扩展自己的人脉。这类网站和其他一般的交友网站相比优点非常明显,因为朋友圈关系的真实度很高,比较可靠,用户采用实名制,所以不存在所谓虚拟世界的“假面具”,更不可能出现“你不知道和你聊天的是不是一条狗”那样在聊天室时代为人担心的状况。

由此可见,像Facebook这样的SNS网站,属于一种发现型的网站,鼓励人们利用网络这一低廉而快速的平台,发现、联系并建立新的关系。然而,它来到中国后却免不了水土不服,因为它所倚仗的那种人与人的交往方式和社交心理习惯不适合东方这块土壤。在西方,个人信息本身就比较透明,比如私人家庭电话都可以在当地的电话黄页中查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更加开放和主动,在那种文化环境中,Fecebook当然可以通过共享而实现人们的沟通目标。但在中国,人们的人际交往本质仍趋内敛和自我保护。开心网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并不鼓励新关系的产生,而重视维护现有关系,并因此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的心。

开心网的流行呈现出中国式SNS的特征。它是一个由现实个人为中心的、在网上真实全面地展开生活的平台,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熟人网”。

2008年5月31日,英国伦敦,由美国知名社交网站Facebook组织的鸡尾酒会在环线地铁上举行。

熟人网的喜与忧

熟人网相对于从前流行的网络聊天室,就好比MSN相对于当初的ICQ:不再是在漫无边际的陌生人海中寻找神秘的知音,而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在网络世界中进行重建与增强。

初上这类网站,一开始得到的欢喜,定是那种“他乡遇故知”似的兴奋。那上面不但有自己的同事、大学同学,而且还能找到当初的“发小”。“我竟然找到了小学时候的班长!她当妈妈了,女儿长得和她当年几乎一模一样!”——类似的留言在网站上比比皆是。至于那些你日常就有联系的人,熟人网能帮助维持、更新甚至重建那些联系。你和你的朋友也许平时没有太多话好讲,在MSN上彼此亮着,但不会聊天,可如果你们都参与了同一个熟人网,一切就会有所不同。我“动一下”你,我向主人你“请安”,我住进你的“房子”,我的“牧马人车队”大战你的“悍马车队”……这些小动作的完成只需鼠标的一次点击,却能真真切切地传递一份友好,让即使平日里关系很淡的普通朋友都能维系住交情。

SNS还有助于疏解、驱散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这一点在经济不太景气的今天顯得尤为重要。据美国媒体报道,在经济危机侵袭的几个月里,Facebook等社交网站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失去工作的人经常光临社交网站,期望在那里找到朋友或者工作,期待重新与老朋友进行联系,或者与同命相连的失业人群进行交流,可以说,在经济萧条时期,社交网站充当了一种类似于“社会麻醉剂”的角色,就好像是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在那个经济大萧条的时代,失业的人们往往愿意花一些钱看电影,在漆黑的影厅和他人的悲喜中暂时忘却生活的困顿和未来的无望,这一热潮甚至促成了好莱坞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话说回来,熟人网在给人带来友情和疏解的同时,也带来了隐忧。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它会构成对人隐私的侵犯。在这类网站上,人们往往以实名登录,并且互通消息,上传照片,吐露心情,无所顾忌,几乎忘了自己是在公共平台上。不经意之间,一些纯私人的信息已经大现天下。难怪有人开玩笑说,以前“人肉搜索”,再怎么也要一两天;现在,开心网搜一搜就行了!为了保护用户在自己网站上所发布信息的隐私,包括Facebook在内的社交网站都煞费苦心。比如Facebook允许用户将相册设为私有,或只与特定人群、小组或用户分享。可惜的是,利用SNS侵犯隐私权的事件仍然层出不穷,并且愈演愈烈。

社交网站让人愚笨?

受到威胁的还不只是隐私。

有观点认为,社交网站可能会让人愚笨。从理论上来说,以六度关系理论为依据的SNS鼓励人们挖空心思认识新的朋友,无限扩大自己的交际面,然而在实际的网站上,人们却倾向于把大量时间花在向自己社交圈的朋友公布那些几乎毫无意义的日常琐碎之事上。

以开心网为例该网站最热门的几个软件,恰恰就是最没有意义的行为:通过频繁地换车位赚钱购买好车,把生活中的领导买来当奴隶并让他去挑大粪,参加一些八卦问题的投票: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我泡了杯茉莉花茶到今天出门差点踩了狗屎……据说,人们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而SNS恰恰是把一切颠倒过来,提倡一种幼稚的、琐碎的、反理性的生活方式。

“我已经受不了开心网了,太无聊,纯粹在浪费时间。”27岁的哲学系研究生陈伟向记者表示:他给他在开心网上的全部好友群发了消息,宣布“我打算从开心网上注销了”,并且欢迎大家以后用MSN或电邮和他保持联系。

然而像陈伟这样的人太少了绝大多数的受访者向记者表示,开心网让他们的生活变得缤纷有趣。“我知道有些游戏挺无聊,但如果不玩,生活岂不是更无聊,”谢小姐的话非常具有代表性,“不就是玩玩嘛!会有什么害处?”

在美国,对相关问题的考察已经上升到了学术层面。美国埃默里大学鲍尔莱教授新近写了一本书,书名很长,叫《最愚蠢的一代,数码时代如何让美国年轻人变得更蠢,而且威胁到我们的未来》,书中,作者对广大美国的青少年表达了担忧,他认为,这类人群把大量时间投入虚拟的网络活动,以至于开始丧失安静地独坐在房间里阅读的能力,他们无法保持足够的注意力来读完一本书,甚至无法用心领会一首诗的含义.而不能阅读的人,最终也将无法思考。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社交网站甚至可能会伤害——而不是促进——友谊。在开心网上,你会很开心地发现自己有上百个“好友”,如果上Facebook或My Space,那不出几个小时就能“朋友遍天下”,但是这些都很难被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互联网的友情能像闪电般诞生,也能同样快地终结:因此,网络可能危及年轻人在真实社会上的社交——他们可能习惯于随心所欲地喜欢或憎恨某个人,由此抛弃现实社会中真实友情所依赖的考验和坚持。

编辑 晓波 美编 黄静

Faccebook总裁sean Parker

猜你喜欢
熟人社交用户
您拨打的用户已恋爱,请稍后再哭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Life Story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和熟人相处之道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
信用卡资深用户
和熟人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