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高官越难越有人当

2009-05-07 13:34
环球时报 2009-05-07
关键词:高官丑闻官员

●本报驻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日本记者 纪双城 吴云 陆乐 陶短房 青木 姚蒙 萨苏

世界上什么职业最难干?各行各业的人都会讲出一大堆不容易。西方政坛官员最近也频频发出处境艰难的感叹。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深入,媒体和各种机构对官员的监督越来越严,许多西方官员已经和明星一样成为狗仔队追踪的对象,虽然不至于查三代,但十几年前的一件小事不仅可能结束他们的政治生命,甚至会搞得他们身败名裂。尽管如此,西方官员仍然是想当的多,要走的少。对此,普通老百姓也总是对他们抱着怀疑。法国巴黎一名市民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们手中掌握着那么多权力和资源,我们当然得盯紧点”。

审查候选高官翻出10年前旧账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百日有余,支持率和人气依旧居高不下,但已经有一些明眼人指出,奥巴马政府存在一个不小的缺陷:人手不足。很多部都是部长一人当家,副部长和高级阁员缺编严重。即使部长,不少也是在历尽波折后,好不容易才能通过一道又一道苛刻的审查。

统计一下奥巴马政府中被“折腾”掉的准高级官员,那可是一张长长的名单。像曾被提名为财政部副部长的萨奇斯和纳扎雷斯,突然在参议院审查表决前放弃提名;卫生部长提名人达施奈尔和白宫首席绩效官提名人基利弗也知难而退;商务部长更是难产,连续两位获提名者、新墨西哥州长理查森和参议员克雷格都未能过关。即使过关者也一波三折,如财长盖特纳和第三位商业部长获提名者骆家辉,直到最后一刻尚有悬念存疑。时至今日,美国卫生部以及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等多位主管官员位置仍然空缺,让美国政府在应对甲型流感时备受批评。

西方官员越来越难当首先体现在审查关难过。在美国,高官提名需要参议院审查批准,不少候选官的不良行为,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公之于众的。曾被奥巴马提名的达施奈尔和基利弗都被查出曾涉嫌逃税的丑闻,达施奈尔还惹上歧视华裔的是非;纳扎雷斯曾在证交会工作,适逢金融危机爆发和“次贷”问题凸显,她的业绩档案显然不可能获得通过。这种审核和盘问有时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英国《金融时报》日前援引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美国政府某副职获提名人的抱怨称,他被要求提供10多年前捐赠给慈善机构家具的购买收据。据此人说,另一位获提名人竟被问及妻子在大学时代的性行为情况。西方国家这种苛刻的“历史审查”让不少人知难而退。坚持到底者也饱受煎熬,盖特纳虽顺利当上美国财长,但其偷税“前科”动辄被拿出来说事。

当高官难的现象不是美国独有的。德国洪堡大学社会学家艾梅特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在西方做官员越来越难。以前,在德国,以前官员只要“不犯错误,就可以获得退休金”,而现在高达30%的官员不能“坚持到底”。德国以专门揭露官员丑闻著称的《图片报》日前的一期,用“扫地出门仅需20秒”这样的话来描述现在德国官员的“艰难处境”。在德国,官员难当不仅体现在不能犯贪污等根本性错误,而且一些“小事”就可能使他们被扫地出门。几天前,曾被爆出“监视员工邮件”的德国国有铁路集团“铁腕总裁”梅多恩,不堪政治压力而引咎辞职,梅多恩执掌铁路集团已近10年。两个月前,德国经济和技术部长格洛斯也被迫递出辞呈。虽然德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下并没有其他西方国家下降“惨烈”,但由于老百姓认为国家经济补救措施不得力,他不得不辞职。在法国,曾深受萨科齐重用的“美女部长”达蒂和4名重要助手不久前相继辞职,让法国司法部几乎被“连锅端”。法国《费加罗报》称,其中主要原因是在达蒂上任后,政治风波不断,许多人对她的办事风格非常不满。

众多高官折在“钱”、“色”上

由于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西方公众对官员越来越难以宽容和谅解,这使得西方国家对高层官员监管越来越严,担心一旦被爆出高官丑闻,对政府形象不利。德国议会不久前通过的一条新法律要求,连续3次受贿,每次5欧元以上就要开除公职。在日本政府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公告网页上,规定了对官员的严格惩戒措施,如官员在与公务往来上有利害关系者交往中,表达了有意索贿的意向,并通过第三者收受贿赂现金22万日元(100日元约合7元人民币)以上,对其处罚为免职并作为贪污嫌疑犯逮捕。

尽管有比较完善的司法、监察等制度监督,但西方官员各种丑闻还是频频出现。美国商务部长曾经的候选人、新墨西哥州长理查森,就是因为被爆出曾把州工程合同给了关系户,涉嫌腐败而最后放弃提名。几年前轰动美国的阿博莫夫政治游说丑闻案,更涉及数百名议员和高层官员,连前总统布什的发言人也专门对此辟谣,《时代》周刊还以阿博莫夫为封面刊登报道称:“买下华盛顿的人”。英国前交通部副大臣史蒂芬·兰迪曼被免去职务当天,利用自己仍是国会议员的便利,在已经不属于自己的交通部办公室召集一些高级官员,向他们极力推介一家交通信息公司。作为回报,兰迪曼在过去几年里一直每年都从这家信息公司收取1.5万英镑的酬劳。

日本伊丹市前议员重信先生对《环球时报》记者感概说,虽然日本普通公务员由于严格的制度和考试取才的方式比较清廉,但那些高官利用权力贪污的现象,由于门阀关系很难肃清。

还有一些官员为避免受罚还打起各种“擦边球”。德国航空公司为经常飞行的人提供公里计数卡,一些官员就将其因公出差得到的飞行公里数供自己旅游或赠送给亲友。英国内政大臣史密斯由于丈夫被媒体爆出利用公款观看色情电视节目受到连累,面临巨大的辞职压力。

以前,欧洲对官员的私生活不大关心,现在却不同了。英国《世界新闻报》日前报道称,英国议员格里菲斯,被发现在英国纪念阵亡将士的“荣军纪念日”当晚,背着结婚30年的妻子在议会大厦的办公室中幽会偷情。《泰晤士报》的报道说,英国议会下院正考虑对他展开调查。33岁的德国什未林市前市长兰格,1年前因召妓丑闻被迫辞职。他曾被公认为德国政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前途无量。德国菲尔特市女市长保利因为拍摄性感照片招致全国不满也自动辞去工作。许多民众认为,这不符合官员形象。

想当的多,要走的少

虽然西方许多官员感叹当“官”不是一件轻松事,但想当“官”的人一点也没见少。美国大选尘埃落定之后,如“某某人是某个职位的候选人”等爆料经常见诸报端。即使已隐身山野的资深政界人士,一旦被征召,也往往挺身而出,鲜有人不愿意被征召的。在美欧许多国家,当官的收入不算高。以美国最大的“官”———总统为例,年收入也就40万美元。2008年是21世纪以来美国CEO收入最低的一年,但平均值也是224万美元,是总统年收入的近6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年收入只有18万多美元,不仅比她当律师时少得多,甚至比当议员时还少。这是因为美国法律规定,美国议员担任政府官员,工资不得增加。在英国,许多收入数百万英镑的金融界、法律界的高层人员,甘愿放弃职位,花费数年时间竞选一个年薪七八万英镑的政府公职。据德国今年4月的调查,76%的人认为做官员很有吸引力。还有不少官员虽然饱受丑闻困扰,却知难不退。如卷入卖官丑闻的美国伊利诺伊州前州长布拉格耶维奇一直顽抗到最后被弹劾为止;加拿大高贵林港市长杨格因性骚扰、袭击前女友被判家中监禁,每次出席市政会议都嘘声四起,却死活赖着不走。

高官难当但想当的人却越来越多,他们究竟图什么呢?一个研究西方政治的学者称,这首先是官员握有制定政策巨大权力,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言,我们搞政治,就是想把自己的理想变为政策。此外,担任官员也是以后谋取更大政治利益的台阶。日本许多高官通过在位时为当选地方发展“作贡献”,来巩固自己的选票,从而形成了“世袭政治”。欧美多国的“父子兵”、“夫妻店”也不少,这是稳定时期保守政权的必然现象。

另一类是希望利用在政府工作的经历,为自己的未来谋好处。西方官员的曝光率很高,社会知名度很高,这本身就是极大的社会资源。许多西方离职高官被指责利用政治影响力为自己谋好处。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离职后不久就欣然接受摩根大通和苏黎世银行两大机构的顾问职务,报酬每年都在200万美元以上。英国《每日邮报》曾评论说,这些商业机构之所以出高价请退休高官,看重的就是他们在政界的影响力和人脉关系。根据美国一个研究机构的统计,自1998年以来,在改选中落选的美国参众两院议员中,将近一半的人摇身一变成了职业的院外游说人员。

民众怀疑是对官员最大监督

对此,西方国家的许多老百姓都称他们不会轻易相信政客会清廉。一位法国企业界人士克鲁德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你只要看看许多政界人士一旦离开政坛就去企业界担任顾问什么的,你就知道他们手上掌握了多少资源,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政界其实有很多利益。巴黎一名市民曾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些官员手中有了权力,肯定会利用这些权力和资源,我们当然得盯紧点”。

由于老百姓的这种市场需要,西方媒体也热衷于派出狗仔队紧盯高官,使高官的“劣迹”很难被隐藏。一些高官与商界人士的亲密往来,对女政客伸出的“咸猪手”,都在第一时间被广而告之,一些“大嘴”高官的失言也不会被好事的传媒放过,并引起轩然大波,这自然让已当上高官者如坐针毡,一不留神便可能被掀翻。加拿大卑诗省法务厅长范栋勤因驾车超速曝光后被指是“知法犯法”,不得不在千夫所指下辞职了事。他的顶头上司、省长金宝尔也因同样错误被曝光而遭到弹劾,但他最后熬过这一关,主要是因为他并非直接负责交通或法务的官员,且违章时间系休假时间,违章地点也在美国夏威夷,不在职务所在地。

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庚欣对《环球时报》说,政治官僚体制是国家的根本。西方国家有精心设计的官僚体制,如选举制,分权体制、公务员和官员监督机制等,使政府运行更有效率并合理公平。但从日本来看,制度必须与社会环境整体的改革结合,才能真正形成对官僚的合理、合法的制约。而最根本的制约则是普通民众对官员权力的天然不信任感和监督,这比任何自上而下的“纪律监察”都有效。▲

猜你喜欢
高官丑闻官员
带病提拔自有病根
丘琼山巧对官员
丑闻也是文明生长的契机
“搞”艺术的官员们
本期导读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
官员在读什么书?
以色列逮捕10名哈马斯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