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分析和人的解放追求

2009-05-08 10:02陈雪艳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马克思

陈雪艳

【摘 要】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极大地阻碍了人们通过对象化活动实现人本性全面发展的追求活动,与人性自由而自主的内在需求相互对立。马克思异化理论充分尊重人的尊严,全面肯定人的价值,主张人性彻底解放和人性全面复归,为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指明了摆脱剥削、扬弃异化、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奋斗目标和根本方向。

【关键词】 马克思;异化劳动;解放追求

“异化”概念是近代欧洲哲学的概念,在霍布斯那里,人亲手创造出来的利维坦怪兽(国家权力)独立于人,并转过来支配人。在黑格尔那里,异化指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界和客观对象,外化物与它所由以外化的东西即理念漠不相关。而在费尔巴哈那里,异化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而在感性的现实的领域中不存在任何异化,因此异化是人的观念所造成的人的自身幻想的产物。在马克思之前,异化观可以理解为一种超越现实的理念或存在物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相比之下,马克思的异化观虽受到他们的影响,但其内容与视野要广阔得多,也深刻得多。

在马克思写作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是贯穿始终的基本概念,它既是一个经济学范畴,又是一个哲学范畴。马克思用崭新的、唯物主义的内容充实和阐发了异化概念,并把它作为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倡导追求人性解放和自由的重要工具。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异化主要指人作为有自我意识和能动性的主体亲手创造出来的力量外在于人、独立于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人疏远或隔膜,甚至转过来支配人、奴役人。在《手稿》中,自由与必然、理想与现实、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凡是同人的自由有关的一切范畴都与异化相关。因为异化是自由的反面——不自由。但这种不自由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不自由,而是同人所创造出来的力量反过来支配人自身的这种反常现象联系在一起的“不自由”,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讲的由于某种权利受到约束而产生的有限性。

马克思在此主要注意的是劳动异化和工人的自我异化,特别是资本主义畸形利益关系内部产生的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对立关系,因而异化理论的核心是探索人的解放的学说。

在《手稿》中,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出发的论述异化劳动理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生产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困;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与物的世界的增值相伴随的是人的世界的贬值。马克思正是从工人与他的劳动对象(产品)的这种否定关系中,得出工人劳动具有异化性质的结论的:“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在《手稿》中,马克思具体地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和阐述了异化劳动的内容:

第一,劳动者同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

马克思把劳动看作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劳动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因此劳动产品就是物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它应当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实现。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的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也就是说这种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第二,劳动本身和劳动者相异化

在《手稿》中,劳动本来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可是在异化劳动中,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感到自我牺牲,自我折磨,劳动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劳动。马克思在考察了劳动者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以后也指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也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类存在物。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也是人根本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这种类本质通过对象化,即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自然界得到表现和确证。“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己。”一句话,人通过有意识的主动劳动确认自我的存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盲目的,不自觉地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所支配,所统治。

第四,人与人之间相异化

马克思说:“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同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同他人,同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

因此,马克思认为“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同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生产出其他人同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同这些人的关系。”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雇佣劳动,不仅创造出物质财富,同时也生产出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所以,“总之,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从而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通过以上对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不仅改变了人与劳动的本质关系,而且通过对人的类本质的异化造成了人与创造物、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反常关系状态。由此导致人在处理与自然和社会关系时出现困难,极大地阻碍了人们通过对象化活动实现人本性全面发展的追求活动,与人性自由而自主的内在需求相互对立。正是由于存在着人的被束缚被压抑,存在着人的异化,因此就带来了关于人的解放的问题。由于人的异化主要是社会关系的不合理或异化带来的,因此人的解放也首先是改变不合理的现实关系,实现人的社会解放。

马克思指出:“只有当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抽象的公民,并且作为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劳动、自己的个人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跟自己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当作政治力量跟自己分开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他在对异化劳动的深刻批判后,指出了劳动者的真实处境,全面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和人性复归的可能性,并认为共产主义就是从异化中解放出来,就是人回归到他自身,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就是人的解放。

人的解放包括人从自然关系奴役下的解放、人从社会关系奴役下的解放、人从旧思想、旧观念束缚下的解放三重含义,其中人从自然关系奴役下的解放程度,即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根本尺度。马克思认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最终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劳动“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这时,人类才最终从各种奴役中解放出来,人也因此而得到了全面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对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向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复归。

同时,马克思又提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他的意思是说自我异化和自我异化的扬弃都必须在人的劳动中解决。自我异化的道路是漫长的,同样,自我异化的扬弃的道路也是漫长的,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找到自我异化的解决方法。

在《手稿》中,马克思做出结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是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共产主义是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达到人的解放,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向自身的复归所必需的一个环节,一种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所以,共产主义是自我异化的彻底扬弃。

总之,在《文稿》中马克思分析的异化理论充分尊重人的尊严,全面肯定人的价值,主张人性彻底解放和人性全面复归。他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完全统一。因此,它是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是“历史之谜的解答”,是迷失的人性真正复归之路。由此为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指明了摆脱剥削、扬弃异化、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奋斗目标和根本方向。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冯景源.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3] 高光等.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4] 张向东.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原著选读[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

[5]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 余源培.时代精华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7] 任建胜.“异化劳动”与“人的复归”: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猜你喜欢
异化劳动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幸福异化:一种研究幸福问题的新视角
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生态环境异化问题研究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