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问题与内涵的十重思考

2009-05-08 03:33孟祥林
北方经济 2009年5期
关键词:城市居民进程城市化

孟祥林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逐渐成为地方政府工作业绩的一个主要参考指标,城市化水平与新农村建设以及“三农”问题的解决程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此,地方政府就有可能在主观意识上追求城市化建设的高指标,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就可能用表面的城市化替代内涵的城市化,城市化以前存在的问题被潜伏下来的同时,城市化过程中还会引发一系列的新问题。为了尽量减少或者避免出现这些问题,就有必要深入讨论城市化问题,并对城市化的全方位含义做出新的解释。

一、城市化的伴生问题

按照城市化的一般理解,城市化就是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以及地域内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镇)人口的过程,这是学界对城市化的一般认识。实际上这只是量的和外在的城市化,如果将该层面的城市化过分渲染就会使城市化停留在表面,造成诸多城市化进程中的伴生问题。

(一)农民失业问题

城市化的宗旨是在区域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将农村居民转化为城市居民,但是在表面城市化条件下很容易使世代务农的居民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同时,也失去了基本谋生途径。表面上看非农业人口的规模在扩大,城市化水平在提高。但城市化只是扩大了既有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失去土地的农民虽然具有了城市人的户口,但并不具有在城市进行体面生活的实际权力。当农民与自己的基本生活资源相脱离,同时并不具备十足的非农产业谋生手段时,农民就会失业。城市化进程的本意在于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所有居民都能够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感觉到城市化为其带来的收益,部分居民失业的城市化实际上是以部分居民的损失为代价换取其他人收益的提高,这不是高质量的城市化。

(二)居民素质问题

将村民转变为市民在表面上看是将其陈旧的居所拆除,换之以宽敞明亮的高层建筑,居民由原来的单家独户的居住模式转化为在居民楼内共同生活。居民面前呈现的不再是田园景观,代之以水泥板路和商业聚集区。按照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城市化进程应该伴随经济的发展而同步发展,政府行政命令的过多介入就会改变城市化进程的这种自然发展过程,在政府更多介入下,依托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到既有的城区以进行改造或者城区面积扩大。这种城市化进程就掩盖了经济发展与居民素质提高的对称发展,甚至忽视了居民素质问题。当居民素质落后于城市硬件状态时,居民不理解城市化进程的含义,同时也不能充分融入和享受城市化过程所带来的城市文明,这种两张皮的城市化不是城市化进程的本意。

(三)生活待遇问题

居民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市民身份,应该受到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但是世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业人口在从农业转化为非农产业后,其思维方式不能马上转化过来,并且其并不具有与既有的城市人口的就业竞争力。所以身份和职业并不能同时得到转化,这些人口右脚踩着城市的土地,但左脚还在农村产业的漩涡中挣扎,身份转化的同时脑袋还没有转化过来。被转化过来的城市居民需要依托自身谋生素质的改变成为城市居民中的强者,该种意义上的城市化就使得共存居民在城市化进程中不但实现了职业的转化,而且实现了身份的转化,居民从外在精神状态到生存能力和气质都产生了巨大变化,转化过来的居民不是在政府的“恩惠”下生存,而是通过竞争方式实现生活条件的变化。

(四)地域景现问题

很多地方官员为了追逐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采用各种方式快速改变地域的建筑景观外貌。但是从城市化的本质含义而言,城市化不仅是高楼大厦。因为城市化的最重要内涵应该是地域文化进而居民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没有产业结构进而居民生活水平和主导产业的变化,就不能创造强大的地方财政支撑。如果率先实现地域景观的变化,就不可避免地抽空地方财政,单纯地改变居民生存环境并不能给居民创造享受这种生存环境的心情,这种看似为居民创造了较高质量生存环境的城市化,对于居民而言只是“镜中花和水中月”。城市景观不依托社会资源进行改变的最终结果是政府财政孤掌难鸣。

(五)文化娱乐问题

城市化水平提高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当地百姓的生活娱乐方式。居民娱乐内容的健康程度以及娱乐的内容可以充分体现居民所从事职业的特点以及其对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期盼,如果城市居民没有足够的心情和充分的时间参与文化娱乐,说明居民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城市化,而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城市化。

(六)文明渗透问题

城市化过程存在渗透问题,即城市文明由城市地域向非城市地域弥漫,从而非城市地域也能够感受到城市文明影响的过程。人们对城市化的一般理解是城市化就是地域景观的变化,只有城市景观区域的居民才能享受城市文明,这种状况可以发生在城市水平的初级阶段。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地域的城市文明可以通过文化、经济、消费等多种方式渗透到非城市地域,城市化影响范围要远远超过城市地域本身所涉及的景观范围,生活在农村地域的居民也能够充分享受到城市文明为其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所以城市化重在内容变化,即使景观上没有变化也能产生城市化。这样的城市化也许是更加广泛意义上的城市化。

(七)收入差距问题

城市化使得居民由农业产业转化为非农产业,但是由于个人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这些转化过来的居民不具有与既有城市居民的竞争力,这些居民由自食其力转化为无能为力,收入的差距使得这些居民变为城市的底层居民,对城市化进程只有贡献美誉报偿,同时这些居民不能享受城市发展中的娱乐以及教育等关系其切身利益的事情,城市化后这些人马上成为政府的帮扶对象,而政府目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城市贫困居民的生存问题,所以城市化进程有使城市居民间进行群体分化的趋势。当然收入差距本身并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居民素质、择业能力、政府态度等多方面的系统问题。城乡之间的差距最根本地体现为基于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差距,进而产生了城乡居民的身份区别。

(八)二次贫困问题

城市化进程从外在形式上需要整体推进,需要生活在一个区域内的居民的生活方式、产业结构、居住设施等各方面发生比较一致的变化,城市化的整体推进就用外在的一致性掩盖内在的不一致性。一些居民被城市化的浪潮卷进来后使自身以及家庭脱离了原来赖以为继的生活模式,并且在政府的安排下进入到另外一个自己全然很难适应而且收入并不是十分稳定的行业,居民在从事新生活的过程中顾虑重重,加剧了个人生活的动荡,政府用一次补偿的方式“买断”居民的既有住房和固定资产,其实也买断了居民未来的生活出路。在渡过城市化的风头后,这些居民最有可能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第一批失业者,具有安稳生活的这些居民在城

市化进程中又回到了“艰苦生活”的原点,二次贫困笼罩在这些人的周围。

(九)追求风潮问题

从理论层面理解,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在政府的引导下沿着同一方向进行城市建设过程,这个过程是可持续的,需要通过充分的准备过程然后再付诸实施,城市的建设以及既有城市格局的变革需要循序渐进。但是目前城市化进程中有些城市违背了这样的基本原则,将城市化酝酿成行政命令下的一股风潮,把城市化进程的解决问题转化为单纯的行政问题。在政府财力充分的时候城市化进程轰轰烈烈,在一阵红火之后接下来的就是一阵冷清,城市化完全成为政府控制下的一股风潮,在这种风潮下城市居民跟着政府的“振动”而“哆嗦”。实际上城市化进程中政府虽然具有投资者的身份,但更多的时候应该扮演指挥员,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城市进程中走走停停的现象。

(十)片面化妆问题

城市化进程需要做到表里如一,不仅要做表面文章,还要从根本上变革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即城市的养颜方法不仅在于化妆,更重要的在于营养。化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营养充分才能够使城市做到可持续发展。片面追求表面文章的城市化虽然在外观上或者具有现代感,或者能够使城市突兀一些典型特色,但城市发展的现在和未来之间就很难呼应。当未来城市发展中感觉到这些问题后再与现在一样对城市进行改造,无疑会形成巨大的浪费。所以城市化妆就是浪费和对纳税人的不负责任,城市化需要为未来做好规划,应该化妆的是城市的整体架构,而不只是着眼于现在。在化妆之余如果有更好的营养做补充就更能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营养来自于城市居民,经济实体的参与以及居民的合理需要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无尽的养分,而这一点是很多当局所没有看到或者不愿意看到的。

二、城市化内涵新解

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如此多的问题,实际上是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和解释城市化的内涵。从根本上理解城市化的内涵以避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就会使城市化受惠更多的居民。至少应该在以下几个层面要重新理解城市化的内涵。

(一)城市化的对象是人

城市化首先应该是人的城市化,城市居民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的同时,转化为城市居民的新城市人口的素质也相应得到提高。在改变居民的居住环境的同时,要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文化娱乐方式等。城市化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人的改变,进而人所居住的城市外在表现发生变化,城市化因为人的变化而使城市发生变化,城市变化后进而影响着人的行为,在城市环境与城市居民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人的行为对城市的影响居于主导地位。城市是所有城市居民共同创造的和创造着的产品,城市的发展状态是城市常驻居民组合意志的反映,政府应该与居民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能尽量减少城市建设的成本,使居民的行为举止按照城市的要求作为,人的城市化为城市的城市化提供了重要前提。

(二)城市化是市场过程

城市化进程是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导致的结果,当然在此过程中需要政府合理诱导和规划,以便城市的发展沿着更加有利于居民生活和社会进步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并不含有或者很少含有人为强制因素,即城市发展水平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的精心设计达到。城市化本身不是被政府牵着走的牛鼻子。政府所需要做的事情应该是为“老牛”指出正确的行走路径和为“老牛”提供足够的营养,走得快还是慢应该由“老牛”的体力和自己的心情说了算。当然在什么地方布局什么样职能的城市以及城市发展的状态应该由政府决定,因为自发状态下的城市发展机制可能会导致城市发展的盲目性。但从总体上而言,城市的进步状态不能脱离市场机制。

(三)城市化的政府行为

城市化的前提是不能剥夺百姓的利益,城市化进程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在百姓的收益得到提高的同时社会收益也得到相应的扩大。但是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政府所担当的角色,不仅是指挥员而且是演奏员的身份,政府完全介入到城市化进程中并成为城市化进程的推波助澜者。以速度提高和以规模扩张为宗旨的城市化进程在使部分居民得到好处的同时使另外的居民受到损失,虽然这样的发展状况总体是好的,但在不同的百姓眼中城市化的形象不同。究其原因,就是政府在这中间做的事情太多了,做了很多目前不应该做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不应该做的事情。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应该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如果城市把城市比作孩子,那么政府的最佳角色应该是助产士、保姆和监护人,政府的责任在于通过何种方式让城市按照政府所希望的轨迹运转。

(四)城市化的点面关系

城市化应该包括点与面两个层面,城市是点,城市化应该是面,城市化就是城市发展由点到面的过程。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大多在点上做文章,政府将有限的资金集中对现有城市进行改造,这样的城市化进程就更加清晰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界限。从本质意义而言,城市化的重点应该是面而不是点,只有通过面上的城市化才能使更大区域内的居民状况得到大的改观,也才会使得城市化的影响力变得更加深远和广大,居住在农村地域的居民才能享受到城市文明的辐射。所以面状的或者网状的城市化可以使更大的区域紧密联系起来。面状与点状城市化的本质区别在于,面状城市化可以依托核心城市对广大的区域形成辐射影响,而点状城市化是核心城市对广大的区域形成经济吸引,从而可以形成核心城市与腹地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核心城市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黑洞”。

(五)城市的主人与客人

短期内城市化的含义应该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在此过程中会有更多的人口加入到规模扩大后的城市中来。城市中的既有成员会因为自己具有“老资格”而以审视的态度打量这些新加入者,“老资格”者会因为自己资格老而认为城市不是新加入者的城市,“老资格”者与新加入者之间很难和平相处,在这种思维前提下城市就人为地区分出主人与客人,主人即“老资格”者,由于在城市中具有较长时间的居住历史而较客人即新加入者拥有更多的优越感,并且会凭借这种优越感将客人“踩”在脚下。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主人在城市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客人的比例在逐渐扩大的同时其成分也开始复杂化,包括了农民工、商人等不同职业的居民。实际上“主人”与“客人”之间已经形成了共生关系,“客人”自然不愿意离开城市,但“主人”离开了“客人”后城市也将不能够发展。

(六)城市的建设与经营

一般含义上的城市化只是从建设层面理解,实际上城市化进程中经营较建设更重要。经营城市的含义侧重于城市要有特色并且城市的发展要可持续,同时要让城市在其成长过程中表现

出自身价值。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要美化城市并让城市更加方便居民生活。但是目前很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不同任期的管理者对城市的建设思路并不具有可持续性,致使城市建设中造成了巨大资源浪费并且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城市建设更多强调形式上的建设而不是内容上的经营。虽然所有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都不能脱离其所具有的共同点,但城市建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和彰显主题,而这一点也正是让游客不能忘记的关键,城市也会据此而具有了生命。政府通过经营城市可以减少其运行成本并加大城市的运作效率,城市可以在经营中找到其增长点。

(七)城市不为市长所有

在市民的思想中城市就是市长的,城市如何建设以及投资力度完全由市长说了算,于是城市的发展完全取决于市长的意志。但是市长的抉择应该是所有居民意志的反映,利用自己的行政权力代城市居民完成意志,所以城市的发展并不代表市长个人的意志。可是我国很多城市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市长个人意志的表现,城市的布局和建筑等在不同市长的任期内留下了不同的痕迹。当市长将城市看作个人的劳动对象并对城市的形象施加自身的意志时,城市的发展进程就不连续。在城市的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就很可能给城市带来巨大的浪费,并且城市本身没有主题,于是城市就缺乏了精神。游客在不同的城市间旅游时会发现其所见城市都相差不大,在一个城市能够看见的东西在另外的城市也能见到。当城市失去了本身的特色时也就失去了生命。

(八)城市也要体现过去

人们往往认为城市化就是用新的替代旧的,于是很多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将旧的建筑和景观一概用新的替代。其实城市化进程体现在城市由过去走到现在和走向未来的过程,如果将一些旧的标志性建筑全然扳倒而代之以现代基础设施,城市的发展轨迹就只能在照片和文字的历史档案中找到,不能看到城市的活的历史。同时现存的东西也逐渐会被将来的东西所替代,现代人对城市的创造也不免会被未来人所毁灭。城市的发展进程要体现不同时代的痕迹,这能够体现不同时代的居民对城市的创造水平和贡献程度,从而体现城市的发展轨迹。要将那些能够代表时代的东西尽量保存下来以展示城市发展的岁月沧桑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也是区分城市和定位城市进而创造城市特色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失去了这些就失去了城市。

(九)城市与农村的界限

城市化的一般含义是非城市地域变为城市地域和农业产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的过程,所以绝大多数人认为只有地域景观的变化才能是城市化,城市与农村之间在人们的思维观念上就首先具有了明确的界限。根据前文,当城市化水平达到65%的时候,核心城市对周围腹地的辐射作用远远大于吸收作用,即城市文明的影响力不仅局限在城市地域范围,这时即使居住在乡村的居民也可以享受到来自城市文明的辐射,这时的城市与乡村只是地域的区别,文明程度已经没有本质的差别。城市化自然应该分阶段进行,但不能等到城市化发展到很高程度的时候再考虑农村城市化的问题。城市化应该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在一起,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起点并逐渐与城市相结合,创造更高层次和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

(十)城市发展与城市病

伴随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病也随之而来。城市病是伴随城市规模的扩大却利于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城市问题,包括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以及城市贫困问题等。我国在大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下,省会城市以及直辖市的规模迅速膨胀,在居民逐渐挨过贫困的日子后还不能很好规划自身生活方式的情况下,盲目攀比并极力提前过上令人羡慕的生活。在城市的硬件还不能跟进人们对生活质量快速提高的强烈愿望时,城市病提前到来。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自然是百姓自己说了算,如果不健康的消费方式成为城市社会的共同行为选择时就会给城市发展带来不健康的影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或向更严重的方向进展,政府需要引导城市居民要有健康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城市化应该是健康的城市发展趋向,这需要政府正面引导。

三、研究结论

城市化进程中可能要面临诸多问题,在政府为主导的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转化后的居民脱胎换骨。城市化的工作应该做到居民的心坎上,让所有居民能够真正感受到由于城市化进程为其带来的收益。城市化进程若只做表面文章,就会造成城市化进程中的居民几家欢乐几家愁。城市化进程中就会以转化居民的愁为成本换取既有城市居民的乐,而这并不是城市化进程的初衷。城市化进程的目标是将所有生活在城市区域的居民的生活水平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城市化进程不仅要改变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还要改变其生活依托,即将这些居民脱胎换骨,城市化要注重外在表现,更要注重内在实际,并且作为一种持续的行为保持,就不会像刮风一样,忽东忽西,忽冷忽热,让老百姓摸不清方向。只有让百姓充分参与进来并让百姓充分享受到收益的城市化,才能将城市化中政府的孤军奋战变为老百姓的共同努力,从而城市化的效率和速度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城市居民进程城市化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城市居民低碳意识与行为调查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北京城市居民的娱乐生活(1949—1966)
关于修改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议案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与反思
Linux僵死进程的产生与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