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高原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初探

2009-05-08 03:33孙宝珠
北方经济 2009年5期
关键词:呼伦贝尔草场国土资源

孙宝珠

呼伦贝尔高原,即呼伦贝尔高原牧亚及矿业开发经济功能区,是内蒙古北部西部高原牧业及矿业及开发地域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地区位于大兴安岭北段西侧,包括:海拉尔区、满洲里市、鄂温克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额尔古纳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总土地面积880.23万公顷,占自治区面积的7.69%。呼伦贝尔草原地域辽阔,草原宽广,水草肥美,是内蒙古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治区重要的放牧畜牧业和畜产品生产及其加工基地。有丰富的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和后备宜林宜农土地资源。呼伦湖以及贝尔湖(中国境内)一并构成了呼伦湖水系(额尔古纳水系的组成部分),有丰富的鱼类资源,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能源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分布集中,主要有: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资源,铁、铜、铅、锌、金、银等有色金属,芒硝、天然碱、盐、水泥灰岩等化工、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具有建设内蒙古自治区和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工矿及能源化工基地的资源优势。呼伦贝尔高原具有较大国土资源开发潜力和经济发展空间。

一、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局部草牧场水分条件差,水草匹配欠佳,畜牧业生产和人畜饮水矛盾突出,超载过牧,草场退化、沙化现象日益加重、草质变劣,产量低,畜草平衡失调,生态环境恶化。投入不足,草场基本建设水平低,抗灾能力差,干旱、风沙、黑灾、白灾、暴风雪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危害加重。二是畜产品加工业衰退,养殖业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减弱。局部地区的种植业经营方式粗放,种植业资源转化增值低下。农畜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不高。三是科技水平不高,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层次较低,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尚待进一步提升,如矿产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工业化程度不高,野生经济植物深加工需要进一步拓展。四是城市化率虽然高于全国全自治区的平均水平,但城镇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缺少大城市对本区域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及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二、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方向

以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重化工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为契机,发挥本区地缘和国土资源优势,以畜牧业和工业为主,工、牧、农、林、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开发利用矿产能源资源,把本地区建设成内蒙古自治区及我国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畜产品加工业和能源重化工基地。加强草业、畜牧业、畜产品加工、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野生经济植物的采集及其加工、水产品、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能源重化工等基地建设,提高对呼伦贝尔高原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质量和水平,促使国土资源禀赋优势不断转化为现实的产业和产品优势,促进本地区经济全面发展,使本区域成为呼伦贝尔市打造内蒙古新经济增长极的重要支点。

三、实现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

第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政策,而草场经营承包责任制,是家庭联产经营责任制在牧区的具体表现形式。草地问题是“三牧”(牧业、牧区、牧民)问题的核心,是牧区生产关系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广大牧民的切身利益。要不断完善草场承包责任制,让少数非牧民退出其占用的牧草地,以充分维护牧民的草场承包经营权。并不断地把牧区剩余劳动力从草地上、从牧业中转移出去,并且获得比较稳定的就业,在长期稳定草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根据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适当进行草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加强草场基本建设,发展草业,推行以草定畜,引导牧民增加对草场建设的投入,建立草库伦,划区轮牧,开发利用缺水草场,扩大利用面积,对已退化的草场,要采取封育和人工补播牧草等措施,促进草群恢复,维护和建立新的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利用草场资源,防止局部过牧引起草场的退化和沙化,实现牧草地的均衡利用。提高牧草质量和产量,建立备荒草库,选择水土较好的地方,建立草、料、林三结合的人工饲草料基地,改革畜牧业生产方式,放牧与舍饲相结合,提高抗灾能力。促进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引导牧民增加对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提高水平,如加强棚圈舍建设,改善畜牧业的生产条件。建立优质、高效畜牧业。加速草场防护林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带片网相间,植树种草,草灌乔相结合,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林业,加强对现有林木保护与抚育,扩大林地面积。

第三,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依据土地适宜性的原则,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对部分退化比较严重的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宜农荒地则进一步开辟为基本农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保护和开发利用基本农田、基本菜地,发展种植业和蔬菜生产,稳定粮食作物生产,扩大经济作物的比重,适当扩大菜地的保护地面积,建立外向型蔬菜生产基地。增强粮油菜产量,提高自给水平,提高耕地的集约经营水平和综合利用效率。加强基本农田和基本菜地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发展城郊型农业,尤其是建设蔬菜生产基地,发展蔬菜生产。对由于城市拓展建设用地面积而占用的基本菜地应予以等额补偿。

第四,开发野生植物资源,发展野生经济植物的采集及其加工业。辉河中下游两岸生长着茂密的芦苇,天然芦苇场集中连片,有2万多公顷。在乌尔逊河、克鲁伦河以及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和达兰鄂罗木河汇合处的三角地带,芦苇面积约有2600多公顷,蕴藏量在3万吨左右,上述地区是内蒙占自治区芦苇的重点产区,发展造纸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此外还有中药、蒙药用植物资源等。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开发生物能源,发展生物能及其他产业,如在牧民的永久性居民点建沼气池,把沼气作为燃料为牧民生产和生活提供新的能源,有利于保护环境,提高牧民的生活质量。开发利用菌类资源,发展菌类植物采集业。如呼伦贝尔草地盛产白蘑,是著名土特产,此外还有花脸蘑、紫蘑、草蘑、树蘑、灵芝等菌类植物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应进一步开发利用。

第五,充分利用水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除了发展达赉湖、贝尔湖的渔业外,开发利用其他河流的天然水面,使水产养殖业在呼伦贝尔高原得到不断拓展,发展成为特色产业。

第六,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要振兴有传统优势畜产品加工业,立足于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这是本地区实现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依托。充分利用大兴安岭岭西地区的养殖业和种植业资源优势,开发利用农畜产品资源,重振农畜产品加工业。

第七,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探工作,开发矿产资源,发展采矿业、建材业。综合开发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发展以煤电油为主的能源产业,以煤化工、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学产业,将呼伦贝尔高原打造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资源接续地和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同时,呼伦贝尔高原也是风能资源富集地区,充分开发利用风能资源,发展风力发电。

第八,加快城市化步伐,提高城市化率,实现牧区人口向城镇人口、牧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健全以大中小城市为内容的城市体系,着力发展大中城市。加快城市化步伐,提高城市化率,实施大海拉尔的发展战略,扩大海拉尔区的建成区面积。根据需要和可能,探索通过把海拉尔区周边的旗市如陈巴尔虎旗、牙克石市等旗市撤旗、撤市,建立呼伦贝尔市的新区,扩大呼伦贝尔市的建成区面积,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呼伦贝尔市建成区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了发挥满洲里市、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市这些边境旗市的地缘等优势,整合资源,加强边境地区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探讨通过行政区划改革和调整,把新巴尔虎左旗和陈巴尔虎旗的一部分(中俄边境地区)划归满洲里市管辖,并把新巴尔虎右旗、额尔古纳市全部划归满洲里市管辖,并通过撤旗、撤市,使之成为满洲里市的市辖区的可能性,实现大满洲里的城市发展战略,由满洲里市带动整个边境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九,呼伦贝尔高原北部、西部与西南部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一二类口岸多,发挥口岸优势,发展口岸经济。充分开发利用俄蒙资源。

第十,加快对呼伦贝尔沙带的治理。该沙带是在风蚀与风积的作用下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海拉尔河以南,伊敏河以西,乌尔逊河以东地区。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沙带,遏制其进一步蔓延的趋势,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发展同该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产业。

第十一,加快海拉尔区至满洲里市的铁路沿线经济带建设,建立工业园区,铁路沿线的旗市要把第二产业向本经济带(工业园区)集中,重点加强铁路沿线的建制镇如陈巴尔虎旗的完工镇、新巴尔虎左旗的查岗镇等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发展工业。新巴尔虎右旗的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应向靠近铁路沿线地区集中,培育本旗经济增长极。

第十二,开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业。加强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三,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国土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树立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开发与利用,呼伦贝尔高原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对呼伦贝尔高原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当然也要处理好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要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中保护环境,要在保护环境中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国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和永续利用。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树立科学发展,科学地进行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全面贯彻中共呼伦贝尔市委提出的“美丽与发展双赢”战略和发展理念,促使呼伦贝尔高原国土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及整个经济发展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顺利实现呼伦贝尔在科学发展中的崛起。

(作者单位:中共呼伦贝尔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呼伦贝尔草场国土资源
祁连草场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新草场有多远
欢迎订阅2020年《国土资源信息化》
舌尖上的呼伦贝尔
欢迎订阅2018年《国土资源情报》
欢迎订阅2018年《国土资源情报》
2016年国土资源科技成果统计分析
银色的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