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口老龄化时空变动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

2009-05-08 03:33李华香李玉江
北方经济 2009年5期
关键词:出生率生育率人口老龄化

李华香 李玉江

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人口发展的结果。人口老龄化出现的最直接原因主要是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山东省是一个人口大省,老年人口绝对数量高、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增长速度快且高龄人口增长幅度大,山东的人口老龄化变动将会对全国的人口变动情况产生重要的影响,分析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时空特征及形成的内在机理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宏观上,老龄人口的增多通过影响储蓄和消费基金进而影响积累基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时,老龄人口增多致使社会对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费用投入不断加大,社会养老、医疗卫生事业承受过重的负担。微观上,家庭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使得年青人用于养老所付出的时间和金钱都大大增加,加大了家庭的养老开支。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还表现在对家庭其他成员时间分配方面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山东省人口老龄化表现出不平稳的特征,研究其变动特征的形成机制对解决老龄化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

二、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时间变动特征及形成原因

(一)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时间变动特征

通过比较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2007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发现山东省人口老龄化在时间上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1、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进程在不断加快

根据国际通用年龄结构类型标准,标准的老年型社会0-14岁少儿的比重应小于30%,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应大于7%,老少比应大于30%。2000年,山东省0-14岁少儿比例为20.85%,低于标准9.1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8.03%,高于标准1.03个百分点,老少比为38.4%,高于标准8.4个百分点,完全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根据山东省2007年1%人口和劳动力抽样调查数据,2007年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少儿比例低于标准14.93个百分点,老年比例高于标准2.61个百分点,老少比高于标准33.75个百分点,因此老龄化的程度已经大大深化。

山东省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2007年山东省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9.61%,而2000年时山东省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8.03%,老年人口比重年平均增长2.60%,远大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在老年人口总量增长速度加快的同时,老年人口比重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也在升高,所以山东省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

2、高龄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快,老年抚养系数高

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口内部的年龄结构也在发生改变。根据划分老年人口的标准,将65~69岁者称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者称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及以上者称为“高龄老年人口”。山东省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多,必然伴随人口高龄化现象。2000年山东省老年人口中低龄者占38.0%,中龄者占47.4%,高龄者占14.6%,而且各市80岁及以上老人所占比重均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全省高龄化态势明显。与2000年相比,2007年,中龄和高龄人口所占老龄人口的比重都在进一步增大,中龄人口比重增加4.73%,高龄人口比重增加11:10%,高龄人口的增幅远远高于中龄人口的增幅,中龄人口增幅微小,保持平稳。而低龄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在缩小,比重减少了10.16%,降幅较大。上述说明山东省老龄化过程走向高龄老龄化。

在高龄老龄化过程中,山东省老年人口抚养系数也在增大,这加重了对经济发展的压力。2000年山东省老年抚养比为11.43%,而2007年老年抚养比增加到12.76%。如果我们只考察理论老年抚养比,实际上是将不同年龄的老年人口视为具有相同经济、社会特征的“同质”(homo-geneous)人,这样的考察方法会抹煞不同年龄老年人口不同的社会经济含义。而事实上,不同年龄的老年人口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是“异质”(het-ero-geneous)人。由于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为主要要求的中龄老年人口和高龄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2007年的实际老年抚养系数升高将更明显。

3、老龄人口性别比偏低,但有升高趋势

在所有年龄组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龄组性别比最低,在山东省的人口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存在这种特点,2000年和2007年山东省老龄人口性别比急剧下降,与其他年龄组人口性别比相比表现出明显的偏低态势。在不同年龄老年人口中,低龄人口性别比最高,高龄人口性别比最低,即年龄越大,女性老人数量比男性老人数量高出越多。

低龄、中龄、高龄老年人口性别比的增长速度各异,其中,中龄增长最快,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86%;中龄次之,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68%;低龄最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5%。

(二)形成山东省人口老龄化时间变动特征的原因分析

1、底部老龄化和顶部老龄化共同作用于老龄化的程度和进度

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可以是由年龄金字塔底部少儿人口增长减慢所导致,也可以是顶部的老年人口增加加速所导致,人口学中称之为底部老龄化和顶部老龄化。

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转变为“老年型”是人口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出生率下降和死亡率下降都促使人口的年龄结构趋向于老龄化,前者使少儿人口比重下降,相对增加老年人口比重,而后者使人口的整体寿命延长,绝对增加老年人口比重。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出现了底部老龄化和顶部老龄化的同时“夹击”。山东省现在面临的是低生育率下的人口老龄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山东省的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已从实行计划生育前1973年的35.38‰下降到2007年10.30‰,28年来共下降了25.08千分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山东省人口死亡率已从1973年的8.12‰下降到2007年的5.52‰,共下降了2.60千分点。由此可见,生育率的快速下降是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即底部老龄化的作用占主导地位。人口控制政策是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强有力杠杆。同时,由于山东省生育率继续下降的空间已经越来越狭小,其结果,生育率对老龄化的影响作用也将变得微不足道,取而代之的将会是老年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的继续提高,表现在人口年龄金字塔上也就是顶端在变宽,于是以死亡率为主导的“顶端老龄化”开始显现。

2、队列效应与死亡率影响高龄化水平

老年人口高龄化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出生率,它通过人口惯性以人口队列的形式影响人口年龄结构。二是人口死亡率,特别是老年

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在人口出生率一定的情况下,随着老年人口死亡率的下降,进入老年及高龄的人口数增加,人口年龄金字塔顶部收缩放慢,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必将带来人口高龄化的出现。山东省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高龄化的加速主要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次生育高峰及80年代生育波动的影响。生育率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人口老龄化,但也正是生育水平的及时控制决定了中国老年人口高龄化时期不会很长,水平不会很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队列效应在人口老龄化及高龄化过程中的作用显著。进入本世纪后,在生育率相对稳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营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口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并且年龄越高,死亡率下降幅度越大。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进一步提高的背景下,生育率下降对老龄化的影响作用渐渐淡出,死亡率的作用则在日益加大。

3、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老年人口性别比趋势

老年人口性别比偏低的态势是人口发展的规律,而山东省老年人口性别比出现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作为沿海相对发达的省份,每年都吸引大量男性劳动力迁入,当他们陆续进入老龄,必然影响老年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同时,由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男性老人存活率也升高。不过,另一方面,由于男性的生理条件以及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男性老人平均预期寿命小于女性老人,因而总体上导致男性老人数量少于女性老人数量。

三、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地域变动特征及形成的原因

(一)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地域变动特征

1、山东省老龄化的东西部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东西部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越拉越大,由此导致老龄化程度及速度、老年人口特征等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别。以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为标准,把山东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8个地市,西部包括枣庄、济宁、泰安、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9个地市。

在老年人口比重上,东部地区几乎所有地市都高于山东省老年人口的平均比重(9.61%),只有东营(8.93%)例外。在东部地区中,沿海的地区的威海(11.78%)、烟台(11.53%)、青岛(10.19%)等有明显高于该区中的其他5个地市。西部地区的所有地市的老年人口比重无一例外的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更明显低于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的老少比大于西部地区,而0-14岁少儿人口比重东部地区明显小于西部地区。东西部地区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别。总体上看,西部地区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比东部地区年轻,高龄老年人口比重较低;分地区来看,青岛、威海、日照等经济较发达地区高龄人口占老年的比重都在18%以上,高龄化趋势较为严重;而德州、滨州等后进地区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相对较轻。

2、山东省城市、镇、乡村之间老龄化的差异

山东省城市、镇和乡村人口年龄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2000年,山东省老年人口比重城乡差异显著,即大多数市地老龄化程度呈现出乡村>城市>镇的特点。而2007年乡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0.31%,镇为9.07%,城市为8.65%。乡村比城市高出1.66个百分点,比镇高出0.24个百分点。且大多数市地老龄化程度呈现出乡村>镇>城市的特点。

(二)形成山东省人口老龄化地域变动特征的原因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决定了东西部老龄化的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育率、出生率的下降,二是死亡率的下降。生育率的迅速下降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最直接的影响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育率、出生率的下降。一般认为,人口转变大致经历由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再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几个发展阶段,并同经济技术进步发展阶段相适应,同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在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山东省已经实现了现代人口转变,人口发展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阶段,2007年山东省出生率为10.3‰,自然增长率仅为4.78‰。在低生育水平下,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出生率仍表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2000年山东省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各市地出生率普遍较低,威海市的出生率降到了7.08‰,烟台市的出生率为8.01‰;而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各市地都有较高的出生率,大多数都在10.0‰以上,聊城市的出生率高达13.08‰。与此相对应的是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比西部地区高,即生育率的迅速下降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使0-1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大幅度下降。山东省东部地区各市地,除潍坊、日照外这一比例都已低于20%,生育率的下降抑制了年轻人口的增长,使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萎缩,导致老年人口比例的相对增加。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作用不断上升。因为山东省已经实现了现代人口转变,总和生育率已远远低于更替水平,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已无太大余地。在这种情况下,死亡率的下降,寿命的延长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作用将会不断上升。山东省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医疗卫生设施比较健全,老年人口死亡率比西部地区偏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死亡率比西部地区低5个千分点。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各市地老年人口死亡率比西部地区各市地偏低。青岛65岁以上老年人口死亡率为46.04‰,而德州为59.83‰,死亡率的下降使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人口年龄金字塔顶部老化,加速人口老龄化。由以上分析可知,经济发展迅速,计划生育开展较早的东部沿海开放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较高。相反,经济基础较差,计生工作起步较晚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人口比重较低,老龄化达到的程度也较低。

2、人口迁移是城市、镇和乡村老龄化变动的主要动因

城市化和农村人口迁移因素是城乡之间人口空间再分配的主要推动力量。但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单向的,即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反向的城镇向农村的迁移极少。而且农村向城镇迁移的那部分人口还具有强烈的年龄选择性,农村青壮年与老年人在心理倾向、文化素质、生活习惯、劳动技能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差异,以及城镇各劳动部门对青壮年的“偏爱”,使城市化过程中从农村前往城市的人口绝大多数是青壮年。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速度加快,发展机会多,农村人口迁移率高,农村则出现大量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发达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同时,随着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松动,迁往城市的劳动力人口大于迁往城镇的人口,因此城市人口年龄结构比城镇人口进一步年轻化。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猜你喜欢
出生率生育率人口老龄化
中国低生育率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No.5 2020年出生率创新低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全球生育率,新加坡最低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低生育率群体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的探讨
考虑钉螺密度依赖出生率的血吸虫病模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