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时期侨联工作思路的调研与思考

2009-05-11 08:52哈尔滨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学理论·上 2009年2期
关键词:侨乡侨眷归侨

哈尔滨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根据我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以及第一阶段计划安排,市侨联调研组由刘其林书记带队于2008年11月4日至11月13日赴南岗、道外、阿城、方正、哈工大、哈师大“三区、一县、两校”侨联开展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哈尔滨市侨联组织的基本概况

哈尔滨市侨联自1960年1月成立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无数华人华侨、归侨侨眷和广大侨务干部的共同努力,队伍不断壮大、职能不断拓展、作用不断增强、影响不断提高。目前,市侨联所属基层区、县(市)、高校、企事业单位侨联组织45个,所属协会、联谊会5个。全市现有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20多万人(其中归侨1187人),旅外华人华侨近8万人(其中约5万人是新移民),主要分布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有经济实力的华侨华人约0.5万人,有技术专长的约0.3万人;市侨联已与41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社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海外聘设了17个代表处,聘请了8位海外顾问。

哈尔滨市侨情的突出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市的侨情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特点。一是群体数量逐年增加。有关资料显示,我市1982年旅外华人华侨不足3000人,在册登记的归侨、侨眷近4000人;1990年旅外华人、华侨约3万人,在册登记的归侨、侨眷总数5922人(实际5人万左右);目前,旅外华人华侨近8万人,共有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20多万人。二是分布地域不断拓展。改革开放前,我市的归侨主要是从朝鲜、港澳、新马泰印缅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回哈定居、学习的华侨和华侨学生。改革开放后,华人华侨、归侨侨眷的分布地区不断扩大,由原来的七八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成为日、俄、美、加、澳和港澳等近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是层次素质越来越高。1990年,我市具有副教授、副总工程师以上职称的就增加到595人。据统计,目前我市归侨、侨眷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已经超过万人。仅哈尔滨工业大学3000名正式教师中就有近一半人员具有归侨、侨眷身份和海外留学经历;22位院士中也有10人是归侨、侨眷。四是新侨成份不断增多。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探亲移民、自费留学等多种形式移居海外的哈尔滨籍新华侨华人人数连年攀升,目前约有5万人,其中有近百人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少数人已经进入主流社会。方正县3.8万海外华人华侨基本上都是改革开放后到国外定居的新华人华侨。五是工作居住相对集中。过去我市的老归侨、侨眷主要在科研、文教、卫生等领域工作,居住地也多在道里区、南岗区等市区。现在,除主要集中于科研院所、高校、医院等高科技企事业单位外,在公务员、律师、新阶层、农民队伍中也有大量人;居住地也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热闹的市区、县城和侨眷等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屯。六是爱国热情日益高涨。随着祖国的崛起,海外华人华侨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其爱国热情、爱乡情怀日益高涨。近年来,有近200位哈籍华人华侨回哈经贸洽谈、讲学传教、文化交流、带团观光等,有187名海外学子学有所成后回到家乡建功立业,有近百人为哈尔滨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哈尔滨市侨联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1、发挥侨联优势,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一是发挥“侨”的优势,为招商引资、引智工作搭建平台。先后在境内、境外举办经贸洽谈会、服装展览会、信息发布会等60余次,引进大项目7个,引资近20亿元人民币(外资5000万美元),并通过驻英海外科技顾问,为哈工大引进填补学科领域空白的高科技项目1个。二是发挥“侨”的优势,为党委中心工作服务成效显著。全面实施了对俄经贸洽谈、拓展联络的“金桥工程”,举办了“中俄妇女交流活动周”;积极争取并将方正侨乡建设项目列入了我市十一五规划;注重发挥侨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先后提出提案、议案100余件。三是发挥“侨”的优势,为侨属企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成立了东北地区第一家正式注册的侨商协会,并以协会为平台积极开展联谊、经贸、法律培训等活动,通过项目对接、政企对话、银企合作等方式,先后为四海集团等侨属企业解决了64万平方米生产用地、1200万项目资金、高科技企业减免税等困难和问题。

2、树立“大侨联”理念,拓展海外联络实现新突破

一是扩大交往,与海外侨团的联络显著增强。先后与俄罗斯、美、加、澳等国家的41个海外侨团、商贸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使对外联络的广度和深度有了质的飞跃。二是创办海外代表处,为全国侨联组织的对外联络做出示范。先后在俄、英、美等12个国家和地区选择有影响、有实力、热心侨联事业的华人华侨和企业组织,设立17个海外代表处,把侨联组织延伸到国外。三是走出去、请进来,对外宣传影响不断扩大。先后组织72个企业、25个团组出访,邀请了155名海外侨领、侨商和外国友人来哈访问洽谈,聘请了8位海外顾问,扩大了哈尔滨的对外影响。四是加强区域联合,东北地区侨联工作形成合力。提出倡议并成立东北地区侨联联合体,在哈召开了首届东北地区侨联协作会议。

3、依法维护侨益,为侨服务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是依法护侨工作更加务实。建立了归侨侨眷法律咨询服务中心,发放维权联系卡,公布维权热线,为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提供法律咨询服务300余次。二是维护侨益渠道更加畅通。充分发挥侨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侨联组织收集侨情、反映侨声、争取侨益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帮助俄、加华侨成立了中俄工商总会和加拿大哈尔滨华侨商会,为维护华商在海外的合法权益发挥了作用。三是扶贫助困措施更加到位。几年来,先后走访慰问贫困归侨侨眷580人次,送扶贫金近20万元,协调有关部门和侨属企业帮助220名贫困及下岗归侨侨眷就业;为捐建希望小学、设立助学基金等公益事业捐资500多万元;为四川地震组织捐款就达300多万元人民币。

4、创新活动载体,凝侨心聚侨力取得新成效

一是思想教育工作形式多样。在抗非典、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反国家分裂法》颁布及国庆、中秋重大节日之际都组织开展活动,激发了侨界爱国爱乡热情。二是侨界主题活动异彩纷呈。组织开展了“月是故乡明”四海之约音乐会,“重走抗联路”主题系列活动,“海外华人心中的月亮”主题征文,评选首届“侨界十杰”,“侨属企业侨乡行”,“华侨华人话巨变”征文,

“哈特色文化展馆一日游”,“庆七一、迎奥运”登山健身运动,“迎中秋、庆国庆”文艺汇演等一系列富有创意、深受侨界群众好评和积极参与的主题活动。

5、建立健全组织,侨联组织自身建设得到新提高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延伸工作网络。在方正县成立了我市第一家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的侨联组织。组织成立了大专院校联谊会、客家人联谊会、朝鲜归侨联谊会、侨界妇女委员会、市侨商协会、华侨艺术团、华侨合唱团等侨联团体、协会,形成了纵横交织的侨联工作网络。二是发挥委员作用,消除工作盲区。在各区、县(市)、重点单位的统战部设立了兼职侨联秘书长;在没有建立侨联组织的区、县(市),通过设立市侨联委员的形式进行联系、开展工作;在没设立侨联组织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采取侨联委员建立联系点的办法,不断增加侨联组织的覆盖面。三是提高干部素质,形成良好风气。通过教育培训充分调动了侨务干部、委员和兼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机关人员素质,形成了“风正、团结、想事、干事”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先后被省委统战部授予全省统战工作先进集体,连年被省侨联授予全省侨联工作标兵单位,被市委统战部授予全市统战系统招商引资、参政议政工作先进单位,工作经验多次在全国侨联系统和省市统战系统总结、推广,成为“小机关、大作为”的典范。

制约哈尔滨市侨联组织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倾听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结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梳理出制约我市侨联组织科学发展五个突出问题。

组织机构还不够健全。一是市侨联领导班子力量较薄弱。市侨联现驻会领导只有党组书记、副主席1人,兼职不驻会主席、副主席6人。因市侨联承担我市独立党组的所有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多(海内外及我市中直、省直单位)、驻会领导少(1人),因此,大部分时间忙于会议和事务性工作,难于抽出更多精力议大事、抓全局,一定程度影响了侨联工作开展。二是“三无”问题长期困扰基层侨联。在我市8区、10县(市)侨联中,除方正县因侨乡建设配有3名专职侨联干部外,其他区、县(市)侨联均属无编制、无经费、无办公场所的“三无”组织;23个经常联系的高校、企事业单位侨联也全是“三无”组织。三是个别地方和单位还没有建立侨联组织。

活动开展还不够活跃。有的单位成立以来既不开展活动、也不换届,名存实亡;有的单位没有工作计划,随意性较强;有的单位由于策划不足、设计不够,组织不当,活动经常是主题不突出、特色不明显,愿望想法很好,实际效果很差,致使一些人感到参加活动浪费时间和精力,削弱了再次参加活动的热情。

“侨”字号品牌还没有叫响。近年来,尽管我市各级侨联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缺乏创立品牌的意识、缺少创立品牌的设计、缺欠创立品牌的合力和韧性,到目前为止,在我市侨联组织中还没有创出在社会上叫得响的品牌,极大地影响了侨联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内外联络工作还需要加强利用基层侨联、名校校友会和国内其他地区侨联组织等社会侨务资源的意识还很弱,在家坐等多,出动出击少,致使一些国家和地区侨联组织的触角还没有延伸到,还缺乏对侨情发展变化的掌控手段和海外工作的总体布局和规划。有些基层侨联还没有建立侨联小组,对侨务对象的情况掌握还不准,有些工作只能滞留在中间。

服务功能还不够突出。由于缺少必要的服务渠道、平台和手段,使侨联组织的优势和功能没有充分得到发挥,“两个服务”的效果还不明显、收效还不显著、影响还不广泛。一是为党委中心工作服务的切入点选择上还不够准确,还不能使侨联工作的重点完全和中心工作的兴奋点吻合在一起,还不能很好地协助领导破解困扰开展中心工作的一些难题;二是为侨界群众服务的思路窄、套路老、方法少,还不能与时俱进地拓展新的服务项目内容,还没有在“源头”、“机制”和“体制”上形成维护侨益的体系,有些干部还存在着畏难情绪,遇见问题不是迎难而上,而是能避则避、能绕则绕。

哈尔滨市侨联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在深入调研、认真分析、冷静思考、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市侨联确立了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对策。

工作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凝聚侨心、促进和谐,汇集侨力、促进发展”为主题,以“建机制、搭平台、搞活动、创品牌”为工作抓手,以增进亲情、乡情、友情为工作纽带,按照“组织起来、活跃起来”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握发展方向,紧紧围绕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来谋划、展开和落实各项工作,切实整合侨务资源,努力实现“组织建设有新举措,招商引资有新成果,对外联络有新拓展,侨乡建设有新突破,参政议政有新提升,各项工作上新台阶”的工作目标,为我市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工作对策和建议

1、切实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各级侨联的班子建设和组织建设,为促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一是协同市委统战部并以市委的名义召开“加强新时期、新阶段侨联工作区县(市)现场会”和“加强新时期、新阶段侨联工作高校、企事业单位现场会”。二是协同市委统战部并以市委的名义制定出台《中共哈尔滨市委加强新时期新阶段侨联工作意见》。通过落实市委《工作意见》来解决长期困扰基层侨联工作的“编制、经费、办公场所”等问题。三是争取市委同意、财政支持、市外侨办配合,利用3年时间建立哈尔滨市侨务资源信息库,对我市的侨务资源进行普查。四是主动出击,每年增加3-5个海外代表处,逐步扩大其数量和范围。五是积极并通过有效的方式向市委反映市侨联领导班子的薄弱问题,探索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六是建立健全市侨联机关管理制度。

2、切实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的理念,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引智)和侨属企业建设工作,为促进我市经济的快发展、大发展服务。一是充分发挥联系广泛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智)活动,提高我市的投资总量。创立招商协调机制,建立优惠政策、招商项目、科研成果资料库;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了解市情、熟悉项目、精通政策;充分利用接团、出访、会展、交流、考察等机会,主动介绍市情、宣传政策、推介项目;对已经投资和有投资需求的客商实施全过程主动的服务,协调和帮助解决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充分发挥侨商多、覆盖广的优势,组织以商招商。

及时收集侨商信息,搭建引资平台,组织洽谈对接,实施跟踪服务;制定奖励措施,通过多种渠道对招商有功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三是积极引导鼓励侨属企业和侨界群众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四是创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侨联招商协调机制。

3、切实坚持统筹兼顾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和侨乡建设工作,为促进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一是探索创建联谊和沟通合作机制。即:探索创建区、县(市),高校,企事业侨联分片联谊机制。今年拟以哈师大在境外设立孔子学院为切入点,力争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实现零的突破。二是积极主动与哈师大联系协调,力争在年内组建以哈师大为主体、侨属企业积极参与的市侨联青年文化艺术团。三是继续发挥“侨”的优势,开展具有“侨”字特色的“祖国在我心中”(庆祝建国60周年、“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华人华侨话巨变”等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我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四是分别组建侨商南非商务考察团和高校学者交流考察团赴境外学习考察。五是加强对方正县侨乡建设工作的指导,通过“侨乡搭台、经济唱戏”,促进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积极和中国侨联协调,力争将方正侨乡建设纳入全国侨乡建设视野和总体规划之中;组织我市高层次的专家学者到侨乡进行调研,协助侨乡规划建设;组织我市侨属企业到侨乡进行投资考察;通过协调中国侨联将方正侨乡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国内外学习考察团到侨乡参观学习。

4、切实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加强维护侨益和参政议政工作,为促进我市的民主政治建设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一是改建并创立哈尔滨侨联网站,搭建为侨服务平台。二是整合并创立“维侨法律援助服务中心”,将“惠侨卡”的使用范围从医院扩大到律师事务所,努力实现法律咨询免费、受理立案优惠、特困群众减费,侨界群众真受益、得实惠的工作目标。三是采取“海外华人、华侨捐一点、侨商企业掏一点、爱心人士助一点、党委政府补一点”等方式探索和创建“扶贫济侨”基金。四是在帮侨惠侨上开辟新的领域。五是积极组织引导侨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社会调查和视察走访,通过高质量的议案、提案和建议,反映侨界的民生问题。引导他们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市委全会提出的各项重点任务,建科学发展之言,献共建和谐之策。

责任编辑/陈雅莉

猜你喜欢
侨乡侨眷归侨
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归侨群体的“五个认同”研究
“海丝”重点侨乡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化
华侨作用下的侨乡建设研究
盐城市侨联南下慰问盐城籍老归侨
这里有个全国侨务工作明星村
各地侨办开展春节慰问困难归侨活动
贾圩社区:归侨侨眷的“快乐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