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阅读审美取向初探

2009-05-11 08:52邓秋晓
广西教育·B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教师

邓秋晓

当前,中学生的阅读观发生了变化,快餐文化、低俗文化正侵蚀着中学生的心灵。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了解当代中学生的阅读喜好,透视中学生阅读的审美需求,在语文教学上做出相应的变革,应对新时期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挑战。

一、 导致中学生阅读审美取向低俗化的主要因素

(一) 缺失弥合

动机学理论认为:人的动机最根本的有两种,缺失性动机和成长性动机。当维持机体内平衡的某种因素缺乏时,机体就会产生弥补的需要,这种由缺失引起的动机叫缺失性动机。基本需要激发缺失性动机,物质、安全、爱与尊重等的缺乏都是强大的动力。如对自卑感、贫穷、残疾的持续不断的补偿,童年爱的缺失和耻辱就属于这一类。凡有缺失感的人,指导他们行为的就是:如何弥合缺失。有些时候,这种弥合的行为可能是人在经过思考后主动进行的,也可能是在潜意识状态中进行的。中学生在阅读的审美取向方面的表现,正体现了青春期情感缺失弥合的需要。

具有与中学生同样生活时代背景的韩寒、郭敬明等“80后”写手的青春小说,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主要是因为小说中的青春叛逆、忧伤唯美正满足了中学生的成长需要。而描写爱情甚至出现性爱描写的言情小说,正契合了青春萌动的中学生的爱情渴望,武侠小说中主人公的神奇遭遇、成功之路也符合了中学生的英雄梦想。

(二) 媚俗从众

大多数中学生不喜欢阅读名著,而喜欢阅读轻松、简单的书籍。其实不仅仅是中学生,在当下消费社会中,人们的文化审美取向都发生了变化。长期以来处于主流文化中心的、理想的、凝重的高雅文化似乎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而轻松的、娱乐的、休闲的通俗文化则风风火火地成为时髦,表现在文学上也无法例外。在欣赏趣味上,许多人的文学接受目光已从具有微言大义的高雅文学转向了武侠小说、明星自传等通俗读物。他们已经不再通过文学来证明自己的追求和价值,甚至仅仅是为了追求感官享受和生活调味。在欣赏方式上,人们更多的也已从思考意义转向感受快乐。过去人们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总喜欢思考其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现在大多数人则往往只是为了感受开心和快乐,满足于轻松和愉悦。

大众传媒的大力宣传使得世俗化的文学作品成为当下文学消费的主流,不愿被摒弃在媒体主流话语权之外的人们,也被迫拿起流行时尚的文学读物,加入到快餐文学甚至是垃圾文学的阅读行列中去。而中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这个队伍,时尚、简单的文学作品,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学生的阅读选择。

二、 改变中学生阅读审美取向的策略

针对中学生阅读取向的低俗化,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中学语文教师除了在有限的课堂阅读教学中,使学生获得阅读的知识,培养阅读的能力、应试能力之外,还应该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贯穿注重提高学生阅读的审美水平的训练。在课堂外,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的拓展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

(一) 得法于课内

1. 提高朗读技巧,培养美的语感

朗读是一个有声语言的艺术,是把书面文字转化成为有声语言的一个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它的任务是把文字所表现的形象、情感、节奏、韵味等元素,以语音的形式表现出来。换而言之,朗读是对文字作品的一种再创造。但是,如果忽略了朗读技巧的培训,则很难让学生真正地把文学作品进行真正意义的再创造。再者,倘若学生朗读技巧欠缺,朗读不富于美感,学生也很难享受到朗读的乐趣。所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是非常必要的。关于朗读技巧,可能教师一般在课堂上强调、训练得比较多的是语言的表达技巧,即停顿、重音、语调和节奏的技巧,但是,语言的内心感受,即语言的逻辑性、形象性、情感性的感受能力训练也同样重要。应让学生在用声音表达作品的同时,也要用心灵去表达,用思想去表达。

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来培养、发展语感,促进语感层次的提升,形成良好的、美的语感,对提高学生阅读审美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在分析《故都的秋》中的“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话时,就可以运用朗读培养语感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这句话写的是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的感怀: “清”、“静”、“悲凉”。朗读时,这三个词都应用重音来进行强调,而且重音要根据每个词的意思及内在意蕴做不同表现。如 “清”是稍微提高音调来表现的重音,而“静”则用半低沉而干净的声音来表现,“悲凉”一词则用稍微拖长音程来表现。于是秋的幽远、秋的萧索、秋的寂寥、秋的飘零之间的细微差别,就在使用了不同技巧的朗读时辨析凸显。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感、理解能力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 示范批判的态度,探讨美的标准

“教者,效也,上行之,下效之”,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具有直接示范意义的人,所以,教师应该在分析课文时引入大学教师的做法,给学生提供多种解读原文的意见,示范批评阅读的态度,对文本的解读不要仅局限于教学参考书给出的标准、唯一的答案。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训练学生仿照文学评论的方法和模式,尝试对文章和文学作品作以下四类批评:①社会—历史的批评。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必须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②艺术特点的批评法。主要从作品的文体切入,探寻作品的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来对作品进行评论。③精神分析评论法。对创作心理、人物心理和欣赏心理进行分析,可以说以人为对象。④感悟印象的批评。对作品进行感性、直接的评论,要求评出自己视角的独特性。

例如在讲授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既可以让学生运用社会—历史的批评法,通过了解李清照在靖康之乱时,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痛事实来理解作品的内涵,也可以让学生运用艺术特点的批评法来分析词中运用叠字、白描等写作手法的妙处,归结出易安体的创作特点,还可以运用精神分析评论法从词主人公的情感切入去评论作品,从而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美有自己的看法和标准,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上升到评论的高度。

3. 构建能够操作的中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机制

其一,要着眼于读书方法的掌握,并作定性评价。对中学生来说,能摘录读书卡片,能写读书心得,能写一般性的书评,能学会选择读物,能学会精读与泛读,能质疑问难等,都应纳入读书方法掌握的基本范畴。

其二,要确定阅读的阶段目标。中学各年级,掌握了哪些读书方法,阅读了哪些书,才算阅读合格或者优秀,可以考虑确定相应的评判标准。

总的说来,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尽量授学生以“渔”,让他们在课堂之外,捕获更多的“鱼”。

(二) 拓展于课外

1. 教师应该多了解流行文化,了解学生的阅读动向

教师的生活阅历和学生不同,对潮流影响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课余,教师往往只把眼光放在中考、高考资料的搜集上,潜意识排斥流行文化、非主流文化。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搜集这些流行思潮的背景资料,然后对这些流行思潮、畅销书籍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可能对学生产生积极与消极影响的因素,以便引导学生。例如,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时,教师如果也能及时观看影片并了解相关影评,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电影中运用了《雷雨》的故事框架来叙述”、“张艺谋电影色彩语言的运用”、“电影中的人性表现”、“张艺谋商业电影的特点”等问题,就可以带领学生对影片往高标准去要求,对商业电影提出自己看法或批评,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2. 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因势利导

教师应该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籍,并有针对性地组织他们进行专题讨论,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效的引导。推荐书籍时坚持以下原则:首先,选择的书籍要把握好经典和流行、知识性和娱乐性书籍的比例;要注意书籍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要有目标、有计划地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发展的书籍。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教师要结合文艺评论的相关理论,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安排讨论的专题,使学生逐渐掌握评论理论,提高鉴赏水平;同时,讨论专题的设计还要兼顾时尚性,充满时代气息,让学生乐于参加到讨论中去;在讨论中要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要顾及全部学生;对学生的发言不必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但是最后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做总结性发言,也可以每次指定一个学生做总结性陈词。另外要注意的是,在学生没有养成讨论习惯前,教师一定要参与其中,待学生形成习惯后,教师就可以完全放手给学生自己去组织了。

3. 在学校全面创设阅读氛围

近几年,学校在硬件建设方面,单就图书配置而言,多数学校特别是示范性学校,都达到或超过了人均30册的水平。问题在于,有关创设校园阅读氛围的硬件是上去了,软件建设却往往未能跟上,不少语文教师视语文书为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视课外阅读为“看野书”、“用闲心”,于是,不少学校的图书馆长期尘封,阅览室形同虚设。

教师可以进行语文学科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将阅览课纳入语文课计划内,大胆丰富语文课的内涵,开辟校园阅读空间。比如,从每周计划内语文课中,专门抽出一节,让学生专心于名著的阅读;举行全校性的诗文朗读比赛,并把它固定化,成为学校每年都必须举办的活动;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请作家、学者为学生开设文学写作、欣赏的讲座等等。本校语文教师还可以开设与文学欣赏相关的选修课,让学生有机会系统地学习文学史及文学评论的方法。这样,就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形成浓郁的阅读氛围。

4. 强化学生自身阅读意识,培养学生阅读品质

流行文化的阅读更多是一种消遣性阅读,它以娱乐休息为主,从阅读中学生更多的是获得情感的熏陶和精神上的享受,此时阅读的直接动力是兴趣。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经典作品能使人获得更高层次的享受,一个人多阅读名著,会提高自我文化品位和自身修养,完善自我人格魅力,铸造内心世界和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心真实生活。教师不但要对学生灌输以上思想,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以下阅读品质:恒心——要坚持阅读,做好阅读计划;细心——做读书笔记,并详细分类,便于以后查阅;童心——带着快乐的心情看作品、评论作品。

总之,语文教师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当仁不让地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素质,努力完成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任务,为培养具有较高审美趣味的中国明日栋梁而努力。

(责编雷靖)

猜你喜欢
中学生语文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