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攀登成为一种人生姿态

2009-05-11 02:27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09年4期
关键词:火炬手火种登顶

徐 颖

个人档案:

徐颖,南京理工大学电光学院2005级学生。

作为珠峰火炬传递队的一员,他参与了奥运火炬登顶珠峰活动,也是江苏省唯一参加珠峰圣火传递的人。

运动简历:

●2005年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登山队登上西藏启孜峰6201米

●2006年9月入选奥运珠峰火炬测试队

●2008年4月作为奥运火炬手参加珠峰火炬传递活动获奖情况:

●全国奥运火炬传递勇攀珠峰优秀大学生

●江苏省百名青年学子之星:文体之星

●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都喜欢说一些人生目标、生活目标之类的话,但比起“目标”,我更喜欢“梦想”这个词,它多了些梦幻和飘渺的感觉,让人有一种尝试和挑战的冲动。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做一名奥运火炬手。当我闻讯自己入选珠峰火炬测试队时,真是欣喜若狂——终于有机会成为一名真正的奥运火炬手了。第二个梦想,则是问顶珠峰,我想,这可能是每一个登山人的梦想。拿破仑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我看来,不想登顶珠峰的登山者不是一个好的登山者。

入选奥运珠峰火炬传递队

2006年9月,北京奥组委和中国登山协会开始组建奥运珠峰火炬传递队,而且考虑选拔一批在校大学生。已经毕业的南京理工大学登山协会第一任会长邹祥在顺利人选后,考虑要推荐一名自己的学弟加入。当时,邹祥问我:你能不能拿出两年的时间。投身于此呢?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并且很快把自己的简历和自荐书交到了中国登山协会。不久,我就接到了去北京参加体能测试的消息,并成功通过了体能测试。后来,我就办理了停学手续。按我当时的想法,不管结果如何,我决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至少,我向着自己的梦想迈进了一步,有了确定的前进方向。

同年11月,我回到了故乡北京,在熟悉的城市,开始了完全陌生的训练生活。起先的调整性训练还可以适应,但随着强度的加大,我开始感受到作为一名运动员的辛苦。各种器械训练,不断磨损着我们的双手,老茧磨出后再剪,剪了又磨。双脚的水泡也是扎破了又出,磨出后再扎。每个大强度训练日过后,我们的身体都会酸痛好几天。只能队友间相互按摩。

记得一次拉练。负重从密云的桃园仙姑风景区走到怀柔的训练基地,全程60多公里,早饭后出发,一直走到晚上6点。回来后唯一想做的事就是洗个澡然后好好睡一觉,洗澡时我们才发现,满脚的水泡已经让我们都站不稳了。

我们每位队员的房间里。都挂着一幅珠穆朗玛峰的照片。气馁时。我们就看一看照片,看看我们梦想的雪山,因为那是我们坚持的源动力。

训练课目中,最重要的也是最令人难受的,就是“公路跑”。这个项目除了锻炼队员的体能外,还考验队员的心态。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还要奔跑多久;一条路接着一条路,总是看不到尽头。放弃的想法,会时不时地来骚扰你一下。这时候,你所要做的就是忍耐与坚持。封闭式训练对于像我们这样刚从五彩缤纷的大学生活中出来的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训练场、食堂、宿舍,整日三点一线的生活和不断重复的训练课目,让我们感到非常枯燥与单调。我们开始一天天数着日子,希望能够早一天见到梦寐以求的珠穆朗玛。

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

在汗水的浸泡下,四个月的训练时间终于过去了。队伍被拉到了珠峰脚下,集训队也转变为登山队。在集训的日子里,我曾无数次地幻想,第一次见到珠峰时,自己会有怎样的心情。可是,当珠穆朗玛真正映入眼帘的那一瞬间,一切的兴奋与激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惟有震撼,那是一种可以震撼到你心灵深处的气势。她的圣洁、她的威武与庄重,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你。

2007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火炬队队员的测试与选拔。之前的选拔标准是必须上到海拔7028米营地,后来又提升到7790米营地。虽然我之前有过6000米雪山的攀登经验,但是对我而言,6500米以上都是新的高度。我的身体能否适应新的高度。能否坚持到那样的海拔,这一切都是未知的。我被分在了C组,在大本营,看着前面参加测试的A、B两组的一些未能达标的队友哭着离开,我们也变得格外紧张。在攀登的过程中,我们甚至不敢留恋那一座座壮丽的山峰和奇形怪状的冰塔林,把一切精力都放在了攀登和自己的身体状态上。注意补充能量和水,并保持好呼吸的节奏。第一天抵达5800米过渡营地,白天的攀登状态还好,我比较担心的是晚上,因为高原反应总会在你休息时来偷袭你一下。第二天一早起来没有反应,知道自己已经抗过了这个高度。早饭后继续向着6500米的前进营地进发,迎接新的挑战,高海拔开始影响我的前进速度,休息的次数也比前一天频繁,好的是这一路我依然没有什么高原反应。6500米这一关也算过去了,还剩下两个高度,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在登高7028米的晚上。我除了有点头痛,一切还算正常。一宿过后,简单吃了些高山食品。开始向7790米进发。因为是走在垭口上面的山脊上,山风很大,狂风卷起暴雪,路线变得很模糊,给攀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此外,连续两天的攀爬,大量消耗了我身体的能量储备,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我以路绳作为目标,走到一个路绳就休息一小会儿,之后再坚持继续前行。一个连一个的雪坡,看不到前方较远的路线。当时感觉眼前就是一段接一段的路绳,没有终点。最终,我通过了测试。我想,参加这次测试的队员,不管有没有通过,都是很棒的。我们用自己的坚持与忍耐。解释了攀登的含义。

和奥运火种的亲密接触

2007年9月,我们再次回到北京怀柔“国家登山基地”,之后的半年多时间,这支由36人组成的珠峰火炬传递队先后转战昆明、拉萨等地,继续进行身体耐力、雪地行走、冰雪攀登等课目的训练。2008年3月,珠峰火炬传递队再次抵达珠峰脚下。开始了奥运圣火登顶珠峰前的最后努力。

4月底的一天,登山协会主席把我和另外3名大学生队员叫到他的帐篷,郑重地告诉我们:“明天早上你们4个人背火种灯上到5800米营地。”得知这个消息,我们很兴奋,终于有机会跟火种灯亲密接触一回了。第二天早晨我们按时起床吃饭、装包。到喇叭口后和护卫手有个交接仪式,我们4名队员同时接过火种灯,算是亮相。组长小声说了一句:“徐颖,来背。”我当时心里非常激动,终于可以亲自运送火种了。拿着它我非常小心,生怕把灯弄灭了。可是还没拿几分钟,出于安全考虑,护卫手就又把火种灯要了回去。但我们还是跟着火种上到5800米营地,完成了这短暂而光荣的任务。

2008年5月5日,奥运火炬珠峰传递的19名登顶队员名单终于公布了。遗憾的是,我落选了。参与珠峰火炬传递的每个人都付出了许多,每个人都希望登顶,但最终只能有一小部分人登顶。我已经做了最大的努力。有一句话:“我们将手伸向天空,并非摘星取月,只是想保持奋力向上的姿态。”攀登的态度也大概如此。

猜你喜欢
火炬手火种登顶
尼泊尔向导26次登顶珠峰
火种
传递火炬
登顶
点燃火种的地方
登顶乞力马扎罗
吴燕 福建女子登顶珠峰第一人
马庄文明“火炬手”孟庆喜
读,这些文字里深埋的火种
我也成了火炬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