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清”

2009-05-11 03:59
中国报道 2009年2期
关键词:收礼潜规则官员

董 彦 何 晶

编者按:

“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传统节日,尤其是年关时节,相识的人们总爱拜年串门,聊聊天,问问好,此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然而,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拜年的味道变了,被一些投机钻营、唯利是图者视为拉关系、铺路子、开后门、行贿受贿的“最佳时机?”。

2008年年末,南京一家企业的“2007年春节礼品发放清单”意外曝光,清单显示,这家企业共向大大小小的政府官员送礼14.48万元,包括现金红包、高档服装、购物券卡等。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倘若将不该收的东西收了,不该做的事情做了,势必离违法乱纪的泥潭不远了。

要刹住官员节日收礼这股歪风,仅仅靠官员的自律是不够的。近年来落马的官员无不是从收小礼到受大贿,洁身自好这样的说法是靠不住的,靠的还是制度约束、法律监督。被曝光的这份详细的节日礼单,显然是一份有案可稽的举报信。它不仅有利于纪检监察部门掌握相关信息,也是在年关将近的时候对官员进行反腐倡廉教育的极好机会。

每逢佳节倍恩“清”。人民群众对类似的“潜规则”痛心疚首,不免追问:究竟还要让它“折腾”我们多久?对此,本刊将几位官员、专家和网民的看法一一陈列,供读者思考。

王璋

中共郑州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和传统的钱权交易相比,在重大节日打着,“人情往来”旗号的“温情腐败”更值得警惕和关注。根据纪检部门的经验,节日是人们心理欲望的集中爆发期,也是人们心理防线的最薄弱期。大约80%以上的腐败行为都发生在节日期间。

钱是个好东西,但容易使头脑膨胀,使用不当还会有害。

收百姓的钱,就是丧尽天良;收贪官的钱,等于自投罗网;收大款的钱,就会陷入泥潭;收企业股份,就会引火烧身;接受商业贿赂,就是十足笨蛋;收感恩钱,就是本末错位;收亲友的钱,就会淡薄亲情;收礼金,就会积羽沉舟。

老百姓的钱都是血汗钱,收他们的钱就相当于抢他们的食物,扒他们的衣服。

天上不会掉馅饼,这是真理。收钱多了,麻木了就会乱办事。醒悟时候,也晚了,送钱的人会用钱来要挟你。

商业贿赂是普遍现象。抓住了,100%会供出来。我说100%就不会是95%,送礼的兜里就装着账本呢。功过不能相抵,伸手就要付出代价。

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寒,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可翻译成:钱,味甜,性热有毒。却能预防衰老,驻容养颜。可以治疗饥饿寒冷,解决困难,效果明显。可以有利国家,可以污损贤达,只是害怕清廉……这味药,没有固定的采摘时节,无理采摘会使人精神损伤。)

张洪岭

中共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每逢传统节日,有些人就借机跑领导、走门子、送红包,说是过节了,来拜访领导,实则为以后得到照顾提拔铺路搭桥。将“传统”扩大化,拿“传统”当事说,在他们看来,“平常不跑,机会很少;节日不送,以后不用”,把“传统”当“潜规则”。似乎是当官拉关系的捷径。这种行为,败坏了社会风气,糟践了我国传统,人人痛恨,群众不耻,应当引起我们警惕。

把传统当“潜规则”,就是将那些投机钻营、本来上不得台面,甚至难以启齿的不良行径,披上“传统”的外衣,经过乔装打扮在许多地方运行自如,在许多人的脑海里天经地义,在许多人的手里信手拈来。

任何“潜规则”的运行都需要适合的环境和条件。扼制并铲除这种怪现象,就必须从环境、条件和惩处这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在环境治理上,要教育“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把“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当作政治原则和行为准则,也作为人生追求和道德规范,绝不允许利用任何的伪装,借发扬传统之名,行不正之风之实。其次,在条件限制上,要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设置考评指标,实行绩效考评,让“个人说了算”或“少数人说了算”没有作为、失去权威,把对干部的评价权交给群众。还有就是,在监督惩治上,要提高警惕,凡是在传统节日请客送礼、跑关系、拜门子的都要拒之门外,不给投机钻营者可乘之机,不使其心存侥幸。对屡教不改、顶风而上的,要坚持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对典型案件要公开曝光,以警示干部,教育群众。

每逢重大节日,一些地方和单位总要以集体的名义给上级机关或有关领导送礼,此风屡禁不止。一到重大节日,有些政府机关的大门处堆积的礼品如山高,且五花八门,高档烟酒自必不可少,甚至大米、面粉、花生汕等日常生活用品也包括在内。来政府办事的群众对此现象议论纷纷,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中央虽然三令五申严禁机关内部“集体送礼”,但实事求是地说,仅靠下发几个通知、声明和几条纪律,收效并不明显。

——人民网强国论坛网友

春节也早已变成一些官员行贿受贿的“黄金期”,借节日收礼之名,行受贿之实的腐败。尽管行贿受贿的方式比较隐蔽,但对于送礼收礼的双方来说,大家都是心照不宣的权钱交易。实际上,许多贪官,往往都是从节日收礼开始,一步步滑向犯罪深渊的。因此,对于手握权力的官员来说,防微杜渐的重要一环,就是拒收节日之“礼”。如果官员真的严于自律,我看不妨主动向组织亮出自己春节期问的受“礼”清单。

——新华网专栏作者钱夙伟

在现实语境下的“春节送礼风”还不能简单地视为“权钱交易”。我以为,某利,程度上,这与医疗领域内的送红包有着一定的相似。送红包者,明知不可为还是为之,因为担心遭遇权力的“小鞋”,怀着无奈的心情送礼,但如果碰到有人不收反而又会感到心里不舒服;而另一方面,也不能说所有的掌握权力着都有“收礼”的动机,但在“你收我收大家都收”的氛围中,不收便成了一种另类和不合群。

——陈一舟《不意外的礼单与意外的“声望”》

一旦礼尚往来完全被禁止,则监管难度增加而交易成本上升,其实还会在社会心理上对公务人员产生并不合理的心理期待,仿佛作为公务员就应该不食人间烟火。这种超出了本身能力的预期,对公务员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更合适的做法是,在充分考虑我国人均收入与社会承受能力之后,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把灰色地带完全放在阳光之下,使正常交往与行贿受贿的界限更加明晰。

——五岳散人北京评论人

猜你喜欢
收礼潜规则官员
生日不收礼
每一次送礼的现场堪比奥斯卡
双重人
清代阅卷潜规则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潜规则
潜规则
官员晒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