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的侗族文学

2009-05-12 10:30潘年英
中国民族 2009年2期
关键词:侗族网络文学挑战

大争论突然结束,硝烟未散的话语广场上只留下一些余怒未息的词汇,但也很快被潮水般涌来的新信息覆盖了。尘埃落定,一些东西在昭示人们:文学已然来到一个陌生而新鲜的时代——网络时代。

一个民族能较早地运用网络,消费网络,这是幸运的。应该看到,在今天的世界上,并不是每一个弱小的人群都能够享有这份幸运和幸福。

然而战场仍需要打扫——尽管我因此需要冒着再遭围剿的危险。不过我已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我想我有能力也有精力来应对来自任何方面的挑战和质疑。英国作家毛姆说过,沉默也是一种言说。因此我的打算,就是以沉默来应对各种言语——挑衅的,抑或友善的。而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我以下的言说就显得稍有几分自信了。

任何一场争论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尽管我们很容易就看到其间存在的种种个人恩怨,或者莫名其妙的敌意。但是,撇开这些因素不论,或者拨开这层被恩怨的迷雾覆盖的表象,我们不难看到争论的实质——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勇敢叫板和挑战。在传统的文学世界里,文学的生产和销售被权力所控制和把握,同样被控制的,还包括阅读和批评。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的消费十分昂贵,因为产品有限而生产的成本太大,消费者别无选择。感谢时代,为我们及时送上来一种价格便宜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网络文学拼盘,这拼盘的内容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瞭乱。它就像一个巨大的超市,里面的商品是应有尽有,令所有的消费者都称心如意,欢欣鼓舞。

当然了,因为价格便宜,产品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应该说,在这个超市里,货物的质量良莠不齐,水平不一,因此消费者的选择仅凭个人经验和兴趣。

再也没有所谓的权威了。所有的读者都能自由主宰自己的消费意愿。文学获得了空前的解放和自由。年轻人欣喜若狂,因为他们发表作品的欲望已被压抑得太久。他们不停地写作,不停地将作品发表在网上。一些年轻的作者在初尝甜头之后很快学会了利用网络的游戏规则打造自己的文学形象和品牌,一些人则利用网络的自由原则和无限空间挑战传统和权威,并且从一开始就锋芒毕露,肆无忌惮。

数10年经营形成的文学权威和经典的光辉形象似乎在一夜之间骤然暗淡。受到冷落的作家有老一代的苗延秀,也许还有诸如刘荣敏、谭良洲、张作为、袁仁琮、粟周熊等一批共和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侗族作家。如果说前三位作家是因为年老力衰自然退出了文学舞台,那么,近年来笔耕不辍并新作迭出的袁仁琮,同样读者寥寥,知音者稀。甚至连像潘年英、吴浩、张泽忠那样曾经风云一时才华横溢的中年作家似乎也销声匿迹,黯然退席。而与此同时,一批才气逼人的文学新人则在网坛上频频发表自己的作品。他们的名字在传统的文学视野里也许还令人十分陌生,但在网坛上却已是光芒四射的文学明星了。吴虹飞、余达忠、姚瑶、梁波、龙安定、龙健平、杨文奇、吴跃军、龙传人,甚至还有像黔冬男、雪碧、小小草这样奇怪的名字,他们携带着自己也许还略显粗糙和稚嫩但自我感觉良好的作品前来赶赴这场时代的文学盛宴,他们内心骄傲自信,对文学的未来和个人的前途充满信心,他们出手不凡,气势凌厉。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承袭传统文学的种种负担,他们只为自己的内心写作,只为表达写作。他们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像颗颗在夜空中无由炸响的烟花,美丽、耀眼,瞬息即逝,来去无踪。

然而,毕竟是青年人,毕竟还年轻。我们在看到他们表现出的巨大优势的同时,也清楚地看到了在他们身上存在的明显局限。或者说,网络时代的侗族作家在给人带来希望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了忧虑。在浏览了他们的大部分作品之后,我不得不说,他们对于闯入文坛还缺少足够的心理和文学的准备。他们是凭兴趣而来的,因而也可能会因兴趣的减弱而很快退出——当然,这恰恰也是网络文学的特点之一。但是,文学的建设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作长久的积累和经营。任何急功近利的心态都只能给文学带来损害。因此我们不难看到,与传统的作家相比,他们缺少的也许不是才华,而是对文学的毅力和执著。当然对年轻人来说,现在说什么也许都还为时尚早,但有些业已暴露的问题似乎仍有提醒的必要。比如“勇敢”之类。年轻人说,“面对生活和真理,我决不退却”,这就不是一句什么值得自诩和炫耀的话,因为在现实中,从来没有人在生活面前退却。生活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有多种不同的理解,而真理也从来都是相对和抽象的,很难说你要拥抱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真理。因此,要进入文坛,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文学的最后的证明,只能是作品,而不是胆量、宣言和口号。

同样有必要提醒的是:年轻人在向传统挑战的时候,恐怕首先需要了解传统,学习传统。任何简单的否定不仅无助于学术,而且不符合科学的精神。挑战传统当然需要勇气,但更需要的还是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脚踏实地的良好学风。年轻人口无遮拦的批评,虽然在一定意义上也活跃了学术气氛,但缺乏足够证据的信口开河和贪图一时痛快的无端指责,的确太容易给人带来伤害,而最终将会伤害自己。学会在挑战中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利,学会尊重对手,这本是侗族社会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批评的最基本的游戏规则。须知一切自由都不会是毫无边界的。网络虽然实现了一定意义上的自由表达,但这样的自由依然有限。滥用自由表达的权利,实际上无异于在杀人的同时也走向自杀。

一切都才刚刚开始,一切都还包涵在意味深长的期待之中。

猜你喜欢
侗族网络文学挑战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调查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侗乡学子爱家乡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