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保华和他的治教方略

2009-05-12 05:58王世赋
云南教育·视界 2009年9期
关键词:建水校园文化素质教育

王世赋

编者按: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举办的“‘2009年度云南教育风云人物评选”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此活动旨在讴歌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美好情操,宣传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各界人士的高尚精神境界。本期“‘年度教育风云人物评选”专栏刊发虎保华和杨发柱两位候选人的先进事迹。殷切希望读者登陆http://61.138.213.247为您心目中的教育风云人物投票。

虎保华,1958年9月生于云南省建水县一个偏僻山村,1981年参加工作,当过民办教师,干过扫盲专干,多年来从事教育研究和教育行政工作。1997年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2001年6月任建水县教育局副局长,2003年4月任局长。1999年10月,入选《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一书。2002年和2003年两次被评为县“勤廉兼优”先进个人。2004年,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获云南省实践“三个代表”先进个人称号。2007年,经全县教师三轮公选,以最高票入选建水县十大教育英才。

在教育战线不同的岗位上,虎保华以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在他身上,既有学问家的灵气,又有教育家的底气,更有改革家的锐气和实干家的豪气。他的治教方略,集中体现了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一个规划 统领协调发展

2001年,虎保华受命主持并起草《建水县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他带领规划办的同志内查外调,纵横比较,深刻分析,最后确定了以“三大战略,八项工程”为核心主题框架,即以强化教育软硬件建设为主的“基础战略”,包括打造专家型、学者型校长队伍的“校魂工程”,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园丁工程”,主导教育教学的“素质教育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和事例教育资源的“学校布局调整工程”;以打造教育品牌为主的“品牌战略”,包括“窗口示范学校建设工程”;以发展特色为主的“特色战略”,包括“教育科研工程”和“信息技术工程”。

规划文本形成之后,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县委、县政府、县政协分别组织讨论,省教育厅、州教育局也对文本进行指导。教育界的领导和专家认为这个规划集鼓动性、现实性、可行性、前瞻性于一体,是一个指导性很强的文件。8年过去了,回顾总结建水教育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追寻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建水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与这个规划的统领是密不可分的。

一个观点 形成广泛影响

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素质教育,就不能忘记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范围内的那场关于素质教育的大讨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素质教育是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种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使素质教育走入了一种似是而非的境地,使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和学校无所适从,甚至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大幅下滑。在这样的情况下,虎保华通过对教育发展纵向横向的研究,认真学习了国内外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在社会各界对应试教育口诛笔伐,考试似乎成了一种罪恶,成了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对立面的形势下,以敏锐的眼光和超人的胆识提出“素质教育不是对考试的否定”的观点。并以此为题撰写论文发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该文在《教材教学研究》上发表后,被收入《中国教育改革论丛》一书,连续在全国、省、州、县的评比中获一等奖。2003年1月,该文又在中国《西部理论与发展》评选活动中荣获特等奖;全国基础教育近10年的历程,佐证了虎保华文章所阐述的观点。

在其后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建水对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渐趋成熟,形成并完善了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既强调全面发展,又注重个性发展,充分培养学生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走出了一条素质教育的特色之路。在建水,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都对虎保华常说的“质量是生命线,管理是聚宝盆,管他东西南北风,咬定质量不放松”这句话耳熟能详,素质教育在建水的土地上遍地开花,硕果累累。

2003年以来,建水教育教学质量始终保持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高考一年上一个台阶,每年都有新突破。在建水,古有“一门两进士,父子双翰林”的美誉。如今盛传着“一门两才俊,三年四状元”的佳话,基础教育质量始终保持全州领先的地位。与骄人的教育教学质量相辉映,建水各级各类学子在展示健康个性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2003年以来,仅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中学生获奖达1 000余项,小学生获奖达100余项;中学生科技创新奖近30项,小学生科技创新奖近20项。2008年,建水中学生代表云南省参加第八届中国机器人大赛获两金一铜的好成绩。同时,为引导和推进素质教育,普通高中开办艺体特长班,拉动初中对各方面人才的培养,建水县艺体特长生被省内外高等院校录取近900人。

“建水教育是红河教育的一面旗帜”,这是上级领导对建水教育给予的评价。这一切,与虎保华的孜孜探索与艰苦实践是分不开的。

一个思路 丰富发展内涵

“专家治教,科学发展,文化引领,内涵发展”,这是虎保华竭力倡导并努力践行的建水教育发展思路。

虎保华懂教育、爱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与经验积累,针对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受不正确的政绩观干扰的消极现象,虎保华明确提出,教育是一项具有自身规律的社会事业,不能简单地用抓经济、搞政治的办法来办事,保持教育事业和谐、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专家治教之路。

在他的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下,建水不断创新机制,让专家“有位”又“有为”,聘请县内外知名度较高的19位专家,组建了专家管理委员会,认定表彰了全县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并健全了相关管理制度。如何让专家“有为”?虎保华指出:“一是要规范管理,二是要做到‘无病防病,三是要有一批自己的专家,这样的专家不是官方认定的,要‘任人唯贤,可以是业务上的专家,也可以是管理方面的专家,要做到‘高人管‘矮人。”在教育行政管理中,事关建水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事项以及管理措施的出台,虎保华总是多方听取意见,反复论证。在教育管理中,建水县还建立并完善了“专家视导”制度。在教育局的组织下,专家们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视导,问诊把脉,帮助学校解决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全县教育工作均衡发展。

《云南教育·视界》2006年第5期以专刊形式对建水教育特色发展道路进了专题报道。2008年9月,《中国教育》就虎保华对专家治教的阐述进行了专访,建水教育从此在省内外引起积极的反响。

“管理的最高层次是文化管理,校园文化是教育发展的‘软实力。管理看似复杂,其实简单,法律保底,军队保边,文化管中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国家管理模式。”这是虎保华2008年对全县500多名管理干部作报告时所表述的观点,也是他推进建水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虎保华既是理论家又是实践者,他撰写的《浅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一文在2008年度全国社科理论优秀成果奖评选活动中获特等奖。在他的主导下,建水县教育局于2002年创办机关内部刊物《建水教育》,为全县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展示才华的平台,也开启了一扇宣传建水教育工作的窗口。建水县教育局还先后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书籍:全县中小学德育科研成果论文集《心之露》;歌颂酽酽师爱、纯真师生情的师生散文集《师爱无价》、诗集《杏坛新韵》;《建水中学生县情教育读本》(乡土教材);教育事业发展成就专辑《世纪之光——建水县教育事业“十五”发展回眸》;展现建水700多年教育历史的《建水教育志》。这些书籍充实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文化内涵,对建水教育事业的和谐健康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不丢一所学校,不漏一个学生”,这是虎保华提出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要求。为此,建水县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制度,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会,制定了校园文化示范学校评比制度,使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目前,建水县不仅每一所完小以上学校都有切合本校实际的校风、教风、学风,还有体现自身特色的校训、校歌,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中小学生有自己的校园歌曲,幼儿园小朋友有自己的童谣,民族特色课间操、课间舞使阳光体育运动更加有趣。

在虎保华的重点策划和主持下,建水县分别于2002年及2007年成功举办了两届“希望之光”校园文化节,全面展示了建水县多年来实施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特别是2007年举办的第二届“希望之光”校园文化节,策划科学、目标高远、规模宏大。全县直接或间接参与活动的师生达数万名,省内外各界观摩人数达10万人次以上,社会反响强烈。这届艺术节,成绩令人瞩目,创作了一批高水平的美术作品,谱写了一批有特色的校园歌曲,创作了一批有趣的童谣作品,涌现了一批有品位的示范学校,举办了一个高规格的学术论坛,出版了《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论文选粹》等一批有分量的书籍。有力地夯实了建水教育和谐、健康发展的基础。

建水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专家治教,科学发展,文化引领,内涵发展”的教育发展思路,标志着建水教育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使建水教育在全国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一身正气 赢得众口称赞

“安全不保,何谈教育?”这是虎保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严峻的排危形势面前,他一刻也不敢松懈,跑项目、争资金、督工程,直至累倒在病床上,留下了终身服药的遗憾……

2003年至2009年,在他的主持下,建水县教育局制定出台了《建水县中小学危房改造实施方案》、《建水县教育欠债清偿年度实施方案》、《建水县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建水县学校布局调整方案》,全县完成了教育基础设施项目191项,新建校舍100余所,新增校舍面积34.4万平方米,至2009年,全县校舍建筑总面积达71.8万平方米。中小学办学条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好的环境是校园”,在建水成为活生生的现实。艰辛的努力,换来了教师们的安心执教和山区孩子们灿烂的笑脸。

在加紧危房改造的同时,在虎保华的主持下,完成了一中扩建、二中拓展、三中提升、六中迁建等工程,高中建设也取得骄人的业绩。

“推倒围墙,取消门槛”,学生多元化、办学社会化,在校、在职、在籍并举,入学、毕业时限放开,建立弹性学分制,单科累计学业成绩,考试、考核、实践合格随时发给毕业证……这是虎保华2003年教育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构想。为推动建水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虎保华经过多方调研、与有关部门协调,引进云南经济联合学校办学,重组职业教育资源。在短短的3年间,云南联合经济学校建设投入就超过8 000万元,在校生超过6 000人,使建水普高与职高规模实现1∶1的目标,创造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奇迹。

“经费不足精神补,硬件不足软件补”,这是虎保华提出的建水教育发展方略。在教育投入与教育发展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他敢想敢为敢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整合教育资源,利用建水信息技术装备与基础教育管理的优势,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统筹兼顾、多措并举,使建水教育始终保持健康、协调、稳步、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位一身正气的局长带出了一个讲正气的团队。虎保华常对下属讲:干工作要求真、求实、求心安,不唯书、不唯上、不怕冒犯靠边站,要说不弱人、写不弱人、干不弱人,我们管理的人和事才能由弱变强。他作风民主,任人唯贤,6年来,教育局机关就培养了10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他清正廉洁,不贪不占,经受住了考验。与对工作高标准、严要求相对应的是,他始终保持谦虚、低调、平易近人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形象。无论是县委、县政府考核,人大、政协评议,还是每年的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上级下级、系统内外,对他就是一片赞扬声。人心是公平的,历史是公正的。

一种精神 孕育新的希望

虎保华经过长期深入基层调研,在总结建水县教育历史经验,充分汲取建水传统儒学养分的基础上,在2009年教育工作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金品铁律,忠恕敏行”的建水教育精神。

建水教育精神彰显出虎保华作为一位教育局长的教育智慧和殷切期望。“金品铁律,忠恕敏行”,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简明生动,展现了对美好的理想、信念、情感、意志、品格与气节的强烈追求。它既是一种精神,也是对全县10万师生的殷切希望。按虎保华的解释:“金品”即为金子般的品质;“铁律”即为钢铁般的纪律;“忠”即为忠心;“恕”即为宽恕;“敏”即为机敏;“行”即为行动。拆开8个字来看,每一个字都体现了儒家文化深邃的思想,同时强调了“人本”二字,要达到“金品铁律、忠恕敏行”的要求,只有靠自己去锤炼自己,在平时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时刻牢记这8个字,做到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升华自己的品格:对祖国和人民坚守一个“忠”字: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岗位;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胸怀一个“恕”字:严于律己,宽恕他人;对形势的判断和工作的思考用好一个“敏”字:敏而好学、敏于创新、敏则有功;对工作和学习任务的完成牢记一个“行”字:行动要快,工作要实,努力践行,身体力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精神,我们可以一时没有金钱,但不可以一刻没有精神。”这是虎保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金品铁律、忠恕敏行”的建水教育精神,是他经过长期观察和思考而提出的。在2006年的教育工作报告中,他要求全县教育工作者“提神补气”。在建水六中校报《六中周训》创刊时,他作了“树正气,养大气,增才气”的题词。

虎保华就是这样始终为建水教育的发展辛勤工作,默默奉献。我们坚信,在他的带领下,建水教育必将在“专家治教,科学发展,文化引领,内涵发展”的道路上,为打造全国知名教育强县高歌猛进。

◇责任编辑矣 勇◇

猜你喜欢
建水校园文化素质教育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建水陶艺新观察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徜徉于文化旅程中的建水紫陶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传承与创新:千年建水紫陶
“小字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