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课件给予孩子活力

2009-05-13 08:10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教具注意力动画

徐 群

问题的提出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般都是采用自己绘画图片来制作教具的。也会采用利用实物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年龄较小。所以应让他们先有一个明显的认识,可是这些静止的东西能让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吗?静止的东西看得多了。他们还会只限于这些吗?整个课堂的效果还会好吗?他们在整个课堂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还会多吗?对于这些问题,作为幼教工作者的我是值得深思的,应该要想办法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效率,而多媒体课件就是幼儿很感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什么是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经过严格的设计,并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件软件。

多媒体课件是利用计算机的特殊功能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直观性强、动态效果好、交互性灵活等显著优点,能充分吸引年龄较小的孩子的注意力,使他们接受知识的渠道更加畅通,接受知识的方式更加直接,更有利于把课堂教学变成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活动,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丰富了教学手段,减少了教师绘画毫无动画效果的教具,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教法的运用和知识的讲解中去。

多媒体教学能提供多样的外部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超文本”功能更可以实现对教学信息的有效组织与管理。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通过课件演示图文、动画以及录像资料等,产生动静结合的效果,比较形象生动地刺激孩子的各种感官的活动,唤起孩子的情感世界,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多媒体课件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有何作用呢

1.多媒体课件中鲜艳多样的色彩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的年龄较小,注意力不能很快地集中,也不能长时间地集中,而老师自己动手制作的教具毕竟材料有限。所以造成教具的色彩不够鲜艳,他们对于教师那色彩不太艳丽的画面已经不太感兴趣了,而在计算机上有五彩缤纷的色彩和样子生动形象的物态。因此,那鲜艳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就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而且有些教学活动需要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比如名画欣赏《盲女》,它描绘的美丽草原景色不是教师能用颜料可以表现出来的,只能让孩子欣赏原著,才能感受那名画中草原的空旷、空气的清新,孩子才能跟着盲女姐姐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小女孩口中大草原的美丽景色,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就能集中了,身临其境般地呼吸着草原的味道,感受名画的意图。

2.多媒体课件中多变的画面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好动,对动画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依照孩子的年龄特点,紧紧抓住孩子的特点,想尽办法让静止的教材动起来,让孩子的思维动起来,让孩子对静止画面的被动学习变为对于动画感兴趣的主动学习。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采用录像或动画的形式来让孩子接受知识,录像是以动画的形式生动地表现给孩子看的,让他们了解课堂中所要掌握知识的全过程。录像较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生动而形象。孩子对动画片感兴趣,对于跳动的画面感觉到新奇、好玩,这样孩子的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课堂效果较好。如活动《白色污染》,教师拍摄各种污染的录像,如水里的废物,船上的人在打捞;水发黑发亮的,水里的鱼都浮起来了;船上的废气排到水里……让孩子观看这些现象的录像,他们就了解了白色污染的严重性。动画的画面让孩子的常规好,课堂的纪律好,孩子的注意力很集中,完全被吸引过去了,课堂的效率马上提高了。

3.多媒体课件在教学的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确实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改善教学效果。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

过多追求课件的“外在美”,忽视课件的“内在美”。一些课件开发者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却不知他的课件辅助教学“辅”在何处。一些课件所用色彩太过于亮丽、鲜艳。画面转换得特别快,这往往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干扰孩子的观察,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多媒体课件开发不仅是艺术,更重要的是科学,这是每一个课件制作者都需要注意的。我们提倡课件应该有柔和的界面。操作简单、方便,应该把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放在第一位,追求课件的内在作用。而不是外在所谓的“美”。因此,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要正确地运用,不可让课件影响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效果。

由此可见,多媒体课件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极大。多媒体课件鲜艳的色彩、多变的画面等特点给了孩子活力,但教师也要适当地运用,不可盲目。课件的制作追求不奢不华,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主要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为主,这样的多媒体课件才能让教师的教育课堂更有灵性。

猜你喜欢
教具注意力动画
让注意力“飞”回来
自制玩教具《拼拼乐》
揭秘油画动画 逐帧堆砌的精致艺术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动画总动员
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