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私德的培养

2009-05-18 02:41郗宝云
西安社会科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私德道德建设公德

郗宝云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转型和社会主义道德重建的时期,各方面建设都还不完善,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人是最主要的。要有效地发挥人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要注重对人们的私德培养。本文论述了私德的含义、私德的作用、以及私德培养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公德;私德;道德建设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4-027-03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处在社会转型和社会主义道德重建的时期.各方面建设都还不完善,而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人是最主要的。要发挥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首先要增强人们的私德意识。

一、私德的含义

什么是私德?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公德。

私德与公德是相对而言的两个概念。一般来说,公德是指社会对人们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具有全社会性,它直接涉及社会的整体利益,表现为人们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义务,也称社会道德,其目的是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例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等。私德是相对于公德而言的,主要指人们对自己的道德要求,表现为个体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等,也称个体道德,其目的是提高个体的道德境界。例如勤劳、善良、孝顺、坚强等等。“公德与私德只是道德的一体两面,二者相辅相成,是整个社会道德状况分别在全社会和个体身上的两种表现”。

公德与私德的划分不是根源于人们的生活领域。但又必须通过人们的生活、交往实践才能表现出来。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公德与私德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一方面公德是人类长期生活的经验总结,反映的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规律;私德也不仅仅是纯粹私人的产物,从本质上说,它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公德与私德相辅相成,相互转化,二者在相互转化中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公德是全社会人人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属于公共意义上的道德,是纯义务性的,它直接受法律的保护。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对公德的认知、遵守,把公德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即公德私德化;私德属于个体的道德修养.它只有转化为公德才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人们通过挺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把自己的道德索养推己及人,使每一个公民都能自觉的遵守公共道德规范,实现个人品德修养与社会公共道德的统一,即私德公德化。

二、私德的作用

私德对公德的落实、对人的发展、对社会的和谐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私德能够促进公德的贯彻和落实

公德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人们的私德。公德是外化于社会的道德,它是人们自愿的让渡自己的部分自由和权力形成的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私德以公德为基础和标准,它的形成是建立在这些准则的基础之上的,它能够保障人们自觉地按照这些准则办事。同时,私德对公德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私德是内化于人自身的道德,与人们的认知、情感、信念、意志相关并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关,私德能够反作用于公德,起到促进作用,实现公德的发展和完善。因此,私德的培养有利于公德的贯彻落实,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二)私德能够促进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

梁启超说:“私德者,人人之粮,而不可须臾离者也。”私德与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个人私德涵养直接影响其自身的发展,诸如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知恩图报、助人为乐等私德,一方面能够使个体身心愉快,给个体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个体道德境界的提升,推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同时,人的健康、全面发展也会促进私德的发展。

(三)私德有利于社会文明与进步

道德是指导人{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行为规范,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保障经济健康发展,推进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然而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以每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为前提和基础的,即以人们的私德的提高为前提和基础。由此可见。崇高的私德涵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文明与进步。

三、私德培养的主要途径

私德能够弘扬人们的美德,摒弃人们的不良行为,发挥人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作用。因此,当前对人们进行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养人们的私德,首先从道德教育入手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不能自发地转化为人们的道德意识,而是要通过外部的灌输唤起人们的良知才能实现。

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关键在教育。培养人们的私德意识,首先要从道德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家庭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在人们的私德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

家庭道德教育是私德培养的基础,要弘扬家庭美德。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学习、了解国家道德教育的相关法律和规范,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孩子尊老爱幼、邻里团结、遵守道德规范的好习惯。其次,家长要掌握家庭道德教育的规律和方法,从情感教育人手,培养孩子团结友爱、奉献他人、与人分享的品质。

学校道德教育是私德培养的关键。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其进行道德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突显学校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专业性。同时,教师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用自己高尚的品格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道德品质。

社会道德教育是私德培养的重要环节。人是社会中的人,人最终是要融入社会的,私德的培养要重视社会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社会道德立法,完善社会道德规范;其次。在普及社会公德教育的同时也要发挥主体的能动性,把人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使人们的道德选择、道德认知、道德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相一致,实现道德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的统一,从整体上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二)深入开展有利于提升人们私德涵养的实践活动

私德的培养与提升是道德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离开道德实践,道德教育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实践是提升人的道德境界的关键环节。

把私德引入实践,使其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基层,实现私德生活化。一方面在群众中深入开展各种有利于提高人们道德修养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校、社区、机关等媒介开展向雷锋、孔繁森、焦裕禄等优秀人物学习的活动,通过对各种重要节目的纪念活动,向人们渗透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私德意识;另一方面,个体在实践活动中要坚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提高个体的道德品质,杜绝不诚信、不负责、以权谋私、自私自利等行为,实现私德自觉。

(三)营造有利于提高道德修养的社会氛围

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最重要的是营造和渚的社会环境。《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要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大到调节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小到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和谐人文环境,为培养人们的私德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此外,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氛围,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弘扬社会主旋律。例如通过电视、电影、报刊、杂志、小说、散文、开展体育活动等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私德教育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寓教于无形.使人们在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中受到熏陶。

(四)加强社会主义法律教育,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

在我国,“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手段。法治是德治的保障,德治是法治的基础。私德的培养要靠道德教育,也要靠法律教育,只有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

因此,培养人们的私德意识,必须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在全社会普及法律知识,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明确人们的法律责任和法律义务,保证其道德思想、道德行为在法律规定范围之内,而不能超越这个范围,并在“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条件下,实现传统私德向现代化私德的过度。

(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的一则关于职业操守的调查显示:哪些职业失去操守的现象最严重?调查中公众给出的排序依次为:医生74.2%、公安民警57.8%、教师51.5%、法律工作者48.4%、公务员47.8%、新闻工作者37.6%、会计师30.7%、学者20.3%、社会工作者10.9%。哪些职业失去操守的现象最可怕?调查中公众的排序与对“失去操守最严重职业”的判断完全一致:依次为医生、公安民警、教师、法律工作者、公务员、新闻工作者、会计师、学者、社会工作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私德意识的下降。因此,私德的提高还必须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当一个人步入社会、进入社会分工行业领域,职业道德的教育使人形成职业道德观念和意识,从而认识了集体以及个人的行为在集体中的作用,在与职业活动共生存、共命运的同时走向成熟,在树立起职业信念和理想、养成好的职业道德和习惯的同时,不断逐渐成熟了。”

对人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就要积极在社会中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思想,唤醒人们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良心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

猜你喜欢
私德道德建设公德
以私德的培育促公德的成长
雷云:基于四种类型公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私德教育
太没公德
“公德”与“私德”
公德与私德的“先后”
加强高校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对策探索?
道德观建设在英语师范专业教学法课程中实施模式研究
加强员工道德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隐私”是个公德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