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

2009-05-18 02:41张燕玲
西安社会科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以人为本

张燕玲

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诠释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从发展观的角度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同时也从政治属性上体现着“以人民为本”的政治价值取向。新时期我党提出“以人为本”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不仅如此,“以人为本”思想对我们立足陕西实际,推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只有把“以人为本”思想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陕西科学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唯物史观;陕西科学发展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4-084-04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可见,“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科学认识“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及重大要求,对于当前我们继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特别是我们立足陕西实际,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内涵

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讲,人是人本身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在阐述自己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时,反复强调“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他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进一步认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这个观点明确了社会的属性,社会离不开个人,是由个人之间的无限丰富的关系所组成的。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历史是人自己的历史,国家、社会、历史都具有属人的本性。他说:“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国家的职能和活动是人的职能……国家的职能等等只不过是人的社会特质的存在和活动的方式”,“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人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和主体。

就社会作为人的世界而言。它是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以往旧哲学根本不同在于,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人改造世界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索。在这种理解的前提下,实际生活着的、从事生产劳动实践的人,以及无数个人的生产活动通过交往的中介,最终形成了综合的社会生产力。个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着一定的物质产品或财富,而且生产和再生产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再生产着即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着自身、自己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能力。所以,生产力是人生存和自由发展的基础,社会的需要,如维持物质资料生产的需要,维持社会公共秩序的需要,保护环境的需要等等。说到底都是人的发展的需要。离开了人,社会就只能是一个空洞的抽象。因此,人是全部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社会的生活和活动就是人的生活和活动,社会关系就是人的关系。进一步地说,人生产和创造自己社会存在的活动,既推进了社会的发展,从而创造了历史,同时这种历史活动又不断地改变和丰富着人本身的存在状况与规定性,促进着人本身的进化发展。所以,“以人为本”是我们理解人的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根本原则,离开了这个根本,就不可能有人的世界和人的社会。

2、从发展观的角度讲,“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反映了人们在发展观上的不同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然而社会前进不仅是一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也不单是一个物质财富不断由少到多的积累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由畸形到全面、由必然到自由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马克思主义将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揭示出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同一性。

在以往的社会历史进程中,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社会调控能力的局限等原因,社会发展总是里现出片面发展的弊端,表现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等方面的脱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得到的基本启示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单独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全面发展,是要保证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人口之间的和谐统一,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即发展说到底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中“金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全面的发展观着眼于经济社会、自然人文环境系统的全面思考,决定因素在人;协调的发展观就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关键因素在人;可持续的发展观就是既考虑当前发展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根本目的也是为了人。可见。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在人,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3、从它的政治属性来讲,“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目标的新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所以,“以人为本”本质上就是“以人民为本”。或者说,就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中心和目的。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进一步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宗旨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搞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可见,“以人为本”具有十分丰富的政治内涵。一是要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条件,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这是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的体现。二是要保证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而建设国家,同时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这是满足人的社会政治生活需要的体现。三是要提高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这是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体现。四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这是满足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类存在”的发展。这四个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发展主体和发展动力思想的新丰富。

“以人为本”是作为我们党的宗旨的重要内容提出来,它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以人民群众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原则,以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的基本观点。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二、“以人为本”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现的本质与核心内容,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以人为本”纠正了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的片面理解,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在理论创新上取得的最大理论成果之一。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要求。然而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实践中,有很长一段时期却并未能很好地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前苏联经历了骇人听闻的肃反扩大化,长期的阶级斗争极端地扭曲了人性,最终使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走上了不归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之初,对人的问题的思考是在革命战争的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加上对形势的误判以及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照搬。片面的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等基本观点,对人的问题有所忽视、淡化甚至歪曲理解。集中表现在改革开放前,受“左”的影响,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强化了群众运动和无产阶级专政。却使人的价值、尊严,人的自由以及人权等本属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想,成为普遍的思想上的禁区,导致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双重受挫,滞迟了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以关于“实践才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起点,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扭曲理解的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开阔了视野,澄清了思想,使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和崇高价值逐步得到确认。特别是邓小平对贫穷社会主义的批判和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使得人本应具有的生存状态即共同富裕的问题突现出来。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的。”他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历史上第一次把人民的共同富裕当作社会主义的最终追求目标。邓小平还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并一再强调要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根本标准。从此,社会主义社会人的问题被提到了核心地位,对人的生存和价值问题的理解也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还明确提出“两个历史过程”即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过程相统一的重要思想,并用来指导党的实践,这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新时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涵。他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人为本”的提出。不是某个政治观点或某种观念的改变,而是思维模式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在理论创新上取得的最重大理论成果之一。

2、“以人为本”反映了时代潮流,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早期工业化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经济繁荣,但这种只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模式却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负面代价,如失业贫困、两极分化、社会动荡、生态环境恶化等。二战以后,伴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战略转型,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在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积累的同时,把人的问题特殊的突出出来。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发展愈来愈表现为依赖于科技的带动和文化的支撑,而科技和经济竞争的实质就是人力资源优势的竞争。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核心本质应该是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已经成为国际上的普遍共识。可见,确认人是发展中心,关注并确保人在发展中的权益巳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总结了世界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经验教训,积极吸收借鉴了当今世界的优秀思想成果,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对于指导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突出的时代意义。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和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们生活更加殷实。”也就是说,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要着眼于人们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们素质的提高,也就是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样,我们致力于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其最终目的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可见,“以人为本”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才能真正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们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进程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3、“以人为本”对于应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21世纪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但也是矛盾突出的发展时期。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目前的发展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仍未改变、东西部区域发展还很不

平衡。除此之外,存在的矛盾还非常多:人口多、劳动力多与人口素质低、就业压力大的矛盾}资源相对不足与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矛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矛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矛盾等等。不仅如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带来的负效应会在一定层面上有所反映,甚至还会产生如金钱、商品为本的拜物教。至于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下降,甚至许多人包括一部分党政公职人员,在“金钱万能”思想观念影响下,走上犯罪道路,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如何克服发展的片面性和市场经济的局限性,不断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在多元价值之上提供了一种具有权威解释力、涵盖力、包容力和凝聚力的全社会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可以最广泛的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人与经济和自然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对于解决当前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坚持“以人为本”,推动陕西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将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因素与人的因素,物质财富的积累与人的素质的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以及社会文明等诸多方面的关系兼顾统一,对陕西进一步科学发展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1、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推动陕西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大以来,陕西省委带领全省人民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紧密结合实际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团结稳定、加快发展两大主题,不断深化省情认识,丰富完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符合陕西省情的发展路子,取得了陕西现代化建设上的巨大成就。

形势越好,我们越要保持清醒头脑。用“以人为本”的要求全面审视发展中的陕西,可以看到,由于长期以来对科学的发展观认识不够,“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的问题并没有很好处理,一些党政领导干部“物本位”、“官本位”的观念依然存在。表现在:一是经济发展单纯追求物质的增长速度,忽视了发展的内在本质含义。GDP至上的发展观仍然存在。一些人一些地方把经济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把经济发展等同于GDP的增长,把GDP的增长当作评价政绩的惟一指标,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了自然承受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客观上造成资源的浪费、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二是只重视物质资本的投入产出,而忽视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陕西作为科技大省、教育大省、文化大省,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但却并没有将这一资源很好开发利用出来,表现在对教育投人不足,劳动力市场不够健全,人才培训机制还不完善,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等。三是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社会事业的发展,对民生问题重视不够。科技、医疗卫生、文化、环境保护等各项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覆盖整个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建立,对社会弱势人群投入资金不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此外,一些官员为创造个人的政绩。不顾当地的实际,大量搞投资项目、形象工程,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陕西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能否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切实把握“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陕西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坚持“以人为本”,对于推动我省经济社会进一步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推动陕西进一步科学发展的基础路径

第一是要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用“以人为本”思想促进陕西发展,首先是要着眼于可持续性发展。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陕西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期,这也是资源消费强度较高的时期,完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任务非常艰巨。我们必须坚持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集约用地作为三个重要抓手,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真正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之上,同时还要加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及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强化政府责任,使可持续发展得到切实地保证。

第二是要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走人才强省之路。坚持用“以人为本”思想促进陕西发展,核心是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陕西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走人才强省之路。其一,确立一种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制度。改革和完善选人用人制度,确保那些凭能力做好工作。而且有业绩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其二,确立一种按能力、贡献大小进行分配的制度。建立能使每个人“各尽所能”的激励机制,即把人的能力及其贡献作为分配的根据和尺度,进一步促使一切社会成员尽可能全面、正确地发挥其才能。其三,创新教育制度。要巩固义务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民办教育,增加再教育的机会,同时不断促进教育公平。其四,增加就业机会,不断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注重发展第三产业以增加就业容量。其五,建立和完善各类人才市场,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监督,努力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第三:是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走和谐发展之路。坚持用“以人为本”思想促进陕西科学发展,关键是要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包括经济公平、政治公平等、文化公平和社会公正等。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落脚点在于协调社会各阶层、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公正与和谐。公平正义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它强调社会财富按照人的贡献和能力获得相对合理的分配,缩小贫富悬殊差距,平衡人们的心理,强调对人的生存与发展命运的人文关怀,重视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条件的改善;强调注重生活质量的改善,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和化解矛盾、冲突,稳定社会秩序。只有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调动大多数人的生产和生活积极性,从而依靠大多数人的智慧延续社会发展。“以人为本”所蕴含的公平正义原则,也是为政之要。其基本要求是政府和广大领导干部要不偏私,不偏袒,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其目的是为了保障社会的有序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以人为本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