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

2009-05-20 02:07谭世永
魅力中国 2009年29期
关键词:经济危机美国

谭世永

摘要:美国第32 任总统罗斯福为解决国内经济危机和缓和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整顿银行与金融业,调整工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推行"以工代赈"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史称"罗斯福新政"。"新政"不仅为美国后任者继承和发展,而且也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仿效,开辟了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罗斯福新政不仅使美国躲过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也为其他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进行体制性自我调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罗斯福新政 经济危机 美国

所谓“罗斯福新政”,是美国新中产阶级精英在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发动的一场重大改革,其目的是改革资本主义制度,重新确定以中产阶级社会为核心的美国现代化道路。以下从社会背景,政策内容,历史意义等方面对罗斯福新政进行认识分析。

一、罗斯福新政实施的社会背景

1、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沉重打击

1929年10月,正当美国的亿万富翁们继续陶醉在他们所杜撰的“永久繁荣时代”的美梦中时,一场以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的特大危机首先在美国大地上爆裂开来。以此为契机,爆发了世界上空前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是危机的发源地,其受打击程度列各国之首。

由于大批工厂倒闭,致使大量的工人失业。城市里到处可见施粥站,多达近20000的大人和儿童, 有些是妇女, 偷乘货车到处漂泊,无家可归的人到处搭起帐篷,称之为“胡佛村”,绝望的市民翻出口袋在马路上闲逛,称之为“胡佛袋”。美国的劳动人民陷入日益贫困悲惨的境地。

在大危机的袭击下,美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不断被激化,反对贫困、饥饿、失业和所谓的“保卫自由民主运动”抗议活动到处可见。据统计,“1929-1933年,美国共发生了近3000多次罢工,罢工人数由90万增至156万”。美国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美国传统的经济政策失灵

在经济危机来临时,美国仍信奉传统的经济政策——“自由放任”,即确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认为即使出现危机,“自由放任”政策也一定能使国家安然渡过。罗斯福之前三任总统哈定、柯立芝、胡佛都坚信这一原理,尤其是柯立芝总统,他主张“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认为“少管闲事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对30 年代之前的那些比较温和的经济危机而言,理论上还勉强可以解释,但对30 年代这样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不仅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而且实践上严重脱离现实。

总之,1929 年开始的大危机使美国整个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从根本上动摇了那种认为资本主义可以“自我”进行“调节”的信念,美国传统的经济政策失灵在大危机面前完全失灵。

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内容

第一,“新政”首先从整顿改革金融开始。1993年3月6日,政府命令全国银行“休假”四天,以防止因储户进一步挤兑而使银行普遍倒闭。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授权财政部检查银行负债情况。以后又颁布“存款保险法”,建立联邦储备保险公司,对500美元以下的存款,由政府保证其安全。1935年,政府公布新的“银行法”,规定拥有100万美元以上资金的州银行,必须加入联邦储备银行,以保证储蓄安全;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开,禁止银行同时经营存款和证券业务,不准商业银行用储户的钱去搞投机……结果全国有75 %的银行重新开业,纽约证券交易所和芝加哥的商品市场也重新开业。这些金融改革措施,在经济大萧条的黑夜,如一个闪烁的亮点,给人们带来了希望,所以当时有人惊呼“资本主义在8 天时间得救了”。

第二,调整农业。联邦政府于1933年和1938年颁布和实施了两个《农业调整法》,通过政府来扩大需求,控制供给。政府运用政治、经济权利,通过社会福利计划等形式,扩大农产品的国内消费;采取出口补贴,提供卖方信贷和援外计划等办法,促进农产品外销以及政府购买用于储备。

另一方面,政府根据国内外市场的供求状况调控主要农作物的耕地面积、产品结构和销售额。由于这些措施,使农民在一年内总收入提高38%,购买力提高25 % ,到1935年农业净收入比1932年增加33.78亿美元。

第三,抢救工业。政府在1933年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改革和调整工业。该法令要求企业主遵守公平竞争原则,建立各种同业工会,实行企业间的合作,以便政府通过同业工会组织规定产量和价格,缓和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政府首次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制度,并为工会实行集体合同制提出了法律保证。经过多方工作,90 %的企业加入到拯救工业运动中,不同行业制订了多达750 种行业竞争规定,就业人数和工人收入增加,企业有了转机。

第四,举办公共工程,扩大社会需求,安置失业人口。1933年3月31日,国会通过了“国民造林保护队救济法”,由联邦政府拨款33 亿美元资金,吸收25万18-25 岁青年参加市政建设,包括植树造林、维护修建国家森林公园、治水和修建电站,修筑道路、桥梁、隧道、堤坝等等;公共工程局还组织完成了50万英里公路的修建,新修了500个新的机场,改建了大约500个机场;修建或翻修了4万所学校,使5万教师重新有了工作;此外还兴修了许多住宅、医院、戏院、地下排水管道等。这些公共工程的兴建,不仅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打下了基础,而且大大缓解了迫在眉睫的失业问题。1933年9月,已有近300万人重新就业,平均工资每小时由40美分上升为52美分。1934年1月,又有430万人就业。

第五,建立全国性社会保险制度。1935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社会保险法》,到1939 年,全国性的失业保险、养老金和对儿童、妇女、病残者的救济制度已初步形成。这一干预措施的深远意义在于,它不仅有利于缓和劳资对立,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种安定因素,而且有利于保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劳动力的再生产,在危机发生时既可缓和危机的破坏作用,也有助于在市场上保持一定的购买能力,促使整个经济早日从危机中摆脱出来。

三、“罗斯福新政”的历史意义

从以上措施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面干预社会经济的起点和尝试。它用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的办法来调整生产购销差价的某些环节,一方面扶植或抑制垄断资本的某些作用,另一方面则向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作必要的让步,提供就业机会,减轻危机的影响。这种改革被西方国家通称为“福利国家”措施。新政式改革政策的继续和深入发展,推动了美国经济的不断增长。

总之,罗斯福新政主要是通过加强政府职能来完善资本主义,其举措赢得了中下层人民的支持。而大萧条的客观现实使美国社会各阶层别无选择地接受了罗斯福新政,“新政”是美国全国上下自内战以来第一次达成共识。因此“新政”实质上是中产阶级精英领导的、受到广大中下层人民支持的改革运动。从实践效果看,在举国一致的拥护下罗斯福新政帮助美国摆脱危机,走出了大萧条的阴影,并取得了40 年代中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巩固了美国全球第一的竞争地位。

四、结语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在经济大危机打击下,新政从调整金融、农业、工业、兴办公共工程等方面实施改革措施,开创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例。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加强,并最终渡过了经济危机。

参考文献:

[1] 陈建平,梁莉. 罗斯福新政浅谈[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 2002,(01) .

[2] 董莉. 罗斯福“新政”述评[J].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2,(03) .

[3] 万维其. 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经济体制的创新[J]. 高中生之友 , 2004,(04) .

猜你喜欢
经济危机美国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企业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当代美国恐怖影片中的哥特元素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从何而来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经济危机下航运公司如何做好船员管理